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工科背景下的智能制造

2018-11-01 07:00高丽莎
求知导刊 2018年25期
关键词:交叉工科师资

高丽莎

一、新工科的内涵与特征

2017年2月,《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關于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通知》中提出,新工科研究和实践围绕工程教育改革的新理念、新结构、新模式、新质量、新体系开展。主要内容分为:工程教育的新理念;学科专业的新结构;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教育教学的新质量;分类发展的新体系。

林健在《面向未来的中国新工科建设》一文中指出,新工科的“新”包含三方面涵义,即新兴、新型和新生。“新兴”指的是全新出现、前所未有的新学科;“新型”指的是对传统的、现有的(旧)学科进行转型、改造和升级;“新生”指的是由不同学科交叉,包括现有不同工程学科的交叉复合、工程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等而产生出的新学科。新工科大体上有引领性、交融性、创新性、跨界性和发展性等几个特征[1]。

钟登华在《新工科建设的内涵与行动》一文中提出,新工科,“工科”是本质,“新”是取向,其内涵包括三个方面:①理念新:应对变化,塑造未来;②要求新:培养未来多元化、创新型卓越工程人才;③途径新:继承与创新、交叉与融合、协调与共享。同时,新工科具有战略型、创新性、系统化、开放式的特征[2]。

二、新工科与智能制造的联系

《中国制造2025》中通过“三步走”实现我国成为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而智能制造成为工业转型的重要步骤,制造产业链中的基础装备——工业机器人,是国家制造能力和自动化水平的体现。工业机器人技术也因此吸引了一大批不同工程背景的技术人员参与其中并深入研究。在新工科发展的时代背景下,高等工程教育必须改革创新,培养适应时代发展的复合型人才。同时,对高等工程教育学科的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能力要求、课程体系、师资力量等都提出了新的挑战。下面,我就工业机器人专业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谈几点想法。

(1)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应调研行业需求。目前,我国的工科发展存在一定的问题,我国工科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清晰,工科授课偏向理科化,工程教育与行业企业实际脱节太大,学生动手能力差,学生所学教材与行业所需有较大差别,工科学生存在综合素质与知识结构方面的缺陷。教师在授课时缺少项目实际经验,学生学的知识与实际工程产品结合不紧密,学生学完课程后对所学知识如何在工程应用还很模糊。所以,在新工科背景下,应进行行业企业大规模调研,确定行业对工程科技人才的需求状况及趋势,为专业的设置和人才建设需求分析提供数据支撑和发展思路。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应“走出去,引进来”。培养“新工科”下的人才,没有师资力量,一切都是空谈,但一些地方院校存在师资力量不足,工程实际经验不够等问题。培养一支符合“新工科”背景的教师队伍需要我们“走出去,引进来”,“走出去”指的是采用校企合作模式,将教师派到企业进行实习,参与企业项目,了解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引进来”指的是将企业中的工程师引进学校,参与学校教学,从而强化师资力量。

(3)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进科教结合、校企合作的协同育人体制机制改革。在“新工科”背景下培养复合型人才,在培养模式上不应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应采用科教结合、产学融合的协同育人体制。学校应争取各种社会资源,吸引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构建产业化培养人才模式,打造产学结合培养平台,形成优势互补、项目共建、成果共享、利益共赢的人才培养模式。

三、总结

在“新工科”背景下,各类学校应针对自身的特点,把握行业方向,分析行业需求,同时结合国内外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经验,创新体制机制、人才培养模式、学科和专业、课程与教学、师资队伍建设、评价体系等,制定以多学科交叉为特征的各类新兴工科专业培养方案,培养适应时代发展的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林 健.面向未来的中国新工科建设[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7(2):26-35.

[2]钟登华.新工科建设的内涵与行动[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3):1-6.

猜你喜欢
交叉工科师资
新工科背景下计算机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探究
新工科背景下课程建设研究
新工科背景下项目推动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六法”巧解分式方程
美国加强数据共享促进师资培育
天津大学:成立全球首个新工科教育中心
美国加强数据共享促进师资培育
连数
连一连
连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