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嗓淡行院》和《庄家不识勾栏》的价值

2018-11-01 21:04俞乐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8年10期

内容摘要:元曲是元代文学成就中最辉煌的一章,包括元散曲和元杂剧。元杂剧的传播方式有文本传播和舞台传播两种。在元代,舞台表演是元杂剧最主要的传播方式,元杂剧衰落后渐渐成为案头文学。元散曲中所保存的元杂剧文献资料,是我们研究元杂剧最真实、直接、可靠的文献资料,而《嗓淡行院》、《庄家不识勾栏》这两首曲正是元杂剧演出的重要史证。

关键词:元散曲 元杂剧演出 《嗓淡行院》 《庄家不识勾栏》

元曲是元代文学成就中最辉煌的一章,包括元散曲和元杂剧。散曲是一种同音乐结合的长短句歌词,到宋金时期又吸收了一些民间流行的曲词和少数民族的乐曲,逐步形成的一种新的诗歌形式,流行于北方,故散曲又称北曲,包括小令、套数两种主要形式;元杂剧是在公元十三世纪三四十年代之际,继承了宋杂剧传统,在金院本的基础上广泛吸收当时北方流行的诸宫调等说唱艺术和各族民间歌曲等多种艺术营养而逐渐兴盛起来的。元杂剧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戏曲艺术的发展进入了成熟阶段。①但是在元代,散曲的地位要高于杂剧。“世之共称唐诗、宋词、大元乐府,诚哉。”②罗宗信在《中原音韵序》中将元代散曲与唐诗宋词并论,并且元好问、姚燧、刘因、萨都剌等一批诗词文名作家也参加了元散曲的创作,可以看出散曲在元代得到了不同民族、不同阶层文人的认可。根据《录鬼簿》、《录鬼簿续编》③所载元杂剧作家的职业得出,元杂剧作家一百人中只有两位作家是高官,只有白朴一人有诗集流传至今,其他诗集都没有得到好的保存,可见元代雅文学对元杂剧作家的排斥。从另一个角度观之,元代雅士对散曲的接纳使得散曲有了较好的保存与传播,散曲中反映的元代文学艺术各方面中也有和元杂剧相关的史料,其中杜仁杰的【般涉调·耍孩儿】《庄家不识构栏》和高安道的【般涉调·哨遍】《嗓淡行院》这两个套曲都对元代戏曲的演出进行直接描述。

一.农民进城开眼

杜仁杰的《庄家不识构栏》对戏曲演出以及与戏曲演出相关活动有着翔实的记录,从一位进城农民第一次看杂剧的视角入手,对城镇杂剧演出的细节做出了生动的科普性介绍,充满趣味:

庄家不识勾栏

风调雨顺民安乐,都不似俺庄家快活。桑蚕五谷十分收,官司无甚差科。当村许下还心愿,来到城中买些纸火。正打街头过,见吊个花碌碌纸榜,不似那答儿闹穰穰人多。

[六煞]见一个人手撑着椽做的门,高声的叫“请请”,道“迟来的满了无处停坐”。说道“前截儿院本调风月,背后么末敷演刘耍和”。高声叫:“赶散易得,难得的妆合”。

[五煞]要了二百钱放过听咱,入得门上个木坡,见层层叠叠团囗栾坐。抬头觑是个钟楼模样,往下觑却是人旋窝。见几个妇女向台儿上坐,又不是迎神赛社,不住的擂鼓筛锣。

[四煞]一个女孩儿转了几遭,不多时引出一伙。中间里一个央人货,裹着枚皂头巾顶门上插一管笔,满脸石灰更着些黑道儿抹。知他待是如何过?浑身上下,则穿领花布直裰。

[三煞]念了会共词,说了会赋与歌,无差错。唇天口地无高下,巧语花言记许多。临绝末,道了低头撮脚,爨罢将么拨。

[二煞]一个妆做张太公,他改做小二哥,行行行说向城中过。见个年少的妇女向帘儿下立,那老子用意铺谋待取做老婆。教小二哥相说合,但要的豆谷米麦,问甚布绢纱罗。

[一煞]教太公往前挪不敢往后挪,抬左脚不敢抬右脚,翻来覆去由他一个。太公心下实焦燥,把一个皮棒槌则一下打做两半个。我则道脑袋天灵破,则道兴词告状,刬地大笑呵呵。

[尾]则被一胞尿爆的我没奈何。刚捱刚忍更待看些儿个,枉被这驴颓笑杀我。

全曲共分耍孩儿、六煞、尾声八个部分,借一个庄稼汉的口吻,真实而生动地再現了元代勾栏的情况。首段进行了背景介绍,农民风调雨顺丰收轻税的愿望实现了,于是进城买些香烛纸火还愿,在街头看见众人围在剧场海报前,也上前看热闹。六煞写农民看到勾栏门口的售票者高声引客,稍后演出的两个剧目是院本《调风月》和杂剧《刘耍和》。五煞写农民交了二百文的高价进了剧院戏台在较高的位置,指观众席在四周,看戏的人很多,十分热闹,伴奏的女演员在敲锣打鼓暖场。四煞写副末开场,当时院本演出以五人为一伙,出场时副末站在中间,脸上化着黑道,身上穿着长袍。三煞写开场时一段小演唱,当时叫作艳段。二煞和一煞续写《调风月》的演出。这场小戏共有三个脚色,副末扮小二哥,副净扮张太公,旦扮帘下妇人。张太公处处受小二哥的调弄,最后把皮棒槌都打成两半。尾声写农民急于入厕半途出场,看不到后面精彩的演出,引起旁人的发笑。

