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应用在冠心病患者治疗中的不良反应研究

2018-11-05 10:54杨锦艳
关键词:凝血酶原氯吡格雷

杨锦艳

(晋城煤业集团总医院药学部,山西 晋城 048006)

心血管疾病是现代社会中比较常见的慢性病,病程长、并发症多,不仅严重危害患者的身心健康,而且还给患者的家庭及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1]。冠心病是心血管疾病之一,其病理表现主要为冠状动脉内血栓形成,心功能下降。此病的发病率在近年来呈上升的趋势,并且发病人群有年轻化的趋向,总体形势严峻。若要改变现状,提高患者的健康水平,则临床医师应积极寻找最合理、有效的治疗方式,延长患者的生存期,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从冠心病的发病机制来看,血栓形成是主要诱因,所以,临床中在治疗冠心病时应以抗血小板聚集为主[2]。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种类较多,但是其中有很多药物不良反应较多,不适用于冠心病患者。阿司匹林是临床中常用的抗血小板聚集药,能够发挥抗炎、稳定粥样硬化斑块等诸多作用,因此有较多的冠心病患者采用此药进行治疗。氯吡格雷是一种二磷酸腺苷受体拮抗剂,也具有抗血小板聚集、抑制血栓形成的作用,但是其抗凝、抗血栓作用机制与阿司匹林不同。为了提高冠心病的治疗效果及治疗的安全性,本研究选取118例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讨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7年8月~2018年7月收治的118例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成两个研究小组,各59例。观察组:男28例,女31例;年龄45~79岁,平均(65.80±6.25)岁;病程1~15年,平均(5.17±1.58)年;稳定型心绞痛33例,不稳定型心绞痛26例。对照组:男30例,女29例;年龄46~80岁,平均(65.94±6.34)岁;病程1~16年,平均(5.22±1.46)年;稳定型心绞痛35例,不稳定型心绞痛24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异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符合冠心病的诊断标准,患者本人对本研究知情同意。排除标准:药物过敏者,精神病患者,恶性肿瘤患者,消化道溃疡、出血患者。

1.3 方法

两组患者在入院之后均接受心电图检查、纤维胃镜检查、血常规检查、血小板计数等常规检查。之后,给予患者降脂药、扩血管药物进行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两组患者分别采用不同的抗血栓形成药物进行治疗。对照组:给予患者阿司匹林肠溶片(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批准文号H20120236)口服,每次75~300 mg,每天一次。或遵医嘱。观察组:给予患者硫酸氢氯吡格雷片(泰嘉)(深圳信立泰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00542)口服,每次75 mg,每天一次。两组患者的疗程均为两周。

1.4 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血小板聚集率以及服药期间的不良反应,并进行对比。

1.5 统计学方法

统计学处理软件为SPSS 21.0统计软件包。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率表示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凝血指标

两组患者治疗前的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血小板聚集率对比无明显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血小板聚集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表2。

表1 凝血指标比较情况(±s)

表1 凝血指标比较情况(±s)

组别 例数 凝血酶原时间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 59 11.72±1.58 12.72±1.63 33.30±1.42 41.58±1.63对照组 59 11.69±1.64 11.84±1.68 33.48±1.40 37.64±1.71 t 0.101 2.888 0.693 12.811 P>0.05 <0.05 >0.05 <0.05

表2 血小板聚集率比较情况(±s,%)

表2 血小板聚集率比较情况(±s,%)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 59 72.13±4.83 50.30±1.77对照组 59 72.10±4.68 55.42±2.64 t 0.034 12.373 P>0.05 <0.05

2.2 不良反应

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8.47%)明显低于对照组(23.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生活节奏加快、饮食习惯改变等因素导致各种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显著上升,人们的健康问题越来越严峻。冠心病作为一种高发性疾病,已然受到广大临床医师、学者及患者的关注,如何有效治疗此病且不发生明显的副作用则是人们关注的重点。研究表明,冠心病的成因复杂,动脉粥样硬化参与了此病的发生与发展;同时,动脉内形成的斑块脱落后导致的血栓增加了冠心病并发症的发生几率。若要治疗此病,则需抗血小板聚集,抗血栓形成,稳定动脉斑块。本研究对冠心病的临床药物治疗做了探讨,对比分析了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的治疗效果。结果表明,采用氯吡格雷的患者其凝血指标凝血酶原时间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明显更长,而血小板聚集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更低。阿司匹林的作用机理为:抑制血小板环氧化酶-1,阻断血栓素的形成,抑制血小板的聚集,预防动脉斑块的形成与脱落。本研究中,氯吡格雷的疗效优于阿司匹林,不良反应少于阿司匹林,这可能是因为氯吡格雷不会影响到环氧化酶及前列腺素的形成,并且经肝代谢,避开了胃肠道不良反应。

综上,冠心病的药物治疗方案较多,而氯吡格雷不仅疗效良好,而且不良反应少,值得推广使用。

猜你喜欢
凝血酶原氯吡格雷
曲美他嗪联合氯吡格雷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效果
用模块化思维打造组织
肝硬化患者凝血酶原时间及血小板检验的临床价值
1例氢氯吡格雷致糖尿病肾病患者球结膜出血报告
血清异常凝血酶原检测对原发性肝癌诊断的临床价值
阿托伐他汀与氯吡格雷联合应用于脑梗死治疗中的疗效观察
卡前列素氨丁三醇对产后出血影响的临床效果
氯吡格雷抵抗须防范
血栓、止血实验在肿瘤疾病中的运用效果
《道林·格雷的画像》中的心理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