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价值研究

2018-11-05 10:54欧阳香
关键词:表面活性肺泡通气

欧阳香

(于都县人民医院NICU,江西 赣州 342300)

呼吸窘迫综合征在临床上属于新生儿常见疾病,多由缺乏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缺乏致使肺泡萎陷而产生,新生儿常伴有呼吸困难或衰竭等的临床症状,严重时甚至威胁到新生儿的生命。相关研究表明,对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进行治疗,效果较为明显,而珂立苏属于临床目前较为常用的治疗制剂[1-2]。所以本文选取了我院的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实施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探究其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1月~2017年6月我院的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52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27例、女25例,胎龄28~33周,平均(30.52±0.83)周。纳入标准:本次研究中所有新生儿家长均知情同意,并表示自愿参与。排除标准:①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疾病的新生儿;②因重症肺炎或是羊水吸入等其他原因引起呼吸窘迫的新生儿[3]。

1.2 方法

给予珂立苏治疗。给予新生儿剂量为100 mg/kg的珂立苏(华润双鹤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20052128)治疗,在给药应先将细塑料导管注入新生儿的肺部,分4次进行药物注入,注入时的体位分别为平卧位、右侧卧、左侧卧以及半卧位,每次的注入时间约为15 s左右,在药物给予的间隔,使用气囊加压进行约为1 min的辅助通气。

1.3 观察指标

对比治疗前后新生儿的用氧时间、CPAP时间,以及PO2、PCO2水平改善情况在进行整理后,将所收集的数据资料详细记录。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治疗前后的用氧时间与CPAP时间改善情况比较,治疗后,新生儿的用氧时间、CPAP时间要短于治疗前,前后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新生儿治疗前后的用氧时间、CPAP时间对比(±s,h)

表1 新生儿治疗前后的用氧时间、CPAP时间对比(±s,h)

时间 n 用氧时间 CPAP时间治疗前 52 157.47±22.02 97.87±15.25治疗后 52 142.25±15.85 114.16±13.16 t - 4.045 5.832 P-0.001 0.001

3 讨 论

肺表面活性物质指的是一种在肺泡Ⅱ型上皮细胞中产生的一种复杂多功能物质,能够将DPPC(二棕榈酰卵磷脂)、SP-B(表面活性物质蛋白B)、PG(磷脂酰甘油)及SP-C(表面活性物质蛋白C)提取出,这其中的SP-C、SP-B同磷脂之间具有良好的协同作用,能够有效使新生儿的肺表面张力降低;PG多在产妇的妊娠晚期产生,可在很大程度上使肺泡表面的张力减少,让新生儿尽可能缩短机械通气的时间、脱离吸氧,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将降低死亡的发生几率[4]。固尔苏、珂立苏均为临床上较为常用的肺表面活性物质药物,珂立苏为国产制剂,能够对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的肺通气换气功能进行良好的改善,同时也具有价格便宜、能够减轻整个家庭经济负担的优势[5]。根据本文研究结果显示,使用珂立苏治疗后,新生儿的用氧时间、CPAP时间较治疗前明显更短,且PO2与PCO2的血气分析水平得到了明显的改善,由此说明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进行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疾病治疗,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综上所述,对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使用珂立苏的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均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能够有效改善患儿临床症状,值得在临床上予以广泛推广使用。

猜你喜欢
表面活性肺泡通气
改良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给药方法对呼吸窘迫综合征早产儿的影响
俯卧位通气对36例危重型COVID-19患者的影响
纤支镜肺泡灌洗在脑死亡边缘性供肺维护中的作用
表面活性类温拌剂对SBS改性沥青性能影响
重症肺炎肺泡灌洗液miR-127-5p、 miR-3686、 sTREM-1的表达及与病情、预后的关系
经支气管肺泡灌洗术确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1例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患者的凝血功能
肺泡灌洗液G和GM试验对早期诊断AECOPD患者并发侵袭性肺真菌感染的诊断价值
无创正压通气在慢阻肺急性发作临床治疗中的应用
不通气的鼻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