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源与新经济

2018-11-02 07:03刘江
软件和集成电路 2018年7期
关键词:开源华为软件

刘江

在2018(第十三届)开源中国开源世界高峰论坛上,围绕“开源与新经济”的主题,中国开源软件推进联盟专家委员会委员刘明与来自阿里巴巴、华为、滴滴、智米科技、智能矩阵等在开源领域有所建树的专家代表、企业高管以及创业者就新经济的发展模式、开源的创新及应用等话题做了深入的探讨。

Q:大家都是何时开始接触开源的,谈一下对开源的认识?

章文嵩:我从1995年开始接触开源,但真正开始做开源的项目是在1998年5月,从那之后我就喜欢上了开源。在做开源的过程中,我自己也学到了非常多的东西,并且通过跟许多人的深度交流,我自己也成长了很多。因此,我也在公司中积极地推动开源的发展和落地。

侯培新:我最早接触开源是围绕Linux开展相关工作,我的第一份工作就是要把一款处理器移植到Linux内核上,一开始接触开源的时候很不理解,当时很多人认为软件是私有财产,软件辛辛苦苦被开发出来,为什么要放到社区里开放给大家?后来我发现在做相关工作的时候,得到了开源社区里很多人的指导和帮助,这是一种双赢。

我是2011年加入华为的,刚进入华为的时候,华为的开源是以个体驱动的,很多工程师出于自己的兴趣爱好去参与开源,并且贡献社区,实际上没有形成规范的开源组织,工程师也完全是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在做开源。

华为在开源方面真正比较大的变化是从2012年前后开始的,华为建立了自己的内核团队,我们至少在内核这个方面真正形成了公司战略,并且由公司专门去培养人才。大约在2014年前后,华为又经历了开源发展的重大变化,我们有了开源的公司战略,并从一点一滴做起。目前,华为已在开源领域做出了一些贡献。

高庆忠:我是19年前加入华为的,做华为内嵌操作系统的时候全是自己做,刚开始使用开源,只是了解,当时接触了开源。后来一段时间没有再接触开源,直到2014年。我认为开源1.0是个人行为,开源2.0是公司行为,开源3.0才是真正的社区行为。社区行为促使开源基金会出现,Linux基金会是老一代基金会的典型代表,新一代的开源基金会试图去运维开源软件,把开源软件变成有使用权的,并可以获得资助的软件项目,从而可以持续不断发展下去,而不僅仅是依靠募资。当时我提出要用新的模式来运营、建立基金会,而且我认为这个值得做,所以我就从华为出来了。

刘鹏飞:我们是一家小公司,现在人员还不太多,我是在小米工作期间接触开源的。我对开源在小米发挥的作用和贡献有深刻理解,后来我们成立了智米科技,构建生态链。当前,公司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小米的很多开源软件,还有外界的开源软件。凭借这些开源软件发挥的作用,我们能够支撑每年几百万智能设备接入。

目前,大家都在谈工业互联网,我们基于开源软件正在进行工业互联网实践。智米科技是小米生态链上的企业之一,我们主要生产空气净化器、空调、风扇还有加湿器等环境设备。我们上一轮融资估值是10亿美元。

Q:如何理解当前开源的发展现状?

侯培新:我认为现在整个开源的趋势是从愿景驱动或者情怀驱动转向业务驱动。据一些统计数据,现在世界上90%以上的社区开发者受雇于企业,也就是说,背后的商业企业愿意支付薪酬做开源,这就反映了开源对商业的巨大价值。

章文嵩:我对如何推动开源,包括公司开展开源工作有一些理解。软件代表着一定的能力,如果把软件开源出来,让外界知道这个公司的能力以及面临的业务挑战,就意味着这家公司整个技术体系更加开放。软件的竞争力体现在数据上,数据是日积月累的,要通过开放的体系、开源的软件,让外部更多工程师了解企业的问题和挑战,这也有利于企业自身创新和开拓业务。所以企业做开源软件不用担心软件被复制,而应该聚焦核心业务和挑战。

