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阿喀琉斯之踵”

2018-10-31 21:03
中欧商业评论 2018年10期
关键词:阿喀琉斯破绽钟爱

关注每天的商业新闻,总有一种“观看矛盾图景”的分裂感。一方面,各方新贵排着队在境外敲钟上市,一个个励志创业史的背后,是成功、财富、梦想这样一些“母题”的演绎,人们钟爱这种故事,就像好莱坞钟爱英雄的结局;另一方面,如果这些故事不小心露出了阳光下的阴暗面,比如互联网大佬的性侵嫌疑,外界就会捕捉到一个精心构建的帝国的破绽,而对于这种破绽,围观者是没有多少同情心的。

作家苏小和将其称为“人性的幽暗”。他引用斯密的话:“一个骤然富贵的人,即使具有超乎寻常的美德,一般也不令人愉快。”更何况,在这一波由资本催生的造富运动中,无论是创始人还是企业,根本谈不上“具有超乎寻常的美德”,而是暴露出虚胖的体质和孱弱的内在。滴滴在面对创业以来最大的危机时这样自我总结:“归根结底是我们的好胜心盖过了初心。”

商业世界的玩家,多半像《圣经》里描述的那些要建造巴别塔的人,以为只要拥有梦想并拼尽全力就可以通往天堂,然而由于内心缺乏谦卑和敬畏,被上帝以“让他们说不同的语言”而阻止,本质上这是一种离心,是阿喀琉斯之踵,将在不起眼的时候给“巨人”致命一击。

几年前本刊曾经发表过一篇文章,谈到企业家的“知耻”和“知愧”。知耻是道德的自觉,有了羞耻心,就不会在被人追捧、春风得意的时候忘了形;知愧就是知道反省和内疚,在拉扯着企业狂奔的过程中,不断反省做了哪些違心的事,愧对了那些利益攸关的人,时时内观,洗涤内心,修补“阿喀琉斯之踵”。

本期封面,我们探讨人文精神如何弥补组织快速扩张带来的疾患。其中一个受访者、上海步科股份的CEO唐咚曾经问许小年:为什么德鲁克一上来就是谈“术”而非“道”?后来他明白了,西方的“道”在基督教精神里,在罪感文化里,而中国的组织架构与精神内核这两条高速公路,还需要寻找自己的交叉点。

如何寻找?向内看,致良知。而落实在企业管理上,又是针针见血的考验。譬如做产品,“如果纯粹从赚钱角度出发,那可能会扎入红海。而抽身出来,看到市场上的痛点,自己有能力填补空白,就是一种义不容辞。此时不是考虑现在能挣多少钱,而是一种天命召唤”。这就是唐咚理解的“致良知”,也是“循天理”。如果一个产品别人能做得更好,他就拒绝做,哪怕有钱赚。商业,诗意地栖居。这并不是一种矫情和浪漫,而是领导者个人和组织都必须弥补的重要课题。唯有如此,我们才不至于在狂奔中忘却初心,在得意中暴露狂妄。

最后引用封面文章中的一句话:在大工业时代背景下,“活得像个人”是不容易的。需要修炼,才能让领导者及其追随者的价值观带有更多的人文关怀。

猜你喜欢
阿喀琉斯破绽钟爱
红巨人
阿喀琉斯之踵,特洛伊木马之父
游客消失在彩虹下
公主馅儿饼
第九回 古罗马人钟爱写实的浪漫
阿喀琉斯的脚后跟
阿喀琉斯
江湖绝技之伪装术
北京车展MPV评选活动启动众多MPV你最钟爱哪款?
抢钱的破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