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邓小平人才观

2018-10-31 10:29孙即才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8年27期
关键词:指导意义人才观邓小平

摘 要 邓小平人才观是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形成的关于人才发现、培养和使用等方面的基本观点和看法,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内容,是我国现阶段人才工作的理论和实践基础。邓小平提出的“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德才兼备、又红又专”、“人才为本、教育为先”、“后继有人、青年担当”等重要观点,为我国新时代的人才观指明了方向。

关键词 邓小平 人才观 指导意义

人才问题是邓小平理论中的核心问题,是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兴衰荣辱、长治久安的头等大事。人才观是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对人才发现、培养和使用等的基本观点和看法。邓小平人才观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内容,是对我国传统人才观的继承和发扬,也是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逐渐形成、丰富和发展的,其“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德才兼备、又红又专”等观点,内涵深刻,意韵深厚,影响深远,为我国现阶段的人才工作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1邓小平人才观的主要内容

1.1邓小平人才观的核心要义是“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是邓小平人才观的基本原则和根本出发点,也是邓小平人才论的灵魂所在。邓小平以强大的理论勇气和政治勇气打破了“两个凡是”的思想禁锢,支持了真理标准大讨论,解放了思想,转变了观念,也为人才的正身提供了必要条件。1977年5月,邓小平指出,“一定要在党内造成一种空气: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要反对不尊重知识分子的错误思想。”邓小平强调尊重知识和人才,继承发扬了毛泽东有关人才的看法和观点,多次强调人才难得,凸显了人才的重要性。1984年邓小平在中央顾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再次谈到尊重知识和尊重人才的重要意义,认为经济体制改革成败的关键在于能否发现和用好人才。知识分子是接受过各级各类正式或非正式教育,并掌握了一定知识(或专业技能)的群体,是人才的典型代表。邓小平认为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与其他社会主义劳动者相比,只是存在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以及社会分工的不同。邓小平从政治上为知识分子正名,诚心诚意尊重知识分子,时刻关心知识分子的工作和生活,并提供丰厚的福利待遇,更好地发挥了知识分子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邓小平引导人们重新界定知识分子的社会政治地位,体现了对人才和知识的尊重,提出在政治上充分信任知识分子,在工作上充分发挥其自身能力,在生活上无微不至的关怀。因此,“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这八个字,体现了对知识分子的充分尊重和认可,肯定了其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巨大贡献。

“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确立了知识和人才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是邓小平人才观的核心内容,营造了良好的社会风气,为培养、选拔、使用人才奠定了扎实的思想基础和群众基础。邓小平对历史教训、时代特征、实践经验、国家民族命运以及党的全局战略性工作进行了深入思索,是邓小平人才观形成的现实依据和实践基础。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初期,百废待兴,需要大量的各领域各专业的人才,邓小平站在国家和社会发展的战略高度审慎对待现实的人才问题。

1.2邓小平人才观的评判标准是“德才兼备、又红又专”

在人才的评价方面,邓小平始终坚持德才兼备、选贤任能的标准,站在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高度,坚持搞好人才队伍建设。“德”是最重要的方面,是指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特别是要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和党的领导。“才”是指“知识化”和“专业化”,以及具备实践经验和强健的体魄。邓小平反对论资排辈评价人才,反对采取一刀切、僵化单一的人才评价标准,注重群众基础和工作业绩两个方面,极力破除陈旧的用人观念和体制。邓小平强调不能以学历、身份、资历等评判人才,而应该全面、认真、客观地对待人才;作为领导者知人善任、选贤任能,是其成熟的重要标志。因此,邓小平积极引导破除使用选拔人才的旧观念,不拘一格地发现、提拔和培养人才,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才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

在人才的培养使用方面,邓小平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认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人才是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人才,要构建公平合理的人才评价体系,从德、绩、才等多个角度做好人才工作。邓小平善于发现人才,广纳群贤,知人善任,放手提拔并大胆使用人才,充分发挥人才的各自独特优势和主观能动性。邓小平还提出了三条衡量人才的基本标准:一是“德才兼备”的衡量标准;二是培育“三个面向”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新人;三是“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标准。邓小平还重视人才制度建设和人才的专业化管理,强调重点选拔专业能力强、年富力强的人才,特别是业务机构要由具备专业知识的人领导。