此外,开源是非常好的营销方式,对公司来说,可以建立一个技术品牌,可以表明自己的开放态度和决心。开源对个人开发者来说也是非常好的提升方法,我个人深有体会。过去自己在实验室里写软件代码,经常要凭空想象,对具体的、真实的场景了解的比较少,而通过开源能够很好地和外界互动,收集更多的用户需求、技术难点、场景应用等,这对个人或者企业来说都是非常好的事情。

Q:顶级的开源项目是怎么做出来的?

冯嘉:很高兴有机会分享一下我的开源经历,几位嘉宾分别从战略和商业上讲了开源的一些发展状况,我个人是工程师,从工程师的角度分享一下我的理解。

我最早接触开源是在学校,那时辅助老师做项目几乎用的都是开源软件,所以经常会跟Apache社区里的工程师交流,因此对Apache非常熟悉。毕业之后,我选择去了阿里,更深入接触了开源的很多项目,这对我来说是很荣幸的,因为我在阿里接触了丰富多样的业务场景,并在开源社区不断地学习。

在阿里经历过这几年“双11”的人都知道,业务对IT的挑战非常大,也促使我们去不断提升我们的IT水平和能力。我们做的基础产品中,沉淀了七年“双11”的一些业务场景,并不断打磨和丰富产品,测试达到稳定后,我们决定把整个阿里最基础的这套IT设施开放出来,作为开源的项目捐献给时下最著名的软件基金会之一Apache。

这个项目也是完全由中国人领导的、第一个互联网中间件在Apache上的顶级项目。同时,我们发起并推进全球顶级技术规范OpenMessaging(http://openmessaging.cloud/)进入Linux基金会,该规范也是软件领域第一个由中国人领导的全球性的技术规范,同时参与该规范制定的还有Yahoo、Twitter、Google等其它Apache消息领域的顶级项目,因此,我们在这方面还是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在我心目中,开源3.0体现在开源在全球的参与度上,我们认为开源1.0是一个公司自己做开源,从规模来说,开源2.0是多家公司共同在做一个产品,开源3.0我认为是中国连接全球的好机会,是中国走向世界、引领世界的机遇和窗口期。

Q:请大家谈谈对开源和新经济的理解?

刘鹏飞:现在的企业一般认为阿里和腾讯这样的互联网公司属于平台型企业,他们是用来传递价值的,而我们这样的创客公司是创造价值的。我们做了很多智能硬件设备,并通过这些设备连接用户,最终服务用户。我们认为好的产品是能让大家产生共鸣的,甚至会融入真实感情,给客户带来真正的价值。智米科技也在朝这个方向努力,希望能给大众创造价值,并通过不断创新,让开源的项目产生更大的商业价值,发挥更大的作用。

冯嘉:互联网经济会涉及平台型经济和共享经济,两者之间有相似之处。平台经济最重要的职责是传递价值,除此之外还有共享,其实也是平台经济的重要体现。我们都知道ofo,这是共享经济中的典型代表,ofo最开始的应用起源于校园内部,为了解决学生用车方便的问题,但一旦一个应用从一个非常小的范围扩展到更大的一个社会群体范围,就需要一些规范、流程、制度去运营,这些也是共享经济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章文嵩:滴滴在出行领域是共享经济的典型代表,通过滴滴平台可以将线下乘客的需求和司机的信息连接起来,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同时让出行变得更加便捷、更加美好。这是共享经济带来的效率提高。

大家都知道出行的需求是弹性的,不同时段的需求也是不一样的,城市路段体现得更为明显一些。大多数城市,早高峰需求特别旺盛,早上十点之后需求可能是早高峰的1/3,或者更低,下班时有晚高峰,需求曲线也是弹性的,与深夜的出行需求相比更多。

因此,我们认为,管理出行要把社会的存量资源利用起来。

Q:大家如何看待人工智能的发展?各自企业又是如何发展这块业务的?

