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移植到扎根:中国现代大学制度的历史演进

2018-11-05 10:15向小丹
科教导刊 2018年24期
关键词:现代大学制度

向小丹

摘 要 中国现代大学制度萌芽于晚清时期,一开始完全仿照他国模式,从学习日本、美国到模仿苏联,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从不同方面对确立我国现代大学制度进行了探索,积累了经验。本研究对“现代大学”一词的内涵进行分析,描述了中国现代大学制度的发展变化,发现最终还是要回归国情,走自己的高等教育发展道路。

关键词 现代大学制度 扎根中国大地 制度演进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8.08.001

Abstract China's modern university system sprouted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At first, it was completely modeled on the model of other countries. From studying Japan and the United States to mimicking the Soviet Union, it has undergone a series of changes. We have explored the establishment of a modern university system in China from different aspects and accumulated experience. This study analyzes the meaning of the term "modern university", describes the development and changes of the modern university system in China, and it is necessary to return to the national conditions and take the path of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Keywords modern university system; rooted in China Earth; institutional evolution

“現代性”在西方社会孕育发展,促进了西方大学从古典形态向现代性形态转变。西方现代大学制度作为一种普适性的知识生产模式被引入到非西方国家中,成为这些国家高等教育转型的重要条件。受“现代化”风潮的影响,我国的现代高等教育制度萌芽于晚清时期,经过一系列变革与发展,终于建立起较为完备的现代大学制度体系。

1 “现代大学”词义的源流与演变

我国现代大学源起于西方,西方现代大学是从欧洲中世纪大学逐渐演化而来。西方的现代大学是相对于中世纪传统大学而言的。早期大学用“Studium generale”一词表示,指的是面向整个基督教世界的、不同于地方性学校的特殊学校。大学(University)一词源于拉丁文Univetsitas,最初是一种行业组织,具有行会性质。到12至14世纪时,在Universitas中任职的教师被称为master,他们传授的是已有知识,与手工业中的师傅、工厂的领导并无不同。①他们通过从事教学这种职业来谋生,也自己组织法团。因此,大学最初的含义就是一种行会,是为争取特许状(即法律地位)及学术活动自由而组织起来的中世纪学者行会组织。随着时间的推移,到14世纪以后,Universitas一词才与大学有了特定的联系。从18世纪以来,大学一直是智力的机构,它的使命是研修和传递所有得到精心研究的知识领域的知识瑰宝。到19世纪初, 德国柏林大学的创立标志着现代意义上的大学的诞生。柏林大学与中世纪传统大学最大的不同,在于职能发生了转变。中世纪传统大学与宗教联系紧密,以教化人的心灵为目的。而现代大学将科学研究作为自己的主要职能,将促进知识增长和培养科学工作者作为主要任务。此后,大学又被赋予传授普遍性知识、研究高深学问、社会服务或服务国家等一系列不同内涵。由此可见,“现代大学制度”也是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概念,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切入就有不同的理解。

2 中国现代大学制度的演进过程

晚清以前,中国有类似于大学的高等教育机构,如太学、国子监,以及后来的书院等。这些古代高等学校主要是培养进入仕途的“士”,与现代大学存在巨大差别,我国的现代大学起源于西方。晚清时期,西方的坚船利炮撞开了国门,突然发现自己在科学技术、文化等方面全面落后。内忧外患促使我国的一批有识之士开始睁眼看世界,努力学习西方,我国的现代大学的在此背景下诞生。

2.1 晚清时期效法“日本模式”

晚清时期,高等教育效法“日本模式”。1904年,清政府管学大臣张百熙等人以日本学制为蓝本,拟订学堂章程,颁布《奏定学堂章程》,史称“癸卯学制”。其中“大学堂”制度就是现代大学制度的雏形,开设科目,规定“大学堂分为经、政法、文学、医、格致、农、工、商八科”。②“癸卯学制”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正式颁布并且在全国加以实施的西式学制,该学制基本照搬日本的明治学制,一直沿用到1911年清朝覆灭。

2.2 民国时期效仿“美国模式”

20世纪20年代后,中华民国北洋政府以大总统令颁布《学校系统改革案》,史称“壬戌学制”。新学制表明中国现代教育制度从效法日本转向效仿美国,强调教育要保持相对独立性。1924年颁布《国立大学条例》中提出了高等教育的七项原则,即教育要适应社会进步之需要,注意生活教育,谋个性之发展,注意国民经济实力,发挥平民教育精神,使教育易于普及,多留各地方伸缩余地等。③这些精神都充分体现了美国大学制度的理念和特点。1927年后,中国教育体制又出现明显转变。当时学潮频繁,社会动荡不安,国民政府明显感觉到美国式地方分权的教育体制使之失去了去教育和青年的控制。后来国民党政府濒临灭亡,民国政府无心和无力发展教育事业,各类教育跌入低谷。

2.3 建国初期照搬“苏联模式”