邓小平继承发展了毛泽东思想中“红专一体”的人才评价标准,指出“红”与“专”是科技人才的基本素质和内在要求。“红”是指具有无产阶级世界观,并全心全意、自觉自愿为社会主义服务;“专”是指致力于社會主义现代化建设,特别是从事科学事业,全力以赴为社会做贡献。根据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现实要求,邓小平提出了建设又红又专的科学技术大军的构想。

“德才兼备、又红又专”,确立了客观的人才评判标准,为人才的发现、培养、使用等方面以及人才重要作用的发挥提供了参照标准,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前进方向,是邓小平人才观的重要内容。邓小平以历史唯物论为依据,继承和发扬了毛泽东思想中关于人才的思想,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出发,实施了符合实际的人才政策,抓住了人才评判的基本原则,充分发挥了我国的人才优势,造就了社会各级各类人才蓬勃发展的景象。

1.3邓小平人才观的重要条件是“人才为本、教育为先”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大量各行各业人才,人才的培养成长需要充分发挥教育的基础作用。国家兴盛,人才为本;人才培养,教育为本。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现,必须依靠科学技术,而科学技术的进步归根到底是由人才的素质和水平决定。但人才不是天才,不是先天遗传、生来就有。因此,人才的基础在教育,通过高质量的、多种方式多种途径的教育获得发展所需的各方面人才。

“文化大革命”十年期间,我国的教育事业处于停滞状态,更谈不上对人才的培养了,致使人才问题凸显,成为制约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核心和关键问题。邓小平多次强调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长治久安中的基础作用和战略意义,认为教育是一个必须长期坚持、久久为功的事业,论述了科学技术的重要作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他还阐述了科技和教育密不可分的关系,说明了教育与国民经济发展之间具有的对应关系。

知识的获得不可能急功近利、一蹴而就,人才也不是短期内就能培养出来的,这就要有战略眼光和长期规划,教育要从娃娃抓起,肩负起历史赋予的使命和职责。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邓小平,为了发展教育事业而宁肯牺牲一点速度,充分发挥我国巨大的人才优势。可见,发展教育事业是实现我国经济长远发展的根本之策,具有重大深远的意义。邓小平对教育提出了“三个面向”的宏伟目标和未来发展方向,特别要求教育后代树立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

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成败关键取决于人才,邓小平很早意识到科技和人才在我国的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巨大贡献,认为劳動者的素质决定了我国的综国力强弱和未来的发展潜力大小。科学技术人才是先进生产力的践行者,科学技术要想转化为生产力,在最大程度上发挥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特别是科技的进步,最重要的还是要靠人才队伍的建设。如果人才没有得到社会的普遍尊重,人才没有发挥能力的舞台,就无法实现我国科技强国的梦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更无从谈起。

教育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至关重要,邓小平不仅要求领导者以教育为重,经济发展和教育事业的发展并驾齐驱,还要求各行各业全力支持教育事业的发展。因此,教育担负着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任,必须被置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才能充分发挥人才的优势和内生动力。

“人才为本、教育为先”,表明了人才、教育和科技的辩证统一关系,是邓小平人才观的重要条件。人才的培养是以教育为前提,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是影响国家综合实力的最关键的要素。邓小平站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以人才问题为导向,坚持教育为先,科技为先,引导各方面人才和力量集中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教育和科技密不可分,只有通过教育培育出高素质、高技能、创新能力强的科技人才,科技才会走在世界前列,国家才会强大兴盛,才会更好解决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的最大问题——人才问题。

1.4邓小平人才观的持久动力是“后继有人、青年担当”

