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编辑角度看“东南亚华文文学研究”

2018-11-06 05:50柏友进庄园
山东青年 2018年6期
关键词:统计学

柏友进 庄园

摘 要:

本文从编辑的角度对《华文文学》从2010到2017总共八年来刊发的“东南亚华文文学研究”的文章进行考察,以表格方式统计出“东南亚”占整体篇幅不足两成;“马新泰”是研究者关注的重点区域;文中还列举了受评论者追捧的作家名单,并谈及《华文文学》近年来新栏目设置的动向。

关键词:东南亚华文文学研究;统计学;编辑学

本文从编辑的角度评述《华文文学》从2010到2017总共八年来,刊发的“东南亚华文文学研究”的文章。

一、总篇幅不足两成,“马新泰”为研究重头

从地域的角度研究华文文学,一般可分为台湾华文文学、香港华文文学、澳门华文文学、东南亚华文文学、北美华文文学、欧洲华文文学、澳洲华文文学等,从以上表格可以看出,本刊《华文文学》刊发的“东南亚华文文学”的研究文章,每年大约10%左右,最多的年度是2014年占18%,将近两成;最少的年度是2017年也就是今年,只有6% 。也就是说,平均每一期有1—2篇与东南亚华文文学相关的文章。

对东南亚各国华文文学研究情况的统计(每年篇数)列表如下:

以上表格统计标明,近八年来研究的主流是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越南与菲律宾、缅甸次之,印尼、柬埔寨、老挝的研究更少,而文莱和东帝汶几乎没有研究者涉及。主要原因应该是“马新泰”的华人比较多、有华文教育的传统、华文写作水平相对更高。

二、受研究者青睐的作家

总体研究和作家个案研究是东南亚华文文学研究中两种主要的方法。作家的作品得到研究者的青睐,是一种难得的荣誉。一般研究者的关注属于深度阅读,研究文章是作家作品进入经典化的一种可能。东南亚的哪些作家被研究者关注较多呢?从近年发表的篇目统计分析如下。

(一)马来西亚

马来西亚的作家在东南亚华文文学研究中备受关注,主要集中在对小说家张贵兴、李天葆、黄锦树、李永平,诗人吴岸、杜运燮,评论家许云樵和方修等的研究。

研究张贵兴的有4篇:黄丽丽《论张贵兴〈群象〉与〈猴杯〉的感官书写》,2015年第6期;王立峰《从“马华”到台湾——论张贵兴的文学创作之路》,2014年第6期;赵咏冰《张贵兴的南洋“神话”——阅读〈顽皮家族〉,2014年第2期》;赵咏冰《在台湾的马华文学——以李永平、张贵兴、黄锦树为例》,2011年第1期。研究张贵兴的关键词为:感官書写、马华—台湾、南洋神话等。

研究李天葆的有3篇:王德威《罗愁绮恨话南洋——李天葆和他的“天葆”遗事》,2011年第3期;金进《当年的灯都不在了——李天葆的南洋遗事怀旧书写方式论析》,2010年第6期;何启智、林春美《男性气质的建构与消弭:潘雨桐与李天葆小说的个案研究》,2015年第3期;研究李天葆的关键词为:南洋遗事、怀旧书写、男性气质等。

研究黄锦树的有3篇:汪荣《恋物、悼亡与家国寓言——黄锦树〈鱼骸〉的离散诗学》,2014年第2期;王植《中文、现代主义与认同迷思——关于黄锦树〈欠缺〉的讨论》,2015年第6期;赵咏冰《在台湾的马华文学——以李永平、张贵兴、黄锦树为例》,2011年第1期。研究黄锦树的关键词为:家国寓言、现代主义、认同等。

研究李永平的有3篇:黄锦树《石头与女鬼——论《大河尽头》中的死亡与象征交换》,2014年第5期;金进《文字鬼魅、殖民书写、红楼笔法——李永平小说创作中文化因素之论析》,2010年第1期》;赵咏冰《在台湾的马华文学——以李永平、张贵兴、黄锦树为例》,2011年第1期。研究李永平的关键词为:死亡、殖民、文化等。

研究吴岸的有2篇:蒲俊杰《论吴岸诗歌中的三重矛盾》,2016年第2期;谢征达《盾上的痕迹:吴岸诗歌中的本土实践与身体确立》,2015年第1期。研究吴岸的关键词为:矛盾、本土、身体等。

研究杜运燮的有2篇:许文荣《杜运燮诗歌中“情感”与“形式”的动态关系——以南洋诗集〈你是我爱的第一个〉为个案分析》,2011年第6期;李诠林《艺术身份的聚结与文化身份的流散——“九叶诗人”杜运燮的华文书写谈隅》,2012年第6期。对杜运燮的研究关键词是:情感形式、文化身份等。

研究许云樵的有2篇,都是马来西亚拉曼大学的学者廖冰凌所作,她从儿童文学作家身份的切入是对学者许云樵的形象进行另一层面的深化。这两篇文章的篇目是——《沧海遗珠——许云樵与〈马来亚少年〉》,2013年第5期;《潜在的政治话语——论南洋学者许云樵之冒险小说〈少年航海家〉》,2011年第6期。

研究方修的有2篇,这是本刊特意制作的“方修纪念小辑”,这两篇文章是:陈剑晖《执着与坚守精神的象征——方修的人格色彩、心灵特质及马华文学史研究》,古远清《论方修的马华文学史研究》,都刊发在2010年第2期,是对方修作为文学史家形象的评述。