在短短八段曲中涉及到了戏曲的剧目、剧场结构、角色装扮、念词、做打、剧情等诸多方面的内容。可以看出,当时的勾栏,即剧场,已有完整的建筑;演出场面,犹如农村的迎神赛社一样热闹;演出的剧目有《调风月》和《刘耍和》等,且是院本、杂剧同台作艺;演员角色,有末有旦有净,他们的表演,有说有唱有舞,还有插科打诨;脸谱、服饰、道具等等,一应齐全。而且还记录了当时戏曲演出的商业化特点,以“花碌碌纸榜”作广告,收“二百钱”才准入场,这是不可多得的、具有很高参考价值的戏曲史料仅从曲中描述,可以探知元杂剧基本上沿袭了宋杂剧与金院本的表演路数。

二.官员乡间讽刺

高安道的《嗓淡行院》则是从官员的角度出发看杂剧演出,由于此前看过其他杂剧演出,并且常常去歌楼赏妙舞清歌,对这次看杂剧表演的评价带有更多的主观性:

嗓淡行院

暖日和风清昼,茶馀饭饱斋时候。自汉抱官囚,被名缰牵挽无休。寻故友,出来的衣冠济楚,像儿端严,一个个特清秀,都向门前等候。待去歌楼作乐,散闷消愁。倦游柳陌恋烟花,且向棚阑玩俳优。赏一会妙舞清歌,瞅一会皓齿明眸,躲一会闲茶浪酒。

【耍孩儿】诧跋的单脚实村纣,呼喝的担俫每叫吼。瞅粘的绿老更昏花,把棚的莽壮真牛。吹笛的把瑟歪着尖嘴,擂鼓的撅丁瘤着左手,撩打的腔腔嗽。靠棚头的先虾着脊背,卖薄荷的自肿了咽喉。

【七煞】坐排场众女流,乐床上似兽头,栾睃来报是些十分丑。一个个青布裙紧紧的兜着奄老,皂纱片深深的裹着额楼。棚上下把郎君溜,喝破子把腔儿莽诞,打讹的将纳老胡彪。

【六煞】撺断的昏撒多,主张的自吸溜,几曾见双撮泥金袖。可怜虱虮沿肩甲,犹道珍珠络臂耩。四翩儿乔弯纽,甚实曾官梅点额,谁肯将蜀锦缠头。

【五煞】扑红旗裹着惯老,拖白练缠着月曲月秋,兔毛大伯难中瞅。踏鞒的险不桩的头破,翻跳的争些儿跌的迸流。登踏判躯老瘦,调队子全无些骨巧,疙痘鬼不见些搊搜。

【四煞】捎俫是淡破头,口昼佅是饿破口,末泥引戏的衠劳嗽。做不得古本酸孤旦,辱末煞驰名魏、武、刘。刚道子世才红粉高楼酒,没一个生斜格打到二百个斤斗。

【三煞】妆旦不抹彪,蠢身躯似水牛,嗓暴如恰哑了孤桩狗。带冠梳硬挺着粗脖项,恰掌记光舒着黑指头。肋额的相迤逗,写着道翩跹舞态,宛转歌喉。

【二煞】供过的散嗽生,嗟顶老撇朗兜,老保儿强把身躯纽。切驾的波浪上堆着霜雪,把关子的栲门上似告油。外旦臊腥臭,都是些唵口替砌末,猥琐行头。

【一煞】打散的队子排,待将回数收,搽灰抹土胡僽。淡翻东瓦来西瓦,却甚放走南州共北州。凹了也难收救,四边厢土糁,八下里砖彪。

【尾】梁园中可惯经,桑园里串的熟。似兀的武光头、刘色长、曹娥秀,则索赶科地沿村转疃走。

全曲结构与《庄家不识勾栏》有相似之处,共分耍孩儿、七煞、尾声十个部分,首段进行了背景介绍,官员因心中烦闷,和故友一起赏歌舞品茶酒。耍孩儿即引客和开场前擂鼓吹笛热场,七煞到二煞这六段都是描写不同的演员的服装、化妆、表演,一煞和尾描写表演结束,草草收场,观众也很不满意。曲中的用词处处显露这官员对此次看戏体验的不满:“吹笛的把瑟歪着尖嘴,擂鼓的撅丁瘤着左手,撩打的腔腔嗽。靠棚头的先虾着脊背,卖薄荷的自肿了咽喉。”开场的演员没有一位是技艺精湛的,不仅如此“做不得古本酸孤旦,辱末煞驰名魏、武、刘。”“妆旦不抹彪,蠢身躯似水牛,嗓暴如恰哑了孤桩狗。”主演的长相、身材、装扮、唱功都不佳。