建国初期,高等教育制度照搬“苏联模式”,被称为“新中国学制”。民国时期的高等学校普遍规模偏小、重文轻理工等,这种现象不适合新中国的社会经济建设需要,因此,1952年到1957年,全国高等学校实行了有计划、分步骤,以苏联高等院校为模板的大规模院系调整。颁布《关于高等学校领导关系的决定》、《关于修订高等学校领导关系的决定》,建立起高度集权的国家高等教育体制,以行政手段管理大学的一切,高校的办学自主权几乎不存在。这造成大学成为了行政部门的附属,学校的发展、学科设置、经费投入等都受到很大限制。此后,“文革”期间,随意停办和撤并学校或专业、任意压缩学制、取消优胜劣汰的招生制度、教育内容高度政治化、实行工农兵办学、半工半读和社来社去④等,给我国高等教育带来深重灾难,高等教育体系几近崩溃,教育质量严重下降。

2.4 文革结束恢复整顿期

我国高等教育经历短暂的恢复整顿,重新进入改革和加速发展阶段。在制度方面,采取的主要措施是:首先,恢复高等学校的全国统一招生考试;其次,恢复和整顿高校的教学秩序;第三,重新修订“文革”前制定的《高教六十条》⑤并加以落实;第四,恢复老师的职称评定工作,调动老师的积极性;第五,首次修订高等学校专业目录,大幅减少专业种类;第六,恢复研究生教育,建立学位制度以及在全国22所办学水平较高的大学中试办研究生院,探索研究生培养的新模式。此后两年,高等教育事业取得了较大发展,但是我国高等教育依然实行“国家包办、统一计划、高度集权、条块分割、统招统配”的体制。这种体制,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已逐渐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已经到了非进行重大改革不可的地步。

从效法日本学制,到模仿美国学制,再到照抄苏联学制,我国的现代大学探索之路曲折蹒跚。学习西方的先进大学制度,帮助我国快速建立起了高等教育体系,培养了一批大师和知识分子。在民族危亡之际发挥过重要作用。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出现了新需求,我们已经不再满足于对西方大学制度的简单模仿和追随,而希望能够超越和引领。

3 新时代扎根中国建设大学制度

2014年5月4日青年节,习总书记视察北京大学时指出:“办好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有中国特色,我们要认真吸收世界上先进的办学治学经验,更要遵循教育规律,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等教育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基本遵循。

“扎根中国大地办学”是在明确中国的现代大学办学要达到一个怎样的标准和效果。“根”指的是什么? “根”是事物的本源。在“扎根中国大地”这个具体语境下,“根”可以理解为中国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地”指的是什么?在普通用语中,地是空间概念。此处,我们可以把“地”理解为国家需要、人民期望。那么,为什么要“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呢?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受国家利益驱动,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普遍规律。近代以来,各国的高等教育都获得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建立了不同类型的高等教育制度,但是有一点是相同的,高等教育的发展都深深扎根在各自祖国的大地上,由一定的国家利益的来驱动。例如,德国建立现代大学是为了反抗外来侵略、日本建立现代大学是为了以快速推进国家近代化,美国改革现代大学制度是为了满足国家对实用性知识的需求。同理,我国现代大学制度的改革也要同我国发展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紧密联系在一起。

其次,现代大学制度不是创造的,而是成长的。从各国独特的思想源泉、民族传统与文化基础中嬗变而来,深深扎根在各国的土壤中。由于各国社会状况、国家能力与大学传统力量各不相同,政府与大学的关系在不同国家间开始体现出明显的差异,最终形成了具有本國特色的不同的高等教育(包括大学)管理体制。

再次,只进行西方大学制度的简单模仿、移植和追随,中国的大学不可能真正跻身世界一流。各国的大学既有共同理念,又有各自的独特模式,因此它很难学,也不易学到家。就算模仿了它的制度,也难以移植它的精髓。因此,对其他国家的世界一流大学,我们应当认真学习他们的先进经验,但又不能照搬照抄,而应当扎根祖国的大地,办出自己的特色。

总之,现代大学制度没有绝对的好坏,关键在于是否符合自身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和是否尊重高等教育自身的规律。

注释

① [法]涂尔干.教育思想的演进[M].李康,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91.

② 璩鑫圭,唐良炎.学制演变: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340.

③ 熊明安.中华民国教育史[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59.

④ 1965年1月,毛主席批示“同意照办”的卫生部党组的报告中指出:“这样的学生,可以从城市来,也可以从公社来,回公社去,拿公社工分,不由国家发薪”。“社来社去”指的是从公社来上大学的,毕业后回到原公社当社员,拿公社工分,国家不发工资。

⑤ 1961年制定的《高教六十条》规定,校一级实行党委领导下以校长为首的校务委员会负责制。1978年重新修订的《高教六十条》改为党委领导下的校长分工负责制。两种提法的共同前提是党委领导。

⑥ 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5-05(2).

参考文献

[1] 别敦荣.现代大学制度的典型模式与国家特色[J].中国高教研究,2017(5).

猜你喜欢
现代大学制度
试论独立学院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路径
关于我国大学章程建设的探析
现代大学制度视角下高职院校制度建设研究
现代大学制度下非民族院校少数民族学生工作的创新方向
现代大学制度下高校体育教学误区与对策研究
现代大学制度视域下大学生参与高校民主管理研究
国际性 历史性 现实性
推进依法治校 依章管理大学
理性审视政府干预与大学自治
大学内部关系性契约治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