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代大学生就业的社会资本劣势与出路探析

2018-11-06 05:50杨小艳
山东青年 2018年6期
关键词:社会资本

杨小艳

摘 要:

社会资本是影响第一代大学生就业的关键因素,是否拥有足量的社会资本关系到第一代大学生在就业市场的选择权和竞争力,这对于第一代大学生的就业层次和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社会资本的匮乏,增加了第一代大学生就业的难度。本文在分析第一代大学生的社会资本困境的基础上,从政府、家庭、学校、个人层次,寻求第一代大学生社会资本的构建,促进其就业。

关键词:第一代大学生;社会资本;家庭社会资本;个人社会资本

一、 第一代大学生的社会资本与就业

(一)第一代大学生的概念界定

“第一代大学生”指的是那些接受高等教育但父母任何一方都没有高等教育经历的学生。在我國农民占国民的比重较大,加之高等教育起步晚发展较慢,所以父辈的文化水平相对不高。但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的背景下,中国家庭第一代大学生的数量不断增多。根据清华大学史静寰教授主持的“中国大学生学习与发展追踪研究”调查项目的数据,2011—2015 年,中国本科高校第一代大学生占比均在70%~75%。[1]随着高等教育招生政策向农村及偏远地区倾斜,第一代大学生的比重进一步提升。这对于发挥教育脱贫、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打破阶层固化,实现阶层流动,优化社会结构,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阶层流动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就业实现的,就业结果与大学生的社会资本密不可分。

(二)第一代大学生的社会资本

科尔曼是系统论述社会资本的第一人,其从社会资本功能角度定义社会资本,认为:“社会资本是具有两个共同之处的主体;他们都由社会结构的某方面组成,而且他们都有利于行为者的特定行为”。“社会资本是生产性的使得有些目的的实现成为可能,而没有它则不可能实现”。[2]普特南认为“社会组织的特征,是能通过推动协调的行动来提高社会效率的信任、规范和网络”。[3]林南提出学校既促进学生的人力资本积累,更培育学生的学校社会资本。社会资本是在互动基础上形成,是对社会资源的占有和交换。社会资源既包括个人、组织、集体的资源,也包括地产、房屋等有形资源和声望、名誉、地位等无形资产。

根据第一代大学生群体的特定属性,其所能利用的资源主要来自于家庭、学校及个人,但学校社会资本是学生个人社会资本的一部分,所以本文将其社会资本划分为家庭社会资本、个人社会资本。家庭社会资本,作为一种先赋资源,主要由父母的社会网络规模、水平和密度等构成,也包括以血缘、地区等形成的社会资本。而个人社会资本主要由第一代大学生社会关系、师生关系以及学校资源的存量来决定,与个人的性格、能力、社会实践、交际能力等密切相关。

(三)第一代大学生的就业困境与社会资本

与非第一代大学生相比,第一代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面临更严峻的挑战,主要表现为:就业机会不多、竞争力不强、就业质量不高等。就业结果是众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社会资本对就业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研究表明,父母的职业地位(特别是父亲)和受教育程度对子女的职业获得(首次工作或当前职业)具有显著性正向影响。[4]社会资本的不平均具有一定的历史积累性,难以在短期内改变,是由第一代大学生家庭的社会地位的相对弱势决定的,一定成度上加剧其就业过程中的心理焦虑,其会把就业期望与现实的断层完全归咎于社会资本存量的差异,降低就业过程的社会公平感和积极能动性,从而对就业产生更加负面的影响。社会资本能够促进信息和资源的流动,从而减轻因信息不对称造成的就业资源流失。所以信息和资源弱势加大第一代大学生的就业挑战。

二、第一代大学生就业困境的社会资本原因分析

科尔曼指出:社会资本是影响大学生就业能力及生活质量的重要资源,它可以从功能上动员社会资本结构的各种要素,帮助大学毕业生实现特定的就业目标。[5]就业的结果与政府、学校、家庭、企业等都有相关性,第一代大学生的就业困境除了自身人力资本的欠缺,与家庭社会资本和个人社会资本的相对弱势密不可分。

(一) 家庭社会资本存量不足

家庭社会资本主要由家庭经济资本和文化资本构成。第一代大学生一般都面临沉重的经济压力,“教育致贫”“教育返贫”的说法甚嚣尘上,第一代大学生心理负担沉重,急于经济独立,迫于生存压力,一般通过低层次的兼职减轻家庭负担,但这也消耗了其精力和时间,造成对学业投入不足,成绩不佳,这就直接影响其就业。而且第一代大学生一般承担着改变自己和家庭命运的使命,通常情况下,不仅从家庭可能获得的资本支持有限,而且要大量承担反哺家庭的责任,这对于其学业选择与职业选择可能产生重要影响。本科毕业后,第一代大学生大多可能选择直接就业而失去增加人力资本的可能性,从而也就失去了更高层次的就业机会,从而也失去了向更高阶层晋升的机会。

