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司法大数据思维

2018-11-06 05:11张君
民主与法制 2018年41期
关键词:法律文书邯郸文书

本社记者 张君

金秋十月,丹桂飘香。10月13日,来自法律文书理论及实务界的专家学者、法官、检察官、律师约300人齐聚文化历史名城、成语之乡河北邯郸,参加司法大数据与法律文书改革研讨会暨中国法学会法律文书学研究会2018年学术年会。

近年来,我国在传统司法信息建设的基础上,逐步建立了中国裁判文书网、中国审判流程信息公开网、中国执行信息公开网、中国庭审公开网、司法公开诉讼服务网等司法公开平台,司法案件从立案、审判、结案到执行,全部重要流程实现了智能信息化、可视化、公开化,构建了一个开放、动态、透明、便民的阳光司法机制,司法公开形成的“大数据”,充分发挥了服务群众诉讼、服务法院管理、服务社会治理、服务法律监督的作用。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给司法工作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如何掌握“大数据”时代主动权?看看我国法学、法律界的人士怎么说。

强化法律文书大数据思维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深化智能化建设,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在今年的中央政法工作会议上,郭声琨书记要求,要认清大势、抓住大机遇,大力加强智能化建设,把政法工作现代化提高到新水平。

>>图1 中国法学会副会长王其江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

>>图2 邯郸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穆伟利致辞张君摄

10月13日,中国法学会副会长王其江在“司法大数据与法律文书改革研讨会暨中国法学会法律文书学研究会2018年学术年会”上发表讲话,为全面树立大数据思维明确了方向。王其江认为,法学是实践性很强的社会科学,必须始终着眼实践、研究实践,努力服务立法执法司法工作,促进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事业发展。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方兴未艾,正在引发超越历史、创造未来的颠覆性变革,给政法工作和法学研究创新发展带来无限空间和广阔前景。近年来,大数据战略的深入实施,智能化建设的大力推进,极大地促进了司法能力的提高。将司法大数据应用于类案推送、关联法条推送、诉讼风险预测、辅助司法决策、统一证据标准、规范量刑,为法官、检察官办案提供了坚实的科技支撑和海量的数据支持,对促进公正司法、提高司法效率发挥了重要作用。司法大数据与多媒体、人工智能手段相结合,使得法律咨询、诉讼服务、司法公开、普法宣传的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加多样、供给更加充分,更好地满足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同时我们也要看到,自动生成法律文书技术的应用,在大大提高司法效率的同时,也对传统的法律文书写作带来了挑战,更为法律文书学研究带来了大量新的课题。

王其江着重强调了司法大数据的重要性。在大数据时代,对法律文书学研究来说,司法大数据既是研究的背景,又是研究的内容,更是研究的方法,法律文书学研究必须树立大数据思维。研究会以“司法大数据与法律文书改革”作为今年年会的主题,紧扣时代的脉搏,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通过深入研究交流,一定能够产出大量有价值的成果。

期待裁判文书“一言九鼎”

“司法大数据与法律文书改革”研讨会在邯郸举行,有着特殊的历史意味。

邯郸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具有8000多年文明史、3100年建城史,并且邯郸作为一个城市名称,历史上从未更改。数千年的风云激荡、历史交汇,给我们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存,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脉系。邯郸有粟和家鸡的最早发现地——磁山文化遗址,距今8000多年;邯郸有全国最大的女娲道场——娲皇宫,被誉为“华夏祖庙”,是全国祭祖圣地之一;邯郸有目前国内唯一保存完好的战国都城址——古赵王城遗址;邯郸有三国时期六朝古都邺城的金凤台、铜雀台、冰井台——三台遗址,中轴对称式的建筑布局对后来的长安、洛阳、北京乃至日本的城市建设都产生了深远影响;最值得邯郸人骄傲的是邯郸有成语典故之都的美誉,3000多条常用成语中,有1584条在邯郸产生或者与邯郸有关。“邯郸学步”“完璧归赵”“负荆请罪”“黄粱美梦”“胡服骑射”“纸上谈兵”“毛遂自荐”“围魏救赵”等许多历史典故都发生在这里。先秦百家争鸣的学术思想绵延两千多年,深刻影响我国文化传承,成为民族文化基因。