抛开官员对演出的讽刺,曲中也有可以作为元杂剧演出史证的部分,如【耍孩儿】中的“瞅粘的绿老更昏花,把棚的莽壮真牛。”交代了当时构栏演戏是有广告宣传的,门口也有人把手;又由“吹笛的把瑟歪着尖嘴,擂鼓的撅丁瘤着左手,撩打的腔腔嗽。”可看出伴奏的部分乐器,有笛子、鼓等;又【七煞】中“坐排场众女流”,说明当时演出的角色为女性;“一个个青布裙紧紧的兜着奄老,皂纱片深深的裹着额楼”则交代了人物的妆饰;其中的“搽灰抹土”写出了当时人物的化妆效果,“末泥”、“孤旦”、“外旦”、“砌末”等交代了演出中的不同角色等。

三.不同剧场、演员与观众

《庄家不识勾栏》和《嗓淡行院》展现的不仅仅是最直接的观看角度的不同,也反映了不同水平的演出情况。首先从剧场条件来看,农民观看的杂剧是在城市演出的,剧场结构完整,场面宏大,层次分明:“入得门上个木坡,见层层叠叠团栾坐。抬头觑是个钟楼模样,往下觑却是人旋窝。”而官员看杂剧的场所全曲只提到“棚”字,没有具体描写,通过“桑园里串的熟”可知是农村的戏班,条件较简陋。由于剧场的条件不同,剧场的收费标准也有不同。城市勾栏有着较为完善和普遍收费入场制度。租用勾栏要交纳一定的费用,戏班要回收成本并且要赚取更多的利润,就实行入场收费制度,相对于讨赏钱的做法,实行入场收费是一种符合市场规律的较为高级的商业运作行为。④《庄家不识勾栏》中:“见一个人手撑着椽做的门”,“要了二百钱放过咱。”二百文在元代算是中高档的演出票价了。而高安道《嗓淡行院》中只提到:“把棚的莽壮真牛。”有专人把守,但并没有说明具体票价,从演员演出水平也可推测票价较低。

其次,演员的差距非常大。《庄家不识勾栏》中的艳段“唇天口地无高下,巧语花言记许多。”《嗓淡行院》中对剧场没有太多细节描写,但是最突出的特点是对演员的服装、化妆、表演、神态描写详尽,但是用语都是贬义词如“歪”、“丑”、“蠢”、“腥臭”、“猥琐”等等。

最后从观众的反映看,演出效果也不相同。农民看《调风月》时,老太公和小二哥把观众逗得“大笑呵呵”。官員这次看的这个是劣等戏班,演出场所简陋,演员长相古怪,演技平庸,砌末破旧,使得观众“打散的队子排,待将回数收,搽灰抹土胡僝僽。淡翻东瓦来西瓦,却甚放走南州共北州。凹了也难收救,四边厢土糁,八下里砖彪”向戏台撒泥土丢砖头,戏未演完,观众一哄而散,演出失败。

四.结语

元杂剧主要是由元代下层文人创作,以戏曲艺人的表演为载体。元代杂剧艺人的演出场所,在城市是在瓦舍勾栏,在乡村则在神庙舞台。因为元杂剧被正统文人所忽视,对其演出的具体情况,留存的直接史料很少,我们很难得知元杂剧具体演出情形。随着元杂剧的发展、衰落,元杂剧最终从舞台上消失,成为案头读本,纯文本传播方式才显得重要起来。元散曲则以清唱的形式,保存了大量元杂剧演出与传播的具体情形。反映元杂剧演出情况的散曲,能够帮助我们更加生动地还原及认识当时杂剧在元代的演出盛况。

参考文献

[1]隋树森.全元散曲:下册[M].北京: 中华书局,1964.

[2]《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第1册,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第177页

[3]刘晓明.《嗓淡行院》考[J].文献,1999(04):95-99.

[4]刘兴利.元杂剧演出的重要史证——解读杜善夫【般涉调·耍孩儿】《庄家不识勾栏》[J].雁北师范学院学报,2005(04):53-54.

[5]叶爱欣.元代散曲的传播形态及其文学意义[J].平顶山学院学报,2011,26(01):87-91.

[6]刘英波.元代散曲中的戏曲史料及其价值述略[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4(01):59-62.

[7]刘敏. 元代戏曲艺人生态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4.

[8]康相坤.元杂剧观演的商业化模式解析[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44(06):125-130.

注 释

①兰辛《双星璀璨璧合珠联——元散曲与元杂剧之艺术比较》

②见《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第1册,第177页。

③见钟嗣成《录鬼簿》、《录鬼簿续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④康相坤《元杂剧观演的商业化模式解析》《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17年第6期,第125-130页

(作者介绍:俞乐,湖北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硕士,研究方向:唐宋元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