对于第一代大学生来说,家庭的文化资本、经济资本弱势造成其获得的教育资源相对有限,无论是家庭教育层次还是学校教育资源都与非大一代大学生存在明显差距。特别是一些偏远的农村,无法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家庭教育相对欠缺,各种素质难以得到有效培养和提高,这就造成了来来就业竞争力不足。第一代大学生一般学习能力刻苦,但在进入大学显示出交际能力的弱势,校园活动和社会活动的参与意愿不强、参与度不高,这可能与其原有的生活环境、自身素质等有着极强的相关性。

斯维尔发现,无论以父母职业、父母收入、父母教育程度或把三者整合而成的社会经济地位指数做为量度工具,结果均显示上阶层与下阶层学生接受高等教育机会有显著差异,上阶层家庭的子女与下阶层家庭的子女进入大学的相对机会为4:1。[6]不仅如此,现代社会就业形势严峻,进入好的大学意味着在未来的就业中占据绝对优势的状况早已改变。第一代大学生的社会资本不足,不仅仅表现在缺乏来自家庭的经济资本支持,更缺乏来自父母及家人的职业选择的指导,缺乏职业发展不同阶段的技巧性帮扶,加大初职选择失误的风险。正常情况下,非第一代大学生的父母职场经验和人脉丰富,更能帮助其子女在就业过程中得到优质的就业资源,从而实现较高层次就业。虽然第一代大学生可能由于父母对其的干预较少,能相对自由地选择自己的职业。但是总体来说社会资本成为第一代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短板,对其就业主要呈现出负面的影响。

(二)个人社会资本存量不足

个人社会资本的积累与社会交往能力的强弱息息相关。相对于非第一代大学生,第一代大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欠佳。个人是作为社会人而存在的,个人社会网络的形成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受教育程度、家庭的社会地位密不可分。正如柏拉图的“洞穴喻”所言,第一代大学生的社会网络的覆盖面较窄,生活圈子也相对简单,而相应的眼界和社会活动的层次相对较低,家庭经济条件和生活环境也会造成其自卑心理,这些对于他们对世界的认知和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不利。其知识能力发展可能好于非第一代大学生,但是其社会实践能力则偏弱,社会交往能力不足。在现代社会就业竞争激烈,社会交往能力的强弱对于能否在就业市场中脱颖而出极为关键。社会交往能力较弱降低第一代大学生的就业机会。

个人社会资本的建构与高校平台的资源数量密切相关。高校不仅致力于学生人力资本的提升,同时能够依托学校资源建立起学生的社会关系网络,形成学生基于学校的社会资本。高校能够凭借自己的声望、地位和优秀的校友搭建更高层次的就业平台。父亲受教育年限对学生进入各类高校的机会都有显著的提升,父亲受教育年限提高1年,学生进入“985”高校的机会比率提高8.6%,进入“211”高校的机会比率提高5.8%,进入普通本科院校的机会比率提高3.9%;母亲受教育年限对学生进入普通本科院校的机会有显著影响,母亲受教育程度提高1年,学生进入普通本科院校的机会比率降低1.5%。[7]与非第一代大学生相比,第一代大学生的家庭社会资本相对薄弱,人力资本投入有限,进入优质大学的机会更小,获得学校资本有限,这就进一步限制和降低其实现高水平就业的可能。

三、促进第一代大学生优质就业的建议

第一代大学生的社会资本弱势加剧了其就业困难与风险,但由于社会资本中的家庭社会资本弱势很难在短期内发生根本改变,本文主要从政府、学校、企业、第一代大学生自身四个方面提出相关建议。

(一)政府: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并营造良好就业环境

公正的社会能够保障阶层间的自由流动,尤其要保持社会下层向上层晋升渠道的通畅。打破第一代大学生的就业困境是优化社会结构,促进社会公平的有效途径,政府对此要承担更多的责任和义务。

首先,大力促进教育公平。胡森认为教育公平包括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而就业公平是教育公平的直接结果,所以就业公平的实现必须保障教育公平。教育公平要从教育机会、教育过程抓起。加大基层和偏远地区的教育资源投入,从教育资源方面缩小差距,弥补其自身综合素质短板,从而实现教育结果公平,这是从源头上促进第一代大学生的就业公平。更要不断优化高考录取各地区比重,提高第一代大学生群体进入重点高校的比重,并且为这一群体提供针对性的择校和专业选择的指导,有效促进教育结果公平。政府要为第一代大学生提供必要的經济支持,通过政府助学金、奖学金、或者提供有价值的实践岗位等降低第一代大学生的经济焦虑,帮助其更好地完成学业以及进一步的人力资本投资,从而为实现良好就业打下基础。

其次,营造良好就业环境。信息成为就业不可或缺的资源,而信息资源在很大程度依赖社会信任,而社会资本的排他性会阻碍信息的对称性。政府必须建立完善的就业信息平台,增强信息的透明度,突破信息壁垒对第一代大学生就业的桎梏。加强监管,形成全方位的监管体系,最大程度的限制社会资本在就业中的不合理运作,防止以血缘为纽带的社会资本的排他性优势,人为对第一代大学生提高就业门槛,定向设卡,扰乱就业市场秩序,挤压其就业空间。

