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父的情书

2018-10-29 03:17宋文静
鹿鸣 2018年8期
关键词:祖父祖母

宋文静

那年祖父不满二十岁,祖母二十三岁,他们结婚已两年。当时,祖父在离家二百里外的陈庄当驻村干部,祖母在家照管家人和农田,日子过得不好不坏。祖父每隔个把月就回家一次,在家逗留几日再去陈庄。每次离家,祖母都要给祖父带上一包袱东西,洗干净的衣服、腌萝卜干、新蒸的窝窝头、纳着千层底的新鞋子等等,祖父嫌沉,抱怨这些东西陈庄都有,但每次都在祖母的坚持下,把一包袱又一包袱的东西背走。

那一次是反常的。祖父整整三个月没有回家,祖母求人捎信儿,担心他在外边出了什么事。接连几日,祖母都做噩梦,梦见祖父在河边跑,越跑越远,越跑越快,她怎么追也追不上。祖父边跑边回头冲祖母做鬼脸,虽然在笑,但整张脸却陌生而可怕,祖母闭上眼不敢看,待她再睁开眼时,祖父已经掉进河里不见了踪影。这个梦给了祖母极深的印象,直到几十年后对我们讲起时,依旧栩栩如生历历在目。祖母相信这个梦显示出一定的征兆,她心里涌现着各种不祥的预感:得了重病?被人打了?发生了什么意外事故?或是牵涉进批斗的运动里?还是吃不饱饭,饿得没有力气回家?

祖母等不住了,在祖父离家未归的第98天,她决定去找他,尽管她不认识路,不会骑车,也从没出过远门。就在她收拾行李的空当儿,捎信人给祖母带回了一包东西,说是祖父给她的。祖母赶忙问,他咋样。捎信人说,他好着呢,一顿能吃三个窝窝头。祖母这才舒缓下来,问道,那他咋不回来。捎信人说,忙呗。祖母说,他有没有说啥时候回来呢。捎信人说,他说了,过几天就回。祖母说,过几天就回来,还麻烦你捎东西干啥,真是麻烦你。捎信人看了祖母一眼,说,可能让我捎回来比较好吧。祖母要拆开看,被捎信人拦了,说,等等再看吧。

捎信人前脚刚迈出大门,祖母就迫不及待地打開了包袱。里面是一个木头盒子,盒子很轻,打开盒子,祖母看见了一张纸和一张照片,照片上的祖父梳着大背头,目光炯炯,笑容灿烂。纸上有字,是祖父的字迹,应该是信。祖母定睛看了一眼,一阵惶然,啪地把盒子扣上了。

祖母决定去照张相。

那时乡镇上还没有照相馆,更不要说村里,想要照相,只能去县城。县城就县城,祖母想。尽管她只知道县城的大概方位,并不认识具体的路。她不晓得照一张相片需要多少钱,从柜子深处掏出了一把毛票,数了数,又放回去几张。转念又担心不够,咬咬牙拿出了一张十元的票子。她决定出发了,本想搭乘顺路的牛车或驴车,但她又不愿让别人知道。于是,年轻的祖母便凭着模糊的方向感,一步一步朝着县城的方向走去。

一路上,她脑海里不断回放祖父寄回来的那张照片,上面的祖父是年轻的,精神的,俊朗的,开心的。她下意识看了一眼自己的手,粗剌剌的,像是干树皮。还有那信,她不识字,但她可以猜测,而且是种种猜测。祖母忽然哭起来,热泪决堤一般,噗噗地往外冒,在两颊纵横,在风中变凉。她忽然想蹲在地上好好哭一场,她没有这么做,而是赌气似的往前疯跑,越跑越快,把眼泪和鼻涕甩在风里。