>>河北省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王越飞致辞 张君摄

难怪邯郸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穆伟利在致辞中引经据典、成语串句。他说,当前邯郸司法系统上下正在深入贯彻学习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提出的“深化司法改革,增强法律文书说理性”这一指导思想。传承“胡服骑射”的改革精神,增强法律文书特别是裁判文书的说理性,让裁判文书“一言九鼎”。此次学术年会决不是“纸上谈兵”,更不是“邯郸学步”,而应是一次法学理论与实践的“将相和”。同时,本次年会将“司法大数据与法律文书改革”作为主题,将互联网技术引入司法改革,特别是与法律文书的改革紧密联系,使法律文书在互联网技术这一高新技术平台上实现“完璧归赵”。

在河北省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王越飞看来,法律文书是司法实践的结晶,是整个司法活动的最终产品,对于解决个案纠纷、实现个案正义、引导社会行为、培育法治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推进审判流程上的智能化

据报道,截至今年上半年,中国裁判文书网共公布全国各级法院生效裁判文书4490余万篇,访问量突破149亿人次,访客来自全球210多个国家和地区,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裁判文书网;中国执行信息公开网累计公布执行案件3706万余件、被执行人信息5365万条、失信被执行人信息1045万余条,为凝聚全社会力量推动解决“执行难”问题起到了积极作用;中国庭审公开网已经覆盖全国各级法院,公开庭审82.2万余场,主网站及关联网站总观看量超过59亿次,最高日直播量超过3600场,为人民群众足不出户观看各级法院案件庭审实况提供了便利条件。

本次研讨会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首先采用传统座谈会形式,分别围绕“司法大数据与法律文书改革基本问题”“司法大数据与法律文书说理改革”“司法大数据与法律文书制作改革”等主题,由作者阐述论文主旨,专家进行精彩点评。接着,中国法律文书学研究会会长、中国政法大学教授马宏俊以“司法大数据与智能裁判”为题作了精彩演讲。他提出:利用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推进人民法院在全方位和全流程上的智能化,利用相关系统提取起诉状、答辩状、庭审笔录、裁判文书等资料进行分析,提取规律性的网络数据,分析隐藏在类似案件中的共性规律,从中找出规范化判例和标准化亮度,来避免审判中的个人主观差异带给案件的不确定和偏差,即所谓的“同案不同判”的问题。

华中师范大学法学院教授杨凯在研讨会上首次提出法律文书学的学科建设与发展十三论: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价值论、功能论、主体论、体系论、平台论、解释论、思想论、制度论、教育论、文化论,解析了“法律评注研究范式的本土化路径与方法”。他提出,将新的“民事诉讼文书样式”实例评注研究与民事审判监督紧密结合,从大数据时代民事诉讼文书样式的程序规制功能,研究民事诉讼程序规制和审判流程管理的新方法将对诉讼程序、实体处理等司法行为,彰显、延续和发挥民事诉讼文书的诉讼程序规制功能和裁判规制起到指引作用。

研讨会还采用“三人谈”的方式,围绕“法官视野下的裁判文书大数据应用”主题,邯郸市中级人民法院院长戴景月、华中师范大学教授石先钰、国家法官学院教授王立分别阐述了各自观点看法。

云南省普洱市检察院检察官邹俊波、山西省太原市检察院检察官杜书芳、贵州警察学院法律系教授侯兴宇、中国政法大学教授程滔分别以“诉讼程序检察建议文书制作的三维审视:监督、诉讼、说理的冲突与衡平”“大数据背景下检察法律文书实务分析报告”“大数据下司法言谈笔录制作技能与模板探寻”“大数据时代下类案与关联案的检索与运用”为题进行了精彩的演讲。主持演讲的邯郸市中级人民法院院长戴景月承前启后、侃侃评点,释法与说理匹配,理论与实务交融,台上与台下互动,提问与答辩争鸣……

猜你喜欢
法律文书邯郸文书
太行山文书精品选(17)
邯郸在哪里?
监狱执法文书规范探讨
黑水城出土《宋西北边境军政文书》中“砲”类文书再讨论
法律文书教学的多维透视
法律文书写作问题刍议
清代邯郸教育
论法律文书说理——以司法体制改革为背景的考察
邯郸-电镀厂主非法排污获刑
关于回鹘文书中几个词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