(二) 企业:健全科学组织人事制度并提供实践平台

企业是决定第一代大学生能否成功就业的最直接因素,而企业的发展和竞争力的增强需要真正的人才,所以企业要切实做到科学合理的引进人才。

首先,必须建立合理、科学的组织人事制度。在招聘时应秉持公开公正的原则,削弱人情关系对就业的不合理干预,避免权利的代际接续,尤其是国企、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要严格按照招聘规则,避免暗箱操作,给就业者提供公正的就业环境和机会,为他们改变命运,突破阶层留下通道。

其次,要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通过社会实践,增加第一代大学生的成长平台。加强与学校的合作,通过建立实习基地、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技术大赛等方式,增强第一代大学生对企业、职业等的了解与接触,拓宽他们的视野,鼓励其在相关专业领域刻苦钻研,提升其职业自信,培养其职业素养,提高其职业能力,从而为企业储备更多更高水平的人才。

(三) 学校:加强学生能力培养并增强自身社会资本

学校教育对于学生的知识、素质和能力的提升至关重要。对于第一代大学生来说,先天社会资本的弱势导致家庭教育有着明显的不足,后天的学校教育显得尤为关键。

首先,高校要及时调整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高校的专业、课程设置具有相对滞后性,必须深入社会调研及时调整,优化专业、课程设置。通过开设相关的课程和活动,消除第一代大学生的自卑与不适,通过师生互动培养第一代大学生乐观、坚强、积极向上的性格和人际交往的能力。学校要为第一代大学生做好信息保障工作。要着力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切实提供相应的信息咨询,帮助其消除盲区,改变其因信息不足而导致就业层次偏低的现状。更要开放多种渠道如:校园招聘讲座、大学生就业中心、就业课程等提供就业信息支持,帮助第一代大学生实现优质就业。

最后,高校更要注重自身社会资本的培育。学校社会资本是第一代大学生个人社会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校招企业的数量和层次与学校的社会资本息息相关。学校要致力于自身综合实力的提升,通过认真育人、踏实科研为社会输送优质人才,提升学校的知名度和,吸引更多的优质就业资源。

(四) 个人:保持人力资本优势并构建自身社会资本

第一代大学生要深刻认识到自身社会资本的弱势,努力保持人力资本中优势的同时,更要积极地构建个人社会资本。

首先,着力构建人力资本优势。第一代大学生往往具备吃苦耐劳、刻苦钻研、忠诚踏实等企业较为看好的个人品质,要想在就业市场上保持竞争力,就要充分发挥品质优势;同时要克服自卑与交往恐惧,积极地参加实践活动,锻炼与人交往能力,培养自信,提高自身的人格魅力即社交优势;正视家庭文化资本薄弱现状和个人文化资本差距,充分利用高校资源和网络科技平台,补足文化资本短板;就业市场最具竞争力和价值的是专业能力,所以必须保持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能力优势。

其次,着力提高社会资本中的个人社会资本。对于第一代大学生来说,既要正视家庭社会资本的相对弱势,更要意识到个人社会资本可以后天积累,所以要着力提升个人社会资本。要学会充分利用学校社会资本,学校社会资本既包括同学、老师、校友等这些社会关系网中的人脉资本,也包括以高校资源为依托形成的起点资本即就业平台和就业资源等,这些对于就业结果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所以第一代大学生要高度注重高校人际关系网络的构建,形成良好的社交圈,不仅着眼于本专业、本年级、本学院的人际交往,更要积极主动地融入更广阔的社交圈子,使之成为就业的强大助力。更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但要注重社会实践的质量和自身能力的提升,杜绝低层次无意义的盲目投入,必须处理好兼职或实习与学业的关系,决不能顾此失彼、颠倒主次。要通过社会实践开拓眼界、扩充人脈、提升能力、积累经验等,来弥补自身社会资本的不足,进一步增加自己在就业市场中的主动权和选择权,促进良好就业。

[参考文献]

[1]张华峰,史静寰等.促进家庭第一代大学生参与高影响力教育活动的研究[J].教育研究,2017(6):32。

[2]赵家章.社会资本与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研究[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1:42。

[3]罗伯特.普特南.使民主运转起来[M].王列,赖海榕,译.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270-275。

[4]李黎明,张顺国.影响高校大学生职业选择的因素分析—基于社会资本和人力资本的双重考察[J].社会,2008(2):162-180。

[5]詹姆斯·科尔曼.社会理论的基础[M].邓方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7:16。

[6]Swell,W.H.Inequality of Education Opportunity for Higher Education.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1971(36):709-809。

[7]陈晓宇.谁更有机会进入好大学—我国不同质量高等教育机会分配的实证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12(2):24。

(作者单位: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 长春 130012)

猜你喜欢
社会资本
基建领域加速推进PPP模式的策略探析
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投资PPP项目的财务分析(一)
社会资本参与公益事业的地方政府信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