到了县城,祖母失神地走着,她掉向了,所有的楼和人好像都是一个模样,一个一个重叠在一起。最终,她在一个街角找到了照相馆,照相师傅问,照张多大的?祖母一片茫然,她用手比划了一下,说,差不多像一个火柴盒那么大吧。师傅问,干啥用?祖母想了想,说,自己留着做个念想。照相的时候,祖母把头微微向左边倾斜,师傅给她正了三次,她依然如故。

没几日,祖父从二百里外的陈庄回来了,一进村,他就热切地跟路上的乡亲们打招呼,大家说,可真是有段日子没见你啦。祖父笑得过分讨喜,说道,这不是忙嘛,任务重。他的笑是到了自家门前才渐次凝固的,他深呼了一口气,两只手交相摩擦了几下,他迈进大门,他喊爹、娘、兄弟、大妹、二妹、三妹。一家人都从屋里出来了,亲昵而惊喜地围住他。他没喊祖母的名字,像每次一样。他在家人的簇拥中,抬眼看见祖母一个人正把着门框站在门口,她望向他,他看了一眼,便把目光抽了回来。

时隔一百多天没见,他们几乎没有说话,这像是每一次相聚,又不像。祖父跟他的父母、兄弟姊妹讲这段时间在外的生活,说得很大声,祖母在一旁做饭,间或停一停手上的动作,竖起耳朵听着。

夜里,他们两人才开始说话。祖父忽然没头没脑地问,你咋想?祖母一直侧着身子,背对着他,什么咋想?祖父说,你不想问问我吗?祖母说,有啥好问的。祖父说,那……都收到了吧,咱们看看咋办。祖母说,啥?祖父问,没收到?祖母说,没收到,啥也没收到。祖父一阵惊诧,张张嘴,终究什么都没说。

接下来的时间,祖父总是无端生气。祖母做好饭端在他跟前,他一会儿嫌咸,一会儿又嫌淡,摆给祖母一张又冷又臭的脸,祖母按照他要求的口味把饭菜做了一遍又一遍,没有怨言。他从他爹妈的屋子里跑出来,数落祖母在家的种种不是,扬起手要同祖母打架,一怒之下把茶杯摔了,祖母没应声,默默把碎片子打扫了。他在屋子里翻箱倒柜,把祖母刚刚收拾好的床铺、柜子、地面弄乱,祖母扭身不看他,等他安静了,再把一切整理好。

他知道她肯定收到了他捎回来的东西,但他没想到她会采取这种态度。在祖母一副冷淡的不与人计较的姿态中,他自己败下阵来。

一天,祖父找到了那个放在柜子深处的盒子,照片和信都在,只是照片被动过手脚,他身边那个人被剪掉了,取而代之的是祖母的单人照。两张照片被粗劣地粘在一起,又粘得无比结实。他生气,忽然又被逗笑了,这个傻女人,她肯定是想挨得近一点,但她怎么把头往左歪呢,她应该向右歪呀。

没错儿,年轻的祖父情愫萌动,爱上了另外一个女人。他不知道怎样跟他的妻子说,他犹豫着,抻着,捱着日子,他不敢回家。于是某一天,他把与那个女人的合照和情书托人捎回来。他料想妻子会大闹一场,他便可以在一场忙乱中提出“离婚”两个字。这样好像心安些。

但是,祖母没有。祖父这次回来,实际上做好了充分的思想准备。他以为会迎来一场暴风骤雨,以他对她的了解,这是不可避免的。他都想好了,任她打骂,绝对打不还手骂不还口。如今,面对这一片风平浪静,他有些不适应,他不知所措了。

好几次,他险些就要跟她摊牌了,他把一张张写着漂亮字迹的信纸放在桌子最显眼的地方,他等着祖母来问。可惜,祖母不。她不看,也不问,只是埋头于眼下的事,给他洗衣服、做饭,每个动作都无怨无悔。

