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方言研究动态新探

2018-10-29 04:39李柳情
新西部·中旬刊 2018年7期
关键词:比较

【摘 要】 湖南方言是湖湘文化的重要载体,它凝聚着湖南的历史文化内涵,是湖湘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近几年来,湖南方言研究关注的重点有了新的动向:更加关注与其它方言的比较研究;更加深入挖掘方言背后的文化现象;开展实验语音学的研究;更加注重保护方言语音的存续。

【关键词】 湖南方言;研究新动态;文化现象;比较

从汉代扬雄的《方言》开始,湖南方言就进入了学者的视野,汉代的“楚语”是现代湘语的前身。宋代王观国的《学林》,清代邹汉勋的《五韵论》、曾运乾的《音韵学讲义》,都有利用湖南方言材料分析问题的经典论述;1935年杨树达所著《长沙方言考》,是现存最早的专门研究湖南方言的著作。经过了20世纪对方言的调查与描述阶段,21世纪初期对方言的深入系统研究后,当下湖南方言研究的热点已经有了新的变化。

一、开展湖南方言与其它方言的比较研究

汉语方言研究一直遵循着描写和比较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描写是方言研究的基础,比较则是汉语方言研究推进的第一利器。[1]湖南汉语方言研究始终贯穿着比较研究,早期开展的是与普通话的比较研究、与中古语言系统的比较研究。近年来,比较研究在湖南方言中全面开花,尤其是研究湘语同其它省份语言的比较研究,在比较研究中更好地展示湖南方言的特征。罗昕如的著作《湘语在广西境内的接触与演变研究》(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7)对湘语在临近省份的发展变异展开了深入的研究,作者以流行于桂北地带的广西湘语为例,全面揭示了湘语在迁徙过程中的演变规律,论述了在外地强势语言影响下湘语的语言生态,探讨了“湘语”这个大方言在异地与别的大方言长期接触产生演变的规律与变异。这一研究成果填补了非湘地湘语研究的空白,对于推动湖南方言的全面研究、认识汉语方言的发展历史、丰富方言接触与演变的理论具有重要的意义。[2]罗昕如的另一著作《湘语与赣语比较研究》(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用丰富的语言材料,从词汇、语音、语法三个方面,对湘赣两大方言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比较研究,揭示了它们在发展演变过程中的共同特点与差异,这一研究对于推动汉语各大方言之间的比较研究具有重大意义。彭红亮的《湖南境内湘语与赣语过渡地带方言语音研究》,采访了由湘入赣的要道、319国道沿线的系列方言点,这里人际交往密切、方言接触频繁,作者查阅了相关文献、典籍,对各方言点的田野调查情况进行如实描写,整理出了各方言点的语音特征,探索出湘语和赣语在接触时变化和发展的规律。[3]以上研究分析了湘语和其它语言在接触和交流的过程中,产生了强烈的碰撞,形成了特有的语言生态,展示了湖南方言独有的特征。

二、深入挖掘方言背后的文化现象

方言作为某一地域交际工具的语言,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湖南方言发源于楚语,具有浓郁的地域色彩,是湖湘文化的重要载体。湖南历史上经历了多次人口迁徙,受此复杂的历史影响,也形成了别具特色的方言。湖南的地方戏曲,如花鼓戏、皮影戏、湘西阳戏等,都与湖南方言密不可分,共同构成中国多样文化的一部分。注重湖南方言背后的文化研究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陈立中的著作《湖南方言与文化》(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14),通过对方言词汇的描写和研究,将方言的特色和趣味逐一呈现,展现方言与文化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体现方言与文化在历史变迁中的相互作用与影响,展现出湖湘文化的历史性、丰富性。论文《湖南方言文化透视》(田晴岚,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年第2期)从湖南方言词汇入手,挖掘了背后的人文风貌和文化心理。论文《方言的产生及其地域文化性透视——以湖南方言为例》(言岚,理论月刊,2009年第11期),从湖南方言的流行词语入手,分析了语言背后的文化民俗,剖析了湖南特有的地域文化和人们的性格特点、价值观念,指出湖南特有的地域文化和社會经济发展现状是湖南方言流行词语盛行的内在原因。《梅山方言与梅山文化研究刍议》(曾达之、罗昕如,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12年第6期),指出方言本身就是一种地域文化现象,每一个民族的语言是它自身历史的一面镜子,梅山方言凝聚着特定地域的历史文化内涵、风俗习惯,反映出梅山族群的历史源流以及民族属性。《湖南洞口方言文化特定初探》(黄磊,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17年第3期),通过对洞口方言词汇的研究,总结出了洞口方言文化的特点:深厚的苗瑶文化底蕴、繁荣的宗祠文化现象、传统的巫楚文化遗风、多彩的饮食文化特点。