邓小平高度重视接班人的培养问题,认为这是一个事关党和国家发展大局的重大的政治问题和战略问题,特别是注重培养青年人。针对接班人的培养问题,他真知灼见地提出了很多具有科学性、可行性和纲领性的指导意见,指出德才兼备是接班人最基本的素质要求。“培养接班人,这件事关系到军队建设和未来反侵略战争的大局,非解决不可。年轻干部只要选得准,搞好对他们的传帮带,加强学校的培养,是能够接好班的。”1979年11月,邓小平指出,“我们一定要认识到,认真选好接班人,这是一个战略问题,是关系到我们党和国家长远利益的大问题。”邓小平建议老同志腾出位置给年轻干部,鼓励大胆放心、及早起用年轻干部,强调要为青年人的培养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让其有磨炼品性、施展才华的机会和舞台,从而挑选出一批优秀卓越的青年人作为接班人。邓小平认为选好接班人是妥善解决组织路线问题的核心和关键,接班人必须坚信党的政治路线,拥护党的纲领和决定。接班人问题不仅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效率和质量,还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事业的长治久安。

邓小平多次强调培养和选拔接班人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对这个问题有深刻清醒的认识,提出了接班人人选的“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衡量标准(简称“四化”标准)。只有坚持“四化”标准,才能确保选拔出德才兼备的干部。“革命化”是指干部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拥护党的领导。“年轻化”是指干部队伍的年龄结构要合理,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后续有人。“知识化、专业化”是指干部要加强自身文化知识的学习,具备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素质和专业能力。

“后继有人、青年担当”,是邓小平人才观的不竭动力,也是保持我国长远良好发展态势和国家繁荣兴盛的重要保障。因此,接班人人选问题是党和国家的重大政治问题和战略问题。接班人必须坚持以“四化”为标准选拔,具有坚定的政治信仰,拥护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只有接班人拥有真才实学,“又红又专”,年富力强,才能更好地继承发扬党的优良作风和传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可靠持久的动力源泉。

2邓小平人才观对新时代人才工作的指导意义

改革开放近40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党和国家在选拔、培养、评价和使用人才等方面也取得了巨大成绩,人才工作方面离不开邓小平打下的实践和理论基础。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社会发展(下转第35页)(上接第5页)进入新常态,社会主要矛盾已转化为人民对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妥善解决人才问题仍然是破解现实难题的钥匙和关键因素。习近平“尚贤爱才”思想是对邓小平人才观的拓展和借鉴,他指出,“要择天下英才而用之”。目前,我国在人才培养、选拔、评价、使用等方面建章立制,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基本实现了人才工作的法治化现代化。但在国内外新形势新业态下,我国的人才工作方面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人才的质量和结构水平还不能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相适应,特别是缺少高水平、专业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人才的创新力不足,竞争力不够,人才流失量大;人才评价德才不平衡,人才流动的体制性障碍尚未消除,人才成长环境有待改善;人才管理体制机制滞后,人尽其才的用人机制和良好的用人风气尚未形成。

基于我国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人才工作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化新常态新形势下对中国特色人才观的认识。全面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和创新驱动战略,形成适应现阶段合理科学有效的人才观,摒弃不合时宜的人才旧观念,培育尊师尚学的社会风气;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健全发现、培养、选拔、评价等环节人才工作的体制机制,以德为先,量才适用,形成公平合理、人尽其才的局面,营造人才成长的优良环境;加大各级各类人才的教育培训力度,提高人才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特别是要重视青年干部人才队伍建设。总之,从国际国内实际情况出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推进人才工作向纵深发展,努力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时代人才观,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作者简介:孙即才(1982-),男,籍贯山东省淄博市人,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2017级马克思主义理论骨干人才培养计划博士研究生,专业政治经济学。

猜你喜欢
指导意义人才观邓小平
马克思主义人才观视野下的创新型人才培养
健康教育对高原地区剖宫产患者的指导意义
龚自珍的人才观
血乳酸检测对引起呼吸衰竭常见疾病的临床指导意义
红色读物
以多元人才观为引导,深化朝鲜语专业人才培养
蒙哥马利元帅的军事人才观
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的一篇好文章
邓小平总书记题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