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上肢屈肘痉挛患者应用刺络拔罐结合康复训练的疗效

2018-11-05 10:54
关键词:肘关节活动度痉挛

李 娜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康复中心,河南 郑州 450000)

脑卒中又叫脑血管意外,是临床最常见的一种脑血管关病,其是由于脑血管供血出现障碍,导致血液不能正常的进入大脑,致使脑组织出现损伤,引起肢麻、半身不遂、头晕头痛等症状[1]。在脑卒中发病过程中,上肢屈肘痉挛属于最常见的一种并发症,此症状会直接降低患者生活质量。在脑卒中上肢屈肘痉挛治疗中,常规药物治疗方案结合康复训练,虽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但并不能快速恢复上肢微循环,预后效果不理想。随着中医学的发展,刺络拔罐应用于脑卒中上肢屈肘痉挛中,能快速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本次研究对刺络拔罐结合康复训练应用于脑卒中上肢屈肘痉挛患者中的疗效进行探究,现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4月~2016年4月我院收治的脑卒中上肢屈肘痉挛患者58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29例。其中,对照组男19例、女10例,年龄49~77岁,平均年龄(63.7±10.1)岁,病程1~7个月,平均病程(4.3±2.0)个月;观察组男18例、女11例,年龄48~78岁,平均年龄(64.1±11.2)岁,病程1~6个月,平均(4.5±1.8)个月,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到院后,以其临床体征为依据,进行相应检查,明确病情后,对照组用常规治疗联合康复训练,观察组用刺络拔罐结合康复训练。

常规治疗:给予患者巴氯芬片(卫达化学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批准文号H20140013),10 mg/次,3次/d,连续用药4 w。

康复训练:取患者仰卧体位,医师位于患侧,医师一物将患侧上肢的上臂固定,另一物将前臂握住,实施肘关节伸展牵位训练,直接出现较强阻力时,可停留一分钟,之后将其缓慢的放回起始位,停留半分钟;之后将肘关节屈曲,屈曲程度出现强阻力时,停留一分钟,再将其缓慢的放松,将其放回起始位,停留半分钟,之后反复将以上训练操作10次[2]。

刺络拔罐:选择肱二头肌肌腹的中心位置,要求患者卧位,将上肢自然的放置于床面上,以肱二头肌肌腹的中心位置为中点,将超过中气罐口径2 cm的长度,作为直径,标记为圆形,常规消毒圆形内皮肤,以圆心为中心,对其进行弹刺15次,之后实施放血操作,放血量:10 mL,2次/周,共治疗4 w[3]。

1.3 观察指标

分析两组临床观察指标。临床观察指标包括上肢屈肘痉挛程度、肘关节活动度、上肢运动程度评分。上肢屈肘痉挛程度用Ashworth分级法进行评价,0~4分,分数越高证明上肢屈肘痉挛程度越严重。肘关节活动度判定以肘关节伸直可以呈直线进行评价,分数越高肘关节活动度越高。上肢运动程度评分用FMA进行判定,分数越高证明上肢运动恢复越好。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肢屈肘痉挛程度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较低;且肘关节活动度、上肢运动程度评分观察组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临床观察指标比较(±s)

表1 临床观察指标比较(±s)

组别 n 肢屈肘痉挛程度 肘关节活动度 上肢运动程度观察组 29 1.44±0.33 88.77±3.49 89.97±5.34对照组 29 2.22±0.53 65.15±4.15 80.15±4.88 t-6.728 23.458 7.310 P-0.000 0.000 0.000

3 讨 论

脑卒中出现后,会对患者机体的锥体束产生损害,使其丧失对脊髓的作用,从而造成运动功能紊,致使患者出现痉挛。而上肢屈肘痉挛属于最常见的一种痉挛症状。在上肢屈肘痉挛治疗中,常用康复训练结合常规药物治疗,其虽可以从一定程度上改善痉挛症状,促进功能恢复,但由于肌张力的增加,使得康复训练受到影响,从而影响预后效果。

综上,刺络拔罐结合康复训练应用于脑卒中上肢屈肘痉挛患者中,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猜你喜欢
肘关节活动度痉挛
基于Delphi的运动处方对断指再植术患者手功能、手指活动度及患指感觉恢复的影响
痉挛型偏瘫患儿注意力与运动功能的相关性
536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与疾病活动度的关联性分析
NLR、C3、C4、CRP评估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度的比较分析
MRI联合超声成像评价类风湿性腕关节炎患者关节活动度的价值
肘关节镜治疗肘关节僵硬手术技巧
超声结合应力实验在肘关节侧副韧带损伤中的临床意义分析
防运动后肌痉挛喝水不如补电解质
全肘关节置换的临床应用
注射用奥沙利铂致急性喉头痉挛1例的急救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