祖父为难了,他心里流过多场独白和对抗,他想就这样吧,说出来,不就一句话吗?跟她离婚、分开过,趁着年轻,还没有孩子,让她再找一户人家。怎么跟别人说这个事情?就说两个人脾气不投,日子过不到一块儿去。她一天学堂都没上,她不懂我。转念他又觉得自己真他妈的混蛋,她做错什么了?难道对她一点依恋和感情都没有吗?真的要离婚跟那个女人结婚吗?……他一次次给自己打气,不多久他又怯了。他甚至都不敢看她的眼,当然,她也在回避他的目光。那段时间,他整个人失魂落魄的,把筷子当成菜放进嘴里咬,扔出去的垃圾又提回来,别人叫他几声才缓过神来,不叫他吃饭,好像就不知饿。这种煎熬太明显了。

祖母看在眼里,一天,她说,你走吧。祖父一阵惊异,啥?他听见祖母小声自语,我还不知道你吗?祖父一愣,那你呢?祖母平静地说,我不愿你这么作难。祖父不说话了,祖母接着说,你想咋办就咋办吧。

那年那日,在祖母说了“我不愿你这么作难”之后,年轻的祖父一阵心疼和心虚,继而开始念起他们之间的甜蜜和她的好。

她给他做鞋,尽管针脚极为拙劣,但他每次从外面回来,总能穿上她做的新鞋。她把为数不多的吃食留给他,冬天她给他暖被窝。她把他的书都整整齐齐摆好,他喜欢的东西,她从来都不碰不扔,细心给他收着。她把家照顾得井井有条,对待公婆尽心尽力。他想起他们第一次拉手和拥抱,他们一起出去赶集,路上遇了雨,她把自己的头巾摘下来,执意要裹在他头上,他记得她当时说,你头发短,淋湿了头容易感冒。他还记得看见她在雨中不经意地打哆嗦,头发一缕一缕地往下滴水。

他也想起跟那个女人的关系,他们是纸短情长的爱恋,一封封写着,用漂亮的字迹勾勒着一个看似漂亮的未来,足够罗曼蒂克,比他那个一字不识的乡村婆娘高端和知趣多了。他们聊人生,聊理想,聊当下的政治形势。他们一起牵着手在星空下的麦田边散步,手指勾住的那一瞬间像是通了电,心里痒酥酥,柔软地起伏。那个女人有一双深潭一般的眼睛,妖娆而邪魅。他们在纸上好像爱了千百万回。

此刻,年轻的祖父是纠结的,回家之前的决绝变味儿了,渐次挥发。他想不到祖母镇静地把这个问题都抛给了他,随他处置。他也想不到当祖母变相答应了他的想法时,他忽然无比懊恼和烦躁。

那年,是一九六六年。

就在祖父无比纠结和煎熬的时候,一场政治动乱帮他做了选择。祖父的父母兄弟姊妹都不同意他再出去,说外边太危险了,就在家里安分守己地过日子吧。祖父没争辩,他居然长舒了一口气。自此,他再没去过陈庄。

很难说明祖父从此就安了心,与祖母过起幸福美满同心同德的生活。但毫无疑问的是,在后来漫长的岁月里,他们是彼此的陪伴和依靠。第二年,我姑姑出生了;一九七零年,我父亲出生;七二年和七五年,我的小姑和叔叔相继来到了这世上。

之后的日子,他们踩着时间往前走,他们一起努力,巴巴结结地过日子。也吵嘴,气得脸红脖子粗。饥荒年代想一切办法填饱家人和自己的肚子,遇见什么好事时也会喜滋滋地做顿好的吃食。他们拉扯着几个孩子长大成人,又迎来孙辈,送走了双方的老人,盖起了两幢房子。他们不会拉手,不会亲昵,他们从来没说过爱或不爱,但他们在一起过日子,过得一点都不含糊。

