浅述隋唐科举制度对公务员制度的影响

2018-10-29 04:39乔鹏真
新西部·中旬刊 2018年7期
关键词:影响

【摘 要】 隋唐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沿用了一千多年的选官制度,它对后世生活的影响自然不言而喻。文章叙述了隋唐科举制度的创立和发展;阐述了隋唐科举制度对现如今社会选拔公务员录用考试的现实影响:对公务员考试选拔录用理念的影响;对公务员考试笔试内容的影响;对公务员考试面试形式的影响。

【关键词】 隋唐科举;公务员考试;人才选拔;影响

在漫长的历史中,我国陆续发展衍生出了具有极高水平的政治制度和政治理论。人才选拔制度作为一种重要的政治制度和理论,在我国的历史和今天都留下了浓妆淡抹的一笔,其中尤其以科举考试制度最为重要。科举考试制度源远流长,虽然在现有的历史记载中首创于隋炀帝,但溯其本源可追至周朝的“乡举里选”的贡士之法,这是一种自下而上的为上层统治集团选拔人才的一种制度。汉朝时,朝廷大多采用“察举制”,即考察人才之后予与举荐任官之制,这在当时成为了主要的选拔人才的制度方式。察举制它可分为召举和常举;除此之外,汉朝还采用一种名为“佂辟制”的自上而下选任官吏的制度,征辟制可分为皇帝征聘和府、州郡辟除两种方式。到东汉末年时期,由于社会矛盾尖锐,加上长期的战乱、自然灾害,爆发了以黄巾起义为代表的农民起义,朝廷的统治名存实亡,天下逐渐分崩离析。曹操统一北方之后,为了打破世家对人才的垄断局势,大胆的颁布了“求贤令”,不问品德,不问出身,只求才能。曹操死后,由魏文帝曹丕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意见,开始采用“九品官人法”。九品官人法后来成为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的选官制度,其又名九品中正制,是曹丕于黄初元年(公元220年)命陈群制定的制度,九品中正制起于曹魏,完备成熟于西晋,终结于隋唐科举的确立,历经四百余年之久,它上承两汉察举制,下启隋唐之科举,为隋唐科举制度的创立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理论基础。

一、科举制度的创立和发展

魏晋以来,九品中正制阻碍了阶级的流动,激化了社会矛盾,由此产生了地方起义不断,难以形成统一国家的局面。为了缓和阶级矛盾,招揽人才,遏制地方豪强,加强中央集权,隋唐两朝创立并发展了科举制。

1、隋朝创立科举制度

隋朝建立之初,为了整顿官吏,抚慰民生,加强中央皇权,促进人才吸收和阶级对话,隋文帝在九品中正制的基础上草创出科举制。隋文帝草创的科举制度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诏举特科,即皇帝下诏在全国范围内选拔专业人才给予官职;二是岁贡常科,是指在各种按时举行科举考试,主要包括秀才、孝廉、明经等科目,并且规定每州每次只取少数几人。

隋炀帝在先帝基础上首创了进士科,由于后来进士科成为科举的主要甚至唯一得考试科目,因此进士科的创设也成为科举制起始的标志。

隋朝时期的统治者对科举展开了各种各样的的设想与实践,而唐朝则在此基础上完善了科举制。

2、唐朝完善科举考试

唐代科举制度的考试科目较之隋朝更为系统化,并且经过长期的实践将科举考试的科目确定为主要的两科:进士科以及武则天开创的武举科。隋朝的进士科考试内容主要是时事政治,唐朝初期基本沿用隋朝考试内容,直到在唐中后期开始加试经史、加试帖经、杂文,考试的内容不断丰富和完善,不断趋于科学性和综合性。明经科则注重考核儒家经义,内容以九经等儒家经典为主,但到唐中后期明经科逐渐被世人所置弃。

武举从长安二年起,已经成为定期举行的科举科目,并且其考试科目、内容都已形成定制,从此作为隋唐科举的常设机制一直沿用至清末。武举科的特点是考试时间具有稳定性;普通平民可以参加,报考具有开放性;注重军事技能,只考武艺不考谋略而具有单一性。

唐代除了完善科举考试的科目以外,还完善了考官制度。唐高祖武德五年以从六品的考功员外担任主考官,此制沿用百年,直至开元二十四年发生了举子诋呵考功员外郎李昂事件。此后,主持科举考试的单位便由吏部改为礼部,主考官由从六品的考功员外改为正三品的礼部侍郎,并从此沿用下去。

