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有效性初探

2018-10-30 09:36张晓彬
考试周刊 2018年87期
关键词:小学品德与社会具体策略有效性

张晓彬

摘 要: 小学是学生思想价值观念确立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的品德与社会教学就显得至关重要,直接影响了学生今后的性格和人生态度,为此,我们应当充分重视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有效性。在素质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发展和性格特点不断调整教学策略,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将学生培养成为德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本文就如何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有效性进行探究。

关键词: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有效性;具体策略

一、 引言

品德与社会是小学时期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基础性学科,基于社会生活实践,对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的发展进行积极的引导,旨在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积极向上的人格精神。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愈发的受到人们的重视,顺应素质教育改革的潮流,不断创新和改进教学方法,将生活实际和品德教育相结合,增强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有效性,提高学生的核心道德素养。笔者结合自身的实际教学经验,就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有效性浅谈几点个人建议,望各位同仁共同指正。

二、 当前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

尽管素质教育改革在小学教学中不断深入,品德与社会学科的教学地位有所上升,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依旧存在着以下问题,限制了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效率的提升:

(一) 教师教学观念落后,没有按照新课程教学理念实施教学

对新教材缺乏足够的研究分析,学生对于学习处于被动状态,动手操作能力较差。所以,整体教学效率不高。

(二) 教师对该课程教学重视程度较低

在实际的教学中,不少教师有些照本宣科,对着教材讲课文,或者让学生看看电影、视频就结束课程。小学生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因此,这样的教学方式对小学生的发展是不利的,应该让课堂成为“以学生为主体”的模式。

(三) 教师所教内容过于陈旧,缺乏新意

社会在不断地发展,因此在课程教学中也应该与时俱进。但是,在实际的品德与社会教学中,不少教师没有结合当下社会事例进行教学,而是将一些陈旧的故事重复地讲,虽然能激起学生学习兴趣,但是不利于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实践。

三、 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有效性的具体策略

(一) 做好课堂导入,吸引学生注意力,增强教学有效性

小学时期学生正是好奇心理强烈和求知欲旺盛的阶段,性格活泼好动很难将注意力集中到枯燥乏味的品德与社会课堂上,对此,教师应当做好课堂导入工作,营造出良好的课堂开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激发学生的探究学习兴趣,为接下来的品德与社会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和开端。

例如:在“谢谢您,爸爸妈妈”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可以播放《可爱的家》的歌曲,让大家猜一猜这首是什么曲子,会唱的一起唱。接下来教师为学生讲解,“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无论拮据还是富有,无论狭窄还是广阔,家永远是我们健康成长和避风的港湾,父母为我们遮风挡雨。那么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就是关于感谢我们的爸爸妈妈,感谢他们做的一切以及回报父母。”最后让学生自由讲述自己爸爸妈妈,以及平时父母为我们的付出对我们的疼爱,懂得感激爸爸妈妈,热爱我们的家。通过以上的准备工作,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营造出良好的课前导入的氛围,为接下来的内容学习打好基础。

(二) 借助多媒体进行授课,创设良好的师生互动学习关系

传统的教学方式使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占据绝对的支配地位,限制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作用的发挥和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为此,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技术进行授课,将枯燥乏味的品德与社会知识以图像视频的形式生动形象地呈现出来,这样不但可以降低品德与社会的知识学习难度,更可以营造出良好的师生互动教学关系,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例如:在“我是小交警”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自行制作教学PPT课件,将搜集到的各种交通工具的发展历史以及简单的交通常识和交通规则相关的知识录入到教学课件中,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播放交通工具发展为我们生活出行带来的便利,以及遵守交通规则的重要性和违法交通规则的后果,因此今天的教学内容就是了解交通规范的重要性并树立起交通安全意识,教师借助多媒体进行讲课,随时的调整进度和转变内容,在和谐的氛围中进行授课。

(三) 采用故事教学法进行授课,增强教学的趣味性

小学生的心理发育不成熟,正是活泼好动的年龄阶段,传统的教学方式过于枯燥乏味无法达到预想中的教学效果,而利用故事教学法则可以将教学内容通过故事叙述的形式表现出来,激发学生对品德与社会知识的探究兴趣和学习热情,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教学案例:在“龙的传人”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通过故事教学法为学生讲述伟大的中华文明以及著名的历史人物故事和科技发明引领时代的发展和古代的进步。尤其是我国古代的造纸、印刷、指南针和火药等四大发明,在古代引领了世界科技文明的进步,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

(四) 将生活中的实例和教学内容相结合,增加教学的生活化

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核心思想道德素质和正确的社会行为规范以及实践应用能力,鉴于此,我们可以将生活中的实例和品德与社会教学内容相结合,增强课堂教学的生活化,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例如在“团结的民族大家庭”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为学生播放《爱我中华》的歌曲,体会到“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的民族团结精神以及我国不同民族地域的风情,为民族团结和民族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四、 结语

综上言之,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的学习对学生的核心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以及行为习惯的规范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可以借助电子白板进行授课,采用故事教学法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开端,并增强教学的生活化,全方位地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

参考文献:

[1]吴振华.试论如何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有效性[J].考试周刊,2015(02):55-56.

[2]李海燕.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探讨[J].新课程学习(下),2016(05):43-44.

[3]郭兆军.提高品德与社会教学有效性策略探讨[J].新课程(小学),2016(10):27-28.

[4]唐雪松.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探讨[J].考试周刊,2016(09):63-64.

作者简介:

張晓彬,山东省泰安市,宁阳县东庄镇山阴完小。

猜你喜欢
小学品德与社会具体策略有效性
如何提高英语教学的有效性
制造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实现
提高家庭作业有效性的理论思考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有效教学方法
基于大数据时代特征分析研发大数据分析平台的具体策略
信息化时代下的高校图书馆管理探析
浅析如何提升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有效性
船舶严重横倾时应急行动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