时隔多少年,祖母向我们讲起那个女人的照片时,仍带有几分醋意。祖母扫了一眼,把它撕成了几瓣。呼呼地生闷气,心又疼又堵,想挠人打人骂人。过了会儿,她发现自己都没看清那个女的长什么样儿,于是,她又把零片一块块拼凑起来,她看着照片里的她,眼睛、鼻子、嘴巴、脸蛋、头发,眼眉中间的痣,笑得一派满足,她看得异样认真。她哭起来。

年轻时候的祖父不知道,他这个没文化不識字的妻子在收到他托人捎回来的东西之后,真的去了一趟陈庄。她要亲眼去看看那个女人,她要看她到底多高多瘦,有什么勾魂摄魄的能力。她要狠狠地骂她,啐她一脸唾沫,拽她几捋子头发。然而,当祖母像个乞丐一样跋山涉水来到陈庄时,她忽然不敢了。她偷偷躲着,看见她的男人看着那个女人笑,眼神爱怜而羞涩,他拂了拂女人的头发,动作那样轻。这是她从未有过的待遇。

那时候的祖母简直要呕出血来。她悄悄跟了他们一天,看着他们躲到没人的地方约会,牵着手,满脸的娇羞和欢喜。有几次,她想冲出去,给他们一个大嘴巴子,或是把这些抖搂出去,让大家来看他们的笑话,让这对狗男女身败名裂。她狠狠地想着,但终究什么都没做。她一个人跌跌撞撞地往回走,在一片荒地里嚎啕大哭。

之后的那么多日日夜夜,她想起来就开始恼,就哭,咒骂,把她所知的所有的肮脏词都用来形容那个女人,也骂祖父,骂着骂着,居然也骂起了自己。无人的时候,她掏出那照片和信,看了一遍又一遍,信上的字迹笔划都记熟了,但不知道写的是什么。她拍着自己的脑袋,无限恼。

祖母承认,当年要不是她的姐姐,我的姨奶奶跟她说了一番话,她可能早就跟祖父吵起来闹起来了。姨奶奶说,装傻充愣吧,装作啥都不知道,你就对他好,人心都是肉长的,咱还怕捂不热吗?你对男人好,他会回家的。祖母这个人,直来直去惯了,什么都不愿意遮掩,也不愿妥协。这可能是她一生中,唯一的一次退让和心机。这么多年以来,祖母一直践行着对祖父的好。让着他,像疼一个孩子。

祖母讲起一些往事时,总喜欢朝祖父剜一眼,祖父则不好意思地挠挠头,嘿嘿一笑。他说,老婆子,还讲这些做啥?祖母去拧祖父的大腿,祖父憨笑着躲,最后还是被祖母拧到了。祖母笑了,眼睛一剜,又一挑,对着祖父,我们发现那里面闪着光。我们曾在无数男男女女中间看过这个表情,那是一种包含归属和相属的娇嗔。

一九七零年,在父亲出生后不久的某一日,祖父把一张写有字迹的纸交给祖母,祖父说,这是给你的。祖母望过去,她接着,接得小心翼翼。她把它放在柜子最底处,叠整齐塞进出嫁时穿的碎花麻布棉袄里。

她一眼认出这就是当年他托人捎回来的盒子里的那张纸,因为她在纸的背面涂了一层浆糊,浆糊上粘着三颗大米粒。她是故意这么做的,她怕别人把这纸掉了包,她不识字,但识纸。

纸上如是写道:

姚秀兰同志,我愿意跟你一起共赴革命事业,一起开创明天,一起陪伴到老。名字那个地方有涂改的痕迹,新名字盖住了旧的。

姚秀兰是我祖母的名字。

她连自己的名字都不认识,她一辈子也不认识这些。但,那又有什么关系呢?

猜你喜欢
祖父祖母
祖父瓷
祖母
祖母家的夏天
The Negative Transfer of Shaanxi Dialects on Students’ English Pronunciation
祖父的一封信
祖母尚能倚门望(节选)
模范邨
——给祖母
鸡犬不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