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信仰成就幸福人生

2018-11-06 10:14李世超
河南教育·基教版 2018年3期
关键词:信仰教材课堂

李世超

人物简介:

魏巍,新乡市第十中学政治学科高级教师,教育硕士。教育部国培专家库成员、河南师范大学兼职研究生导师、河南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特聘教师,曾获得中原名师、省教育教学专家、省新课程培训骨干、省“教学标兵”、目标教学全国“十佳”教师等称号。2017年,省教育厅为“中原名师魏巍思想品德工作室”授牌,委托其承担省级名师、骨干教师的培育任务。

记者:信仰应该是教师扎根教育、追寻职业理想的原动力。一直以来,关于“教师的信仰是什么”说法不一,您认为一线教师的信仰应该是什么?

魏巍:所谓信仰,信,是指信任、信念;仰,指仰望、崇拜、敬畏。拥有信仰是人与动物的区别,动物的存在仅是为了生存而存在;而人类有信仰,才使存在成为一种生活,而不仅仅是生存。正是有了信仰,才使人类不断地为了追求而努力,使社会不断地向前发展。

关于“教师的信仰是什么”说法不止一个,我更认同这样的界定,即教师的信仰是教师对教育能够促进个人与社会发展的坚定信任,甚至崇拜,且坚定地认同自己的职业以及与之相关的生活方式,从而产生的极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国外有句谚语:鹰飞得高,靠的不是翅膀,而是信念!信仰作为一种内在的精神力量,能使我们抵制各种诱惑,把自己生命所有的能动力量集中在教育理想的追求之中,不断走向职业的高处和深处,实现人生的价值与幸福。

记者:那么,就请谈谈您对教育的职业信仰吧。

魏巍:我有一种信念:做一名优秀的教师。因为我相信教育的力量,相信教育能够成就个人生命的成长和民族的未来。我想,对这份信念的坚守,可以算作一种教育的信仰吧!

专业发展的拐点,最能够考验一个人的职业信仰。晋升职称前,忙忙碌碌,积极工作;晋升职称后,别无所求,应付工作。这是身边许多教师职业态度的变化轨迹,“晋升职称”成为很多人专业发展的分水岭。庆幸的是,这些年来我始终保持着一种进取的张力,尤其是评上中学高级职称后,职业态度反而变得更加纯粹。这种积极的心态使我把握住了专业发展的拐点,比以往更忙碌了:做课、评课,尝试课改实验、毕业班的学法指导、教师培训,组织社团活动,进行课题研究等。辛苦着,也幸福着!

记者:您曾经说过:大道至简,教学要繁杂地准备、极简地呈现。这彰显的是一种智慧,更是一种境界。请问,这里蕴涵的教学主张是什么?

魏巍:我的教学主张是“极简教学”。极简,即简单到极致。极简课堂,就是要求教师在充分了解学情、尊重学情的基础上,明确学生与学科最需要的教学内容,选取最简单、最有效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在有限的单位时间内专注于实现一个或几个教学目标。

“极简教学”是将教材进行整合、深化,实现主题化,使教学有深度。从教材的设计结构来说,不同的单元是不同的话题;同一单元的不同课,是同一话题的不同角度或层面。因此,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完全可以依据独特的学情,围绕话题抽取一个主线,打破教材结构限制,将内容进行个性化整合,层层递进、步步深入,引导学生对话题进行深入的思考与探究,解决其认识的模糊与困惑,并拓展延伸,打造有效果、有深度的课堂。

“极简教学”将一种或两种教学手段用到极致,使教学有效度。

每一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都有其优势和不足,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不同的教师会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目标要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以期用其所长收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但是,手段与方式多了,就容易使得课堂在花哨中缺少深刻。其实,我们可以选取一种或两种,将其用到极致,形成有特色、有效度的课堂。

我曾组织学生进行“撕纸人生”的生命体验,用一张纸上了一节课,比借助视频、表演、讨论等形式上的课更简洁明快,使课堂效度明显增强。当然,做到极简的前提是教师的充分备课,寻求最佳的教学方式。

简化教学目标,为的是关注学生思想与认识实际,使教学有温度。

理想化的课堂教学是在有限的时间内使每个教学目标得以逐一达成,但客观现实是,在短短的40分钟内,再巧妙的教学设计也很难使每一个目标都能够真正实现。极简课堂,就是要求简化目标要求,专注于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与学生思想认识紧密相连的关键性目标,使课堂教学切实有效地关注学生思想认识实际,关注学生的成长,成为充满人文关怀的有温度的课堂。

教学目标的极简需做到两个“了解”,一是了解学生的相关话题的学习基础,即真实的学情,以便确定目标;二是了解课标要求。极简并不是意味着降低要求,课程标准要求依然是教学中重点落实的目标。

总之,极简课堂,从理念上讲,简的是诉求;从呈现形式上讲,返璞归真,追求的是课堂的简约与教学的本真。

记者:新的部编教材正在全国推行,这对教师的教学和专业素养提出了新要求。对此,您对教师有什么好的建议吗?