三、开展实验语音学的研究

传统的方言调查研究,主要从录音、听音、记音入手,来记录分析语音,它的准确性受研究者的主观学识所限。实验语言研究是二十世纪以来在传统语音研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利用了先进的实验器械,优化了研究方法,能更加客观精准地记录和分析语音。[4]湖南方言研究,从传统的方言调查研究,到近年来不断借助国内外先进的技术和手段进行方言的辅助调查分析,对方言的描述更为精准。如刘掌才的《湖南沅江赤山话单字调和双字调声学实验研究》,[5]运用实验语音的研究方法,整理出沅江赤山方言变调类型、条件以及规律和模式;邵丹丹的《基于EGG的梅县、福州、长沙方言声调实验研究》,[6]整理出长沙方言的声调调值以及时长模式;曾春蓉《湘语声调实验研究》,[7]通过扎实的田野调查,利用praat语音分析软件对方言点的声调加以分析,整理出了六大方言代表点的声调格局,提出了与传统调查结果略微不同的意见,这一研究值得肯定;彭彬《长沙和株洲市区方言声调实验研究》,[8]采用实验语音学的研究方法,比较分析了株洲市区和长沙市的单字声调,得出结论:长沙和株洲的声调调类大体一致,阴平和去声调值相同,其它调类株洲市区比长沙方言稍高。

四、重视方言语音的保护与传承

随着城镇化的推进,人口的流动频繁,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离开了自己的故乡,开始了新的生活,他们的语言自然也以使用普通话或者工作地城市语言为主,而原来故乡的方言使用渐少;尤其是他们的子女,根本不会说祖籍地的方言了。可以说,湖南方言的生存空间被压缩得越来越小了。这将直接导致一些地方戏曲、民间歌谣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失传,同时方言本身也是一种传统文化,消失了便不可再生。“方言是一种文化基因,留住了方言,就留住了乡愁。”[9]为此,2015年7月,由汪涵发起的旨在保护湖南方言的“响应计划”启动,动员了数十位湖南方言研究的专家学者,组成若干个田野调查研究团队,用五到十年的时间,对湖南53个调查地的方言进行搜集研究,用录音、录像、文字描述等方式保存方言资料,并进行数据库整理。计划完成之后,方言数据库资料将捐赠给湖南省博物馆永久保存。从古至今,第一次有研究项目以录音录像等新的技术形式记录湖南方言的存在,这无疑是一个全新的研究方向,这个视角的研究行为,将促进湖南方言的保护与传承,激发方言的生命力,为湖湘文化的多样性做出贡献。更重要的是,将方言的语音保存下来,使我们今后不仅能从书本上看得到乡音,也使我们能从录音录像里听得见乡音。

五、小结

湖南方言研究一直是学界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通过几代学者的不懈努力,湖南方言的整体情况及其内部各方言代表点的分布状况都已整理完毕,湖南方言研究的成果可谓硕果累累。从使用人口多的语种到少数民族小语种,从湘语与吴语的接触,到湘语与赣语、西南官话、粤北土话、广西平话的关系等,都有学者作了系统研究;在纵向研究上也成果丰硕,实验语音学的研究、方言文化的深入挖掘、方言价值的热烈讨论等,湖南方言的研究一直是活跃在学术界的一大热点。

【参考文献】

[1] 李康澄.近30年湖南汉语方言比较研究述评[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2014(4)137-140.

[2] 孔叶林.湘语研究的新拓展——评罗昕如教授新作《湘语在广西境内的接触与演变研究》[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7(5)175-176.

[3] 彭红亮.湖南境内湘语与赣语过渡地带方言语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5.

[4] 丁美华,罗梦颖.湖南湘语实验语音研究综述[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7(2)53.

[5] 刘掌才.湖南沅江赤山话单字调和双字调声学实验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3.

[6] 邵丹丹.基于EGG的梅县、福州、长沙方言声调实验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2.

[7] 曾春蓉.湘语声调实验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7.

[8] 彭彬.长沙和株洲市区方言声调实验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0.

[9] 曾明辉,王伟宁.方言实际上是一种文化基因——《湖南方言系列丛书》发行仪式暨湖南方言研讨会发言摘录. 湘潭日报,2017-11-5(2).

【作者简介】

李柳情(1978—)女,湖南大学讲师,研究方向:文献学与传统文化.

猜你喜欢
比较
中外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体制比较
从小说到电影
吴昌硕和黄牧甫篆刻艺术比较
村上春树《1Q84》与东野圭吾《解忧杂货店》比较研究
孔子与荀子文质观比较
我国会计制度与国际会计制度比较研究
西方文艺复兴时期与中国宋元时期绘画题材的思维方式比较
电影《千年之恋·源氏物语》与《源氏物语千年之谜》的比较
同曲异调共流芳
张爱玲的《金锁记》与居斯塔夫?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