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克:唯留风骨荫子孙

2018-11-02 10:12龙文泱邓和明
领导文萃 2018年20期
关键词:萧克嘉禾亲属

龙文泱 邓和明

清明过后,嘉禾县袁家镇小街田村天朗气清。村中一口方塘,四周民居环绕,众多现代新宅中,一座砖木结构老屋格外引人注目。

这里是开国上将萧克的故居,也是湘南起义旧址群——中共嘉禾南区支部活动旧址。

老屋残破,仅剩几件旧家具,现已无人居住,却不冷清。最深处的厅屋内,纪念花束与爆竹的红色碎屑十分惹眼。

“经常有人来故居参观学习。”说话的老人名叫蕭石英,今年77岁,是萧克侄孙,也是萧克故居的义务讲解员。

萧克,新中国开国第一上将。他一生始终严于律己、存真求实、俭朴低调;他严格约束亲属,不准搞特殊;他爱护战友、部下、群众,有情有义有担当。家人后辈承袭其风骨,以奢华为耻,以奋斗为荣,生活安然自得。

不能伸手向党和政府要这要那

萧石英拄着拐杖,从萧克故居旁的出租屋里走出来。他说,他7岁时被萧克接到北京,共同生活了10年,在萧克家风的熏陶下长大。回到家乡后,干农活、做代理诉讼,生活清贫,但他没想过向政府要求点什么。

“三爷爷(萧克)不准的!他说过:‘我参加革命是为中国四万万同胞,不是为了你们。因此,我严格禁止你打着我的招牌,向党和政府要这个要那个。”说这话时,萧石英神情严肃,字字铿锵。

1981年12月,萧克回到故乡,母校嘉禾县第一中学请他去讲传统。他第一句话就是:“现在环境好多了,希望你们为振兴中华而努力学习,不要想有靠山,我最反对利用职权搞不正之风。”

老家的侄子、外甥,萧克一个也没有介绍出去工作。有个侄儿曾写信给萧克,要求照顾。萧克回信告诉他:“学习全靠自己,自己没有本事,找靠山也无用。”这个侄儿听了萧克的教诲,发奋读书,考上了大学,后来成为一名大学老师。

搞特权是可耻的,要自己干出成绩。这种观念烙印在萧家子孙的心里。

萧克孙子萧云松从首都师范大学毕业,打算参军,但是体重轻了0.5公斤,不符合要求。旁人觉得,这点小事,萧云松让家里打个招呼就行了。其父萧星华第一个反对:“不能坏了规矩。”他对儿子说,你读了师范大学,还是教书比较好。

2008年,萧克在北京逝世,萧石英、萧化文等20多位亲属从嘉禾到北京奔丧。葬礼结束后,20多位亲属一致谢绝了治丧工作人员给他们买返程车票的提议。

萧石英代表家属告诉工作人员:“我们不能坏了将军一生的规矩,要让他走得安心。”

有情有义,存真求实

1981年,萧克带着深情奔赴家乡。他从福建漳平、汀州,经过江西瑞金、崇义,进入湖南后,沿着汝城、宜章、临武到嘉禾。这是他回溯当年从家乡走出的革命之路。

一路上,他特意去祭拜了原红二十八团团长王尔琢的墓;打听到原白沙区苏维埃主席欧祖光早已牺牲的消息,要求当地政府为其女儿落实烈士家属待遇;听说一起战斗、参加领导湘南暴动的陈东日烈士还有一个女儿,他立刻绕道前往探望,回忆往昔,难过地流下眼泪。

跟他一起战斗过的人,他都要去看看。人在看人,人不在就看亲属子女,没有亲属子女,就看他们的房子。在嘉禾的三天时间,他用两天半探望了当年的战友及其亲属,在自家的时间不足四小时。

对亲属要求极其严格的“铁面将军”,有情有义,存真求实。

土地革命时期,在部下遭到“肃反”,将要被行刑的关键时刻,他站了出来,保住100多人的性命,留下“萧克刀下留人”的美谈。

在“文革”期间下放到江西“五七干校”接受再教育时,不少搞专案的外调人员来调查历史情况,他“始终抱定‘实事求是的宗旨,坚决不夤缘时会”,不诬陷别人。

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前的中央工作会议上,陈云提出要为彭德怀平反昭雪,并将其骨灰安放在八宝山。萧克最先表示同意。当时很多人感到惊奇,因为1958年反教条主义时,彭德怀使萧克蒙受的冤屈尚未平反。萧克认为,不管彭德怀过去对自己怎样,他的事“既是冤案,就该昭雪”。

大家因此敬爱他。萧克在“五七干校”劳动时,很多人来看望他。有曾在其部队当过伙夫的当地农民;也有曾经的通讯员,徒步跨越好几个县,只为探望“萧师长”。

信念坚定,永葆初心

一个人在逆境中的人生态度彰显他的格局,这是家族传承的重要因素。

1958年,萧克被错误打倒,在等待重新分配工作的日子里,他对自己说:“我不知道自己未来的命运如何,但有一个信念坚定不移,那就是不管到哪里,不管干什么,我不会消沉……我想,既然没有申辩的自由,我就用行动来申辩,用努力工作来证明我对党的忠诚。”

次年,他被分配到农垦部工作。“到农垦部工作我是高兴的。”萧克理性分析,做农垦工作既直接参加国家的经济建设,又没完全脱离自己熟悉的部队工作,很适合自己。他积极学习农业知识、现代主要农业生产工具知识和技术。

后来,在“文革”中,萧克又被下放到江西“五七干校”接受再教育。萧克仍想:“尽管我已年过花甲,但我还是那个气概,不服气,更不悲观。”

此次,萧克“作了不再回领导岗位的准备”,自己买菜、烧饭、砍柴、补衣服,并根据自身的体力和爱好,选择学习木工作为今后安身立命的技术,他做出的家具有模有样。

除了被褥和换洗衣服,他只带了一只大书箱,里面装满了马克思主义的30本书和《史记》《资治通鉴》等文史哲经方面的书籍,希望利用闲暇时间,弥补几十年来无暇系统学习理论的缺憾。

萧克在自传《萧克回忆录》里直言,几十年的革命斗争经历磨炼了他的心性,因此“虽然处于受审的境地,但始终保持坚定的信念和乐观的情绪”,同时“通过学习,思想上、精神上得到了一种解脱和慰藉,胸怀也随之而开阔”。

(摘自《人民周刊》)

猜你喜欢
萧克嘉禾亲属
夜猫子的舞台
一只白蝴蝶
一只白蝴蝶
萧克镇南历险记
什么?亲属之间不能相互献血?
悲怆者
English Abstracts
狗也怕醉汉
萧克上将与共和国元帅
杨尚昆、萧克同志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