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以生成性资源凸显小学数学课堂精彩性

2018-10-30 09:36阙利娣
考试周刊 2018年87期
关键词:生成性资源小学数学教学

摘 要: 生成性资源是数学授课过程中产生的教学资源,能够反映课堂动态变化以及学生对知识点掌握情况。常见的生成性资源有错误型、差异型、问题型三种模式,针对不同资源教师可能采取鼓励错误发生、求同存异、保留问题三种不同应对方式,以最大程度发挥资源价值。

关键词: 小学数学;生成性资源;教学

与预设性教学资源不同,生成性教学资源是动态变化的,随着教学活动的推进,可能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生成性资源,包括学生情感变化、思维方式转换、注意力等都可以纳入生成性资源之中。根据新课改对小学数学提出的要求,教师应从两方面挖掘生成性资源价值:一是根据学生课堂变化挖掘潜在的教学资源,或者在预设资源上再创新;二是教师选择合理方式运用生成性资源,以发挥该资源的最大价值。

一、 借用“错误型”资源,督促学生自我纠正

“错误型”资源是数学课堂中常见的生成性资源。由于学生对全新的数学知识了解程度不深,在运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的时候难免会发生错误,有些错误是值得全班同学借鉴和探讨的。作为教师应理性看到学生错误,发掘这些错误中有价值的那个部分。其次在学生出现错误之后,教师不要急于帮助学生纠正错误,而是要给学生分析对错、判断对错的时间,引导他们纠正自己的错误,并从错误中吸取教训。在实践中,有的教师发现学生错误之后并没有指出,而是顺着学生错误的思路和学生一起完成了题目,最终学生会产生认知矛盾,此时教师再引导学生反过来寻找哪个环节出现了错误,最后找到问题所在。

例如,在学习除法简便计算的时候,有些同学因为前期已经学习了乘法的简便计算方式,因而在遇到这样的题目: 2000/(200+200)的时候,他们会理所当然地类比于乘法的简便运算方式,利用分配律的原理将这个算式简化为2000/200 +2000/200,显然在这个算式中由于除数的特殊性,是无法类比使用乘法分配律的,因而答案也显然是错误的。但是当学生出现了这样计算方式时,教师并没有指出他们的错误,而是鼓励学生继续按照这个步骤算下去来验证自己的想法。最后该学生计算的结果是20,而其他学生计算结果都是5,两个结果完全不同,这时教师来让计算结果是5的学生谈谈自己想法。

经过教师的提醒,该学生迅速发现了这种计算方式与其他同学的差别所在,也理解了为什么答案会出现错误。在该案例中,虽然教师已经发现了学生的错误,但是他并没有制止,而是鼓励学生继续算下去,将解决错误的机会交还给了学生,加深学生对这个错误的印象。

二、 引用“差异型”资源,帮助学生把握本质

数学是考验学生思维模式的学科,数学领域中许多问题的解决办法不是唯一的。实践中学生对数学熟悉度、智力程度、解题能力等要素不同,在面对同样数学问题,可能会产生许多不同的解题方法。每种解题方法都可以得出正确结果,也是学生自主探究的成果,这些资源则称之为“差异型”资源。面对众多的差异型资源,教师无法直接否认某个资源处于劣势地位,为了充分利用起这些资源,教师可以让学生们寻找这些解题方法的共同点,寻找该题型解题思路的本质。在学生们完成这项任务的时候,教师应时刻关注学生们的进度,也可以采用小组分工的方式合作探讨。

比如在学习加法计算的时候,教师在黑板上写下了这样的算式:11+10+20+19+23+30+17,要求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计算出该算式的结果。在给定的5分钟时间过后,绝大多数学生都得出了他们的答案“130”,这时教师请了几名学生写出自己的计算方式并说出理由:

生1:(11+10)+(20+19)+(23+30)+17=130(我喜欢两个两个相加,这样不容易出错)

生2:(11+19)+(10+20+30)+(23+17)=130(我把它们调换了顺序,让每个括号内都是整数,这样方便计算)

教师:大家看看这两位同学的计算方式,结果都是相同的,但是计算方法上有没有差别呢?

生3:第一中是两两合并,方便计算;第二种合并是为了凑整,但是加的数字都没有变化。

教师:没错,他们两人都没有改变参与计算的数字,只是调整了这些数字的位置以及计算的先后顺序,这也是我们加法计算中合并运算的一种。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合并计算某些数字,可以节约许多的计算时间。

寻找不同解题方法的相同之处,要求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对比这些算法之间的差别,寻找出算法背后的本质,这样才能使看似不同的计算方式,在本质上寻找到了相同之处,让学生熟悉合并运算。

三、 运用“问题型”资源,鼓励学生自主探究

新课改要求数学教学增强开放性,发散学生数学逻辑思维,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教师在教学中可能会发现学生产生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如果教师完全解答了学生们的问题,那么课堂效率会大打折扣,此時需要采用“问题保留”的处理方式,将这些问题交由学生自己解决。通常情况当学生提出问题之后,教师需要先分析问题,看看该问题是否与本节课的教学主题相关,是否有课堂探索的必要和价值。如果该问题与本节课主题相关程度比较低,但是又具有探讨交流的价值,教师可以适当拖延1~2天,将问题交由学生自己探索解决。

比如在学习完面积单位的时候,有学生提出了为什么所有的图形面积都以“平方X”为单位呢?这个问题教师在听到后一时半会儿无法回答,教师采用的回答方式是:过两天我们还需要学习体积计算方式,那时候你们接触新的表达方式,你们对比以下这两种表达方式的区别和关联。过两天在学习完体积表达方式之后,教师又将该问题提出,终于有学生提出了自己的想法:“我对比了下,面积指的是平面图形,所有要用平方;体积都是立体的,所以用的是立方。”

这个结果是出乎教师意料的,这也是学生探究能力的体现。由此可见,有时候将问题遗留下来,可以给学生多留些自主思考的空间,这也对数学思维的培养帮助很大。

四、 结束语

综上所述,教师需要捕捉和开发课堂中的各种生成性资源,充分发挥出这些资源的价值。通过文章分析可知,每种生成性资源开发利用方式都不同,教师需要根据资源类型,结合课堂时间安排以及学生情况,合理选择授课方式。

参考文献:

[1]王慧丽.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生成性资源”的有效运用[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4(32).

[2]许丽.如何做个智慧的老师——小学数学课堂中学生生成性资源的研究[J].新课程·小学,2013(12).

[3]陈宝清.小学数学课堂生成性教学资源的捕捉与利用[J].科普童话·新课堂:下,2017(2).

作者简介:

阙利娣,福建省龙岩市,福建省龙岩市上杭县城东小学。

猜你喜欢
生成性资源小学数学教学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高中政治课堂应用生成性资源的实践探索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
跨越式跳高的教学绝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