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国红豆”——粤剧

2018-10-31 14:49
荣誉杂志 2018年12期
关键词:广东地区行当粤剧

粤剧是以粤语演唱和唸白的戏曲,流行於粤方言区(主要包括广东、广西、香港、澳门等地)。粤剧通过唱、做、唸、打的艺术手段,配合化粧、服饰、道具和锣鼓等演绎故事情节,其表现形式糅合了文学、戏剧、曲艺、舞蹈及武打,它的唱腔、行当、化粧、身段及曲谱等都蕴含丰富的艺术价值。除了单纯的表演艺术外,粤剧作为地方酬神、打醮等宗教活动的“神功戏”,更甚具社会及文化价值。粤剧於2006年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並於2009年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粤劇起源发展

粤剧作为广东地区最大的戏曲剧种,源於外省戏曲声腔的流入。明清时期,广东地区湧入大量的外省戏班,开展各种表演。广东地区因而传入了很多外省的戏曲音乐,在粤乐源流当中,江南小曲小调、牌子曲等逐渐佔据了重要的位置。对於粤乐来说,很多牌子曲逐渐发展演化为粤剧曲目的牌子曲。而江南小曲小调经过不断的发展和流传,身受本土文化的影响,因而具有十分浓厚的地方风格色彩,也形成了独特的粤剧曲目。在唱腔方面,粤剧主要是板腔体和曲牌体综合的形式,其中以板腔体为主,曲牌体发挥着辅助性的作用。粤剧具有变化灵活、旋律优美、节奏鲜明等特点,因而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十分受欢迎的大戏曲种。

粤剧的酝酿、形成以及初步发展,主要在明清时期。粤剧自明朝嘉靖万历年间形成之後,在清朝初期已经达到了一个较高的发展高度,到了清朝末期的时候,更是取得了十分辉煌的成就,成为当时主要的戏曲剧种。

但是,在清朝咸丰年间,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动荡,很多年轻有为的粤剧艺人积极投身革命斗爭,使得粤剧的发展和传承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例如,著名粤剧艺人李文茂,在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当中,加入了反抗的农民军行列,与清政府对立。李文茂在佛山琼花会馆带领梨园弟子组织起义军,积极响应太平天国起义运动,与清政府对抗。清政府为了对这股势力进行剿除,烧毁了佛山琼花会馆,大量屠杀粤剧艺人,同时明令禁止民间演出粤剧。这对於粤剧的发展来说,造成了十分巨大的打击,几乎使粤剧发展一度停滞不前。不过,在这场惨烈的革命斗爭当中,很多粤剧艺人都培养了良好的革命精神,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和锻炼,为粤剧未来的发展和进步奠定了一定的基础。随着李文茂的失败,清朝政府逐渐减缓並取消了对粤剧的禁令,使得粤剧重新得到发展。

得到重生的粤剧在这一时期的演出形式、演出内容等,都发生了极大的改变,很多戏班逐渐编製了自己的曲目,将民间小调、民间说唱等艺术形式融入其中,並且对粤语方言进行应用,使得舞台背景、服装、戏剧内容等都产生了极大的改变,促进了粤剧的发展和进步。

粤剧行当分类

戏剧内的角色,在粤剧及中国戏曲中被称为行当。这都是根据角色的年纪、性别、性格、外型等特徵来分类的。粤剧共有十大行当,它们分别是一末(老生)、二净(花面)、三正生(中年男角)、四正旦(青衣)、五正丑(男女导角)、六元外(大花面反派)、七小(小生,小武)、八贴(二帮花旦)、九夫(老旦)、十杂(手下、龙套之类)。

粤剧经典作品

粤剧《帝女花》为戏曲大师唐涤生50年代末所撰,唐用词优雅感人,加上他大量採用古典,重视乐曲的配合,令到他的剧本更觉典雅。1957年首演,是香港著名粤剧编剧家唐涤生在1957年6月的作品,非常著名,也是任剑辉和白雪仙的粤剧戏宝,更是仙凤鸣粤剧团最为人传颂的粤剧。

粤剧《紫钗记》由唐涤生於1956年改编自明代汤显祖所著《紫钗记》,共八出,1957年8月30日在香港利舞台首演。汤显祖版本的《紫钗记》,据唐人小说《霍小玉传》及其本身作品《紫箫记》所改编,並改变其原来的悲剧结局为才子佳人故事。主角是唐朝诗人李益(任剑辉饰演),沦落娼家的贵族女子霍小玉(白雪仙饰演),身份神秘、扭转男女主角命运的“黄衫客”。李益、小玉两人一见锺情,後来发生变故,不能长相厮守,最後有情人终成眷属。

猜你喜欢
广东地区行当粤剧
《广东地区儿童中医体质辨识量表》的信度和效度研究
SINGING THE CHANGES
论博物馆对老行当档案的保护与利用
广东地区龙狮队发展SWOT分析
网络网际之网络新行当
明清时期广东地区音乐的西方传播述略——以海洋交通路线为例
“花衫”行当考辨
粤剧排场与粤剧传承
1949—1951年粤剧“戏改”
粤剧传承中的“变”与“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