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看待“圈子”和“圈子文化”

2018-10-31 12:09肖钰涵张国顺
求知导刊 2018年23期
关键词:圈子文化

肖钰涵 张国顺

摘 要:“圈子”某种程度上就是人际关系脉络网,是在社会交往中经过长期的碰撞磨合形成的相对固定并为某一领域的人们所默认接受的抽象范围,其以现实为依托,并经受着不同程度、不定时的变化,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圈子”文化。文章主要写“圈子”的一些具体体现及其带来的影响,以及我们该以何种态度或对策面对“圈子”文化的利与弊。

关键词:“圈子”;“圈子”文化; 正确态度

一、“圈子”的具体体现及其现象分析

社会交往过程中,人们因为各种需要,如兴趣爱好、现实压迫、心理满足等而自觉或不自觉、有组织或无组织地形成千姿百态、功能各异的联络网,即“圈子”。

在封建王权社会,不同的社会阶层有不同的社会地位,甚至将人划分为三六九等,即有“上位圈”“下位圈”之分。在现代社会,人在不同时段扮演着不同角色,身份功能的改变导致“朋友圈”“学生圈”“同事圈”的出现。

无论居于圈内还是圈外,都不能单纯地理解为个人关系上的亲密疏远。同时,“圈子”还具有开放性的特征。“圈子”形成以后,并不是静止和稳定不变的,圈内群体与圈外群体都呈现出开放性,成员间会随着时间、任务、个体需求等产生相互交流,交流的结果是不断有更多的人有机会参与到圈内群体中。

二、“圈子”现象或文化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1.“圈子”现象或文化产生的原因

(1)建“圈子”是寻求归属感。人们建立“圈子”,很大程度上在于满足某种归属感,因兴趣爱好相似而聚集交流,彼此找到认同感和自我满足感,从而获得自信。同时,人又是社会人,来自大众的认同和追捧会让成员在团体中不至于被孤立而感到难堪。从某种意义上讲,寻找这种归属感即是在寻找自己的舒适圈。

(2)“圈子”形成并维持利益联盟。远至历史上的门阀、朋党,大到国际上的联盟,小到社会中的“小圈子”,如同事中的派别、合作对象之间的地缘关系等,它们最突出的特征就是圈子内部纯粹利益纽带衍生出来的依附关系。它们的利益相互勾连,因而易衍生依附关系的“圈子”。

2.“圈子”现象或文化的影响

(1)利:“圈子”作为一个团体,具有丰富性、开放性和包容性。干净、纯洁的“圈子”能够集思广益,减少谬误的产生。同时,“圈子”成员的多样性,为良性竞争提供了可靠的来源,为能力的锻炼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为社会事业的创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圈子”给人的归属感,让更多的人能够发现自己,通过与其他成员的交流、对比,人们能更好地认清自己,包括兴趣爱好、个人品质、优点和缺点等,有利于其最终形成更健全的人格。

(2)弊:“圈子”的排他性、狭小性和相对不流动性,滋长了利益帮派的产生并污染良性竞争的社会环境。拉帮结派的利益划分,难免因利益不均衡而产生纠纷,进一步影响实干者的工作积极性,不利于生产效率的提高。

三、对待“圈子”及其文化的正确态度

“圈子”作为社会交往的产物,产生不同的现象是必然的结果。那就要辩证地看待這个事物,分析其利弊得出本质。在认清的基础上再决定是融入这个“圈子”并为其发展做出努力,还是摒弃其污浊而不同流合污。

具体来看,如何正确判断一个“圈子”是不是适合自己、是不是对自己的全方面发展和寻求人生目标有重要意义,我们要观其形表,察其体里。有的人臭名昭著,那就尽早断绝联系;有的人有“保护色”,那就要观察其细枝末节,“窥一斑而知天下”很有道理;有的人美丽、靓丽,但靠近那个“圈子”却有可能会灼伤自己,攀附、谄媚来的还不如及早放弃。唯有在“圈子”中和谐融洽,共同得到进步和发展的动力,才能算得上是有意义、有价值的“圈子”。

所以,无论是旧有的“圈子”还是新生的“圈子”,其成长与发展是个过程。无论是决定融合还是摒弃,都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能够经受住动态的影响,在“圈子”中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并争取做出一份成绩来,并在这个过程中成为更优秀的自己。

参考文献:

[1] 王欢芳.论“圈子”现象对领导行为的影响力[D].株洲:湖南工业大学商学院,2009.

[2] 张云龙.“围观”品牌圈子[J].现代企业文化(上旬刊),2013(9).

猜你喜欢
圈子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抢贴吧饭碗,微信圈子这样玩
谁远谁近?
如何看待“圈子文化”?
传承 民族 文化
朋友无圈
什么是文化
你的圈子在哪里
朋友无圈
09年的black Ascot valen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