二、隋唐科举制度对公务员录用考试的现实影响

1、对公务员考试选拔录用理念的影响

隋唐科举制度的最核心特点就是不拘一格选拔人才,其不论出身如何,无论是农民、商人、士族、地主皆可参考、皆可录用,可谓是极大促进了社会的平等。尽管随着社会的变迁,文明在进步,统治阶级观念有所转变,但现代公务员考试制度仍在不断吸取隋唐科举制度的精髓,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和发展。报考公务员必须具备以下基本条件: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18周岁以上、35周岁以下,应届毕业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非在职)年龄可放宽到40周岁以下;拥护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具有良好的品行;具有正常履行职责的身体条件;具有符合职位要求的工作能力;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具备中央公务员主管部门规定的拟任职位所要求的其他资格条件。这和隋唐科举考试的选拔人才理念几乎相同。

2、对公务员考试笔试内容的影响

唐设诸科取士,考试内容都有具体规定,比如秀才科的考试内容主要是 “试方略策五道”,考察关乎国家大政方针的策略;而进士科的考试内容主要是“试时务策五道,帖一大经”,主要考察有关具体政事的策问;明经科则为“先帖经,然后口试‘经问大义十条,答时务策三道”,实则还是以帖经为主。帖经是指取经书中的一段文字,将前后文帖死,要求应试者根据留出的文字把全文补写出来,考的是熟读背诵经文的能力,“经问大义”是口头问答,要求解答官方对于相关经文的阐释。而现行的公务员考试主要内容则是行政职业能力测试和申论,其中行政職业能力测试主要由数量关系、判断推理(图形推理、逻辑判断、定义判断、类比推理)、言语理解与表达、资料分析、尝试判断等内容构成;申论主要考阅读能力、文字书写能力、对国家政事的了解和地方政策的认识。由此可以看出,公务员考试是在隋唐科举考试的基础内容,即对国家政策方针的理解之上,添加了关于逻辑学、汉语言文学、历史学、数学、形势与政策等学科的专业性知识考察。隋唐科举考试的精粹被公务员考试大量的借鉴和引用,而公务员考试的内容则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进行了系统化和正规化。

3、对公务员考试面试形式的影响

无论是隋唐科举制度还是公务员考试制度都有面试这一环节。隋唐时期是中国选官制度的成熟时期,无论是官僚体系还是对官吏的要求都逐渐走上成熟与制度化的道路,在当时,面试主要的作用有二:第一,以貌取官,纵观整个隋唐史尤其是唐史,对当时官吏的样貌要求是十分严格的,在当时,科举后的面试主要作用就是甄选举子中相对仪表堂堂、气质出众的人并委以重任;第二,考核举子的综合素质,对于面试中在口才、心理素质、应变能力等一系列综合素质考核中出现不良表现的举子,即使其已经通过了科举文试,依然会遣送回太学继续学习。而在我国现代公务员考试中,笔试后依然存在着面试项目,并且主考官会根据面试的结果重新对笔试成绩进行排名。这种作法究其本源,正是起始于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

隋唐科举制度虽然已弃用百年之久,但自它创立与发展的每一步,都深切影响着现代公务员的考试制度。虽然科举制度已经不再延用,但它对于公务员考试乃至于以后的选拔录用人才方式的影响,是不会消失的。

【参考文献】

[1] 刘海峰,李兵.中国科举史[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4.57-60.

[2] 李斌城,葛承雍,胡戟等.二十世纪唐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108-113.

[3] 刘海峰.唐代教育与选举制度综论[M].台湾:文津出版社,1998.1-6.

[4] 舒利燕.简析中国历代选官制度的演变[D].湖北:武汉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2011.153-154.

[5] 黄炬.政治生态视野下的隋唐科举制探析[D].江苏:苏州大学,2013.3.

[6] 邓建国.科举制度的伦理审视[D].湖南:湖南师范大学,2007.5.

[7] 周兴涛,汪荣.唐代武举考论[J].山西师大学报,2009(3)64-67.

【作者简介】

乔鹏真(1992.11—)男,陕西子洲人,现就读于延安大学政法学院研究生.

猜你喜欢
影响
RCEP对山东省高质量对外开放的影响
社交媒体中的影响者
民法典如何影响你的生活?
这是一份不受影响的骨子里直白的表达书
我国FDI和OFDI对CO2排放影响的比较研究
我国FDI和OFDI对CO2排放影响的比较研究
一张图告诉你:2014年,中央如何影响你生活
如何搞好期末复习
你喜欢什么样的床
小顽儿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