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下乡村生态治理与乡村民生保障的关系

2018-10-30 10:35张家伟刘燕营
祖国 2018年17期
关键词:绿水青山总书记习近平

张家伟 刘燕营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的基础是良好的生态环境,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中,振兴乡村有着重要的急迫性和必要性,做到乡村生态治理与乡村民生保障之间的协调统一就变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乡村振兴战略 生态治理 民生保障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环境保护问题给予了高度重视,二零一三年九月七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演讲并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在谈到环境保护问题时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总书记的“两山之论”立即在人民群众之间得到空前的反响,环境保护问题已经是人民群众重点关心的民生问题。在党的十九大上,习近平总书记更是提出了要“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新中国”的战略路线。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公布于2016年12月7日。该文件指出了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中广大农民脱贫致富的总体目标,并制定了到2020年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和基本医疗可以得到保障的总体要求和措施。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的两会中就重点提出将脱贫攻坚作为“十三五”计划中的重中之重。并且中国在改革过程中,农民的发展是当前中国改革迫在眉睫的任务,农民能否脱贫致富,是中国能否缩小国民收入差距,提高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因素。在党的十九大中,习近平总书记又提到了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期中,脱贫攻坚战已经取得了重大成果,大部分贫困地区在国家的政策扶持下发展情况良好,但仍有广大农村地区处于贫困阶段,因此,在改革过程要更加加强精准扶贫,重视脱贫攻坚战略的效率和质量。

一、二者根本目的并不冲突

就业乃民生之本,李克强总理在就业工作座谈会上曾讲“就业既是经济问题,也是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可以说,就业是经济的“晴雨表”,是社会的“稳定器”。世界各国政府都把就业放在突出位置。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又是一个发展中大国,必须更加重视就业,全力以赴做好就业工作。”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十九大报告指出,提高就业质量和人民收入水平。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这一目标,顺应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对于保障和改善民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就业关系到千家万户的生计和发展,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就业问题的妥善解决尤为重要。孟子云:“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 恒产就是长期占有的财产(生产资料),而生产资料的来源就是个人的就业劳动所得。只有劳动者有稳定的收入来源和生活保障,人心才会思安,才会增强社会归属感和安全感,社会才会稳定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也是重点民生问题。改革开放进行了四十年,这四十年间我国社会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使广大人民群众对生活的向往追求从原先的解决温饱逐渐转变为美好幸福的生活。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开篇中就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美好的生态环境是美好幸福生活的基础,它關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活幸福感,关系到人民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在新时代的历史条件下,我们的党必须答好自然生态环境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这张“问卷”,因为生态文明建设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指明政治活动的基本单位是“人”,“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政策目标必需要与人民群众的公共目标相一致。

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时期下,生态治理与民生保障是有机统一在一起的,它们之间的关系是辨证统一的关系,即良好的生态环境有利于高质量可持续的经济发展从而促进充分就业,充分就业带动社会生产力向低耗能低排放低污染方向来发展从而减少对环境的破坏。

二、二者之间相辅相成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习近平总书记的“两山之论”,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在社会各界引起了广泛讨论。

“两山之论”依靠着唯物辩证法的科学指导,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一分为二地看待,阐明了二者之间并非不能共存,相反却可以相辅相成,良好的生态环境可以促进经济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经济的发展可以反作用于生态环境的保护,这是一种协调统一的发展关系。

从1966年美国的经济学家肯尼斯·鲍尔丁在《一门新的学科——生态经济学》一文中,首次提出“生态经济协调理论”至今,生态经济学经过不断探索发展,已经为人类经济发展和自然生态环境之间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在当今世界,生态文明得到了全人类的关注,人类已经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并试图去寻找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平衡。保护和改善自然环境,是人类维护生存与发展的前提。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实质上就是人类与大自然的关系。“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源自于习近平总书记主政地方时的执政经验,总结于实践之中,结合于理论之中,果断而又坚定地指导处理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期,“两山理论”为新时代下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和经济发展给予了指导原则和行为准则——要以保护和完善生态环境为基本原则, 还要充分开发良好生态环境中蕴含着的潜在经济价值,做到社会生产力与自然生产力的相辅相成,要用长远的眼光看发展,重视良好的自然环境与民族未来的关系,把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提升至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同等的高度上来,。

三、都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提高认识,做到生态文明建设与保障就业之间的协调统一

乡村振兴的最终目标之一就是要彻底解决农民就业问题,确保当地群众长期稳定增收、安居乐业。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乡村振兴战略的自然基础,正如前文所述,建设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的生活环境,吸引人才扎根于农村,来满足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人才需要。所以二者都是农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世界各国的就业政策有两种,一种是以经济增长为根本目的,通过社会经济发展来驱动就业人口的增加;另一种是以促进充分就业为首要目的,将保证就业岗位的增加和失业率的降低作为经济发展的目的,在有些时候甚至要牺牲经济发展速度来保障就业,长久以来我国的就业政策更倾向于第一种模式,这主要是受唯GDP论的发展理念所影响。唯GDP论的发展忽视了人民幸福感提升的真实感受,并严重破坏环境资源。

早在20世纪80年代,印度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马蒂亚·森(Amartya Sen)就开始对以GDP为导向的发展观进行反思,他提出,发展的本质在于扩大人的可行能力和所享有的实质机会。1990年,在阿马蒂亚·森的倡导下,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于发布了第一个《人类发展报告》,明确提出了“人类发展”这一概念,发展被定义为扩展人的选择范围的过程,其关注的焦点是人生活的质量,经濟发展是人类发展的重要手段,但其本身不是人类发展的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的讲话中指出“不断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表明了党中央对经济与就业政策的制定认识有了变化,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红利必须更多的与人民群众相分享,居民收入与支出应该逐步地趋向合理的增长关系。党员干部应逐渐摒弃唯GDP论的发展理念,转变思想,提高认识,深入贯彻人民至上的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唯GDP论发展只看重经济产出总量,忽视这背后的资源耗费、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的代价,这就诱使很多国家和地区采取拼资源、拼环境、拼生态的发展方式,给自然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2017年,天津在进行治理散乱污企业的同时,还在全市党员干部系统中开展了转变发展理念,学习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宣传教育活动,“新发展理念”中就包含着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坚决避免无视资源环境、盲目追求GDP的发展行动。

民生就业与生态文明建设都是人民群众所关注的重点民生问题,关系到民心向背,民心向背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要提高认识,做到生态文明建设与保障就业之间的协调统一。

参考文献:

[1]中央宣传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二卷[M].外文出版社,2017.

[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党的十九大报告[DB/OL].新华网,2017-10-18.

[3]徐勇.乡村治理与中国政治[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猜你喜欢
绿水青山总书记习近平
从“天人合一”到“绿水青山”
绿水青山
绿水青山
绿水青山
习总书记“下团组”
总书记的话儿记心上
关于雄安新区,总书记最关注什么
总书记的告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