冯嘉:人工智能现在非常火,但我个人认为,如果不解决一些关键的实际问题,人工智能是很难有突破性发展的。如法律问题、道德伦理問题等,如果不能解决这些问题,人工智能的一些应用就无法真正落地。

刘硼飞:对于创客企业来说,人工智能其实是一个很好的市场机会。从本质上看,人工智能是在给传统的制造业赋能,传统的制造业加入人工智能以后,可以实现与用户更好地连接,并创造更多的应用价值。

章文嵩:滴滴本质上来说是一家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公司,我们目前是全世界最大的车联网平台。在数据量的规模上,滴滴无论是在交通行业中,还是作为一个综合性的服务商来说,数据量都是非常大的。

此外,我们都是用人工智能的方法去提升效率、保障安全、完善体验。我举例说明下,例如路况的预测、车辆到达时间的预测、供需的预测,包括平台派单对未来交通状况的预测等,我们凭借在人工智能方面的能力都可以实现。

目前,滴滴的机器学习规模、能力在国内也是名列前茅的。我们是在用大量人工智能的算法解决各式各样的问题,也是真正围绕业务去创造价值,有了很多人工智能应用的真是场景,这也有利于我们不断的去推陈出新,实现更多的业务,真正做到为用户服务。

侯培新:华为在人工智能方面的探索开始的比较早,我们从2011年就有了专门的人工智能App。从整体来看,华为在人工智能方面的布局有一些比较明显的特点:业务场景非常独特,同时,业务场景并不专一,整体体现在具体业务效率提升以及服务外部客户等几个方面。

我来举几个例子说明一下,比如说我们提供ICT基础设施,以基站为例,给运营商提供基站服务,基站是非常复杂的系统,有各种各样的组件,包括一些硬件,这些硬件都是在不同地方生产然后组装的,不同硬件零件又分布在不同的仓库,这些零件到站点的时间都应该有严格的把控,与此同时还有规范的流程,并不能把所有的组件运到仓库以后才开始组装。这就需要人工智能的介入,替我们统筹、安排,这些应用都是非常有价值的。

当前,华为在全球有400万个基站,这些基站也并不是一天建成的,比如当更大规模的网络流量铺开的时候会有非常大的挑战,过去4G大规模铺开的时候,人工智能就帮助我们提升了不少效率。

此外,比如设计基站的时候,以前靠专家去做,现在通过人工智能的方式和手段,去辅助设计。在业务拓展方面,华为在人工智能方面的积累都沉淀在了行业理解上。我们帮助深圳公安破案、做失踪人口的搜寻、做环保,这种深层次的行业应用对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我们通过对行业多年的理解和积累,精准定位行业需求,打磨业务场景;另一方面,我们通过在人工智能方面的技术优势,深入行业中,接触不同的业务场景做应用和解决方案,可以说这是华为的核心竞争力。

高庆忠:目前百度、阿里、腾讯、谷歌、亚马逊、IBM、华为、小米、滴滴等很多企业都在做人工智能方面的探索,包括做一些智能平台。我们通过建立多中心分布式的人工智能一站式服务平台,包括数据的训练模型、开源的训练数据、可训练的AI的应用、算力的共享、数据共享等服务网。从本质上看,我们做的是人工智能开发创新平台,我们把组合AI的应用已经变成了一个现实。

(根据对话内容整理)

猜你喜欢
开源华为软件
校园武术“学、练、赛”一体化实践探索
现在的余华为谁写作?
赛力斯华为智选SF5
华为承诺函的批评话语分析
五毛钱能买多少头牛
2019(第十四届)开源中国开源世界
2019开源杰出贡献奖
华为:畅享8系列
有趣的识花软件
即时通讯软件Whats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