魏巍:新编教材对教学和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教师的日常教学要关注学生生活和思想实际,这样才能给予学生有针对性的指导;要切实更新理念,探索教学方法,打造开放的、活动性的课堂;要具备关注社会发展的视野,寻找现实生活与价值观的连接,落实德育实践。

教师应坚持学科学习。尤其是学习课标以及2016版《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使教材的整合与教育教学立足标准,有章可循。要坚持读书,加强文化积淀。尤其是注重对传统经典的阅读,否则,教材本身的经典语句都难以驾驭,更不要说让经典说话,用文化论道了。如,七年级上册第四课中关于朋友间的竞争问题,教材引用《孟子》的“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發,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有部分教师对其意了解不够。教师被人们誉为“教书之人”,教书之人要读书,坚持研究、反思。新编的教材,发展变化的社会,成长各异的学生,怎样的方法更有效,怎样的做法更可取,这都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创新,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改进,在改进中成长。

记者:您强调读书与反思应成为教师教育生活的一部分。请谈谈您在这方面的独特感悟。

魏巍:“腹有诗书气自华”,我一直相信书是能影响人的心灵的。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实际上是其内在文化修养的外化,专业学习、阅读与反思,会让我们的教育行为更具备人文关怀、更智慧。这些年来,我一直坚持阅读、做读书笔记、书写教育反思,几年下来,已记了满满好几本,闲暇时候,随手翻阅,依然有新的感悟与收获。最近几年,教师的各类培训活动增多,我很珍惜每一次学习的机会,整理笔记、书写感悟与心得,并经常与志趣相投的教师围绕某话题“背靠背”写短文交流分享。

2016年11月,我开始了新一轮的读书之旅:14个月,100本书、30篇千字文。这一规划跨越2017年,奠定这一年业余生活的内容和基调。为什么这样做呢?最初是为了改变。因为曾几次听人说过:一个人若能连续读100本书,那么,思维、语言和气质都会有质的变化,我想试试。所以,踌躇满志地读起来,读书的数目在短时间内快速增长,但总有一种“为了读而读”的盲目感。一段时间后,逐渐慢了下来,不是没有了当初的热情,而是逐渐进入一种不求速度与数量的安静状态,一种从未有过的体验。起初我以为它来自于独处的环境,后来觉得它来自于作者的思想,再后来才知道它源自内心。

如果现在有人问:为什么要读书?我的答案依然不明确。也许还是为了改变,改变以往惯性的工作状态和生活状态,建构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认识体系,进而在现实中始终保持着对理想的情怀;也许是为了享受,我喜欢手抚纸张的触感和一个人灯下独处的安静,愿意体悟“百思,而后得其解”的探求的艰辛;更想在古今中外的每一个大家那里挖掘深刻思想、收获温暖,成为他们共同的门生。

记者:名师担负着示范和引领的社会责任,在这方面您是怎么做的?

魏巍:最近几年,我立足于学科教学,从引领工作室的教师进行研课磨课、专业阅读、课题研究开始,到在各类教师培训讲座中的示范指导,再到承担省级名师、骨干教师的培育任务,努力将个人与工作室成员的探索收获与更多的同行分享。

2013年春,我走上了大学讲台,受邀在河南师范大学政管学院承担大三学生的专业选修课程《中学思品教材解析》的授课任务。经过反复的论证与思考,我将三年的中学教学内容进行了整合,模块化、话题化地解析教材,并给予即将走上教师岗位的学生实践性指导,良好的教学效果使选修该课程的人数逐年增加。同时,我还兼任学科教学研究生导师,指导学生教育实践,毕业论文的选题、撰写及答辩。指导学生的同时,也督促着自己不断学习,这样的过程让我对“教学相长”一词有了更加深刻的体会。示范引领的同時,也拓展了自己专业发展的空间和高度,使思维不囿于初中教学模式,实现了理论水平和科研能力的提高。

(责 编 欣 航)

猜你喜欢
信仰教材课堂
教材精读
欢乐的课堂
信仰
漫画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写字大课堂
一条鱼游进了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