另外,研究黎紫书、朵拉、小黑、沧海未知生、马崙、林幸谦、年红、傅承得、钟怡雯、刘前度、谢川成等的分别都是一篇。具体为:小说家黎紫书(胡星灿《边界超越与世界游走——以黎紫书微型小说的“世界意识”为考察中心》,2017年第4期);小说家朵拉(曾丽琴《花的修行——论朵拉的微型小说》,2015年第3期);小说家小黑(林春美《小黑的历史修辞与小说叙事》,2013年第6期);武侠小说家沧海未知生(罗秀美《自我的隐喻、爱与幸福的书写——马华武侠的生命之书〈找死拳法〉之阅读策略》,2013年第6期);小说家马崙(肖成《笼罩在幢幢鬼影中的“太平洋战争”——马崙历史小说浅论》,2014年第5期);散文家林幸谦(刘桂茹《“颠覆书写”与身份建构——解读林幸谦《狂欢与破碎》的反模拟书写》,2014年第5期);儿童文学家年红(廖冰凌《半世纪的推手——年红与马华儿童文学之发展》,2012年第3期);作家傅承得(陈湘琳《文本及文本以外的阅读——论马华作家傅承得的散文》,2012年第3期);散文作家钟怡雯(金进《生命体验与学院知识的协奏曲——马华旅台作家钟怡雯的散文世界》,2011年第5期);作家刘前度(钦鸿、吴建《两个“刘前度”——马华作家刘前度与为鲁迅演讲作记录的刘前度之辨析》,2011年第6期);学者谢川成(朱文斌《谢川成〈温任平研究〉序》,2014年第2期)等。

(二)新加坡

对新加坡作家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英培安、希尼尔、淡莹三位身上。

研究英培安的有4篇:张松建《论英培安的身体书写》,2017年第1期;朱崇科《(被)离散(诗学)》与新加坡认同的困境——英培安〈画室〉的叙事创新》,2014年第6期;沈伟赳《尼采存在主义与英培安和吴宝星的作品》,2014年第6期;陈志锐《从三篇作品窥见新华文学双文化原乡的构建》,2012年第2期,文中谈及英培安、希尼尔及黄孟文三位作家的三篇作品。研究英培安的关键词是:身体书写、文化认同、存在主义等。

研究小说家希尼尔的有2篇:南治国《探访“浮城”——希尼尔作品的一种解读》,2012年第1期;陈志锐《从三篇作品窥见新华文学双文化原乡的构建》,2012年第2期。研究希尼尔的关键词是:浮城、文化原乡等。

研究诗人淡莹的有2篇:朱崇科《论淡莹作品中的“新”华性》,2017年第4期;孙一凤《淡莹诗中的文学地景与身体书写》,2016年第1期。对淡莹研究的关键词是:新华性、身体书写等。

研究张松建、许通元、南子、林方、蓉子、潘受、张悦然等的各一篇。具体是:评论家张松建(凌逾《南洋风与现代性的解语者——评张松建的〈文心的异同〉》,2014年第4期);小说家许通元(王润华《山蛭变形记——阅读许通元〈埋葬山蛭〉的挑战与震撼》,2011年第3期);诗人南子(张松建《暗夜中的燃灯人:南子诗歌论》,2012年第3期);诗人林方(张松建《抒情的现代主义:林方诗歌论》,2011年第4期);作家蓉子(陆士清《蓉子的中國情》,2010年第2期);诗人及书法家潘受(衣若芬《海内存知己——新加坡“国宝”潘受》,2016年第3期);小说家张悦然(杨一《蕉风椰雨中的言辞之旅——〈誓鸟〉浅析》,2016年第3期。

(三)泰国

近年来泰国方面的文学个案研究主要集中在曾心及“小诗磨坊”上,评述的重点是汉语小诗和微型小说。从2010—2017年八年的时间里,研究文章总共有9篇:周萍《论泰华诗人曾心小诗的艺术魅力》,2017年第2期;熊辉《文化身份的建构与汉语小诗的历史书写——论泰国“小诗磨坊”诗人群的创作》,2016年第5期;曾心《泰华六行小诗的“禅”》,2015年第1期;龙彼得《偏重现实,追求“结晶儿”——论曾心的微型小说艺术》,2015年第2期;曾心《六行内新诗体“创格”的尝试——以泰华“小诗磨坊”的诗为例》,2014年第2期;凌鼎年《田螺壳里做道场的灵光——与泰华作家曾心对话》,2013年第1期;林茅莺《湄南河畔的“小诗风尚”——泰华“小诗磨坊”印象》,2013年第5期;刘登翰《小诗大世界——序泰华〈小诗磨坊〉第六集》,2012年第6期;计红芳《泰华文学严冬中一枝独秀的小诗——访泰国小诗磨坊召集人曾心》,2010年第6期)。

对曾心的研究论文比较多,与曾心近年来以“小诗磨坊”活动,召集中国大陆众多专家学者前往泰国观光和举行研讨会有很大关系。

(四)其他国家

对东南亚其他国家的作家的研究并不多。八年中总共只有4篇,对云鹤、陈国正、尹玲、钱石臣等的研究各一篇:菲律宾的诗人云鹤(北塔《论云鹤的咏物诗和准咏物诗——兼谈云鹤诗歌中人与物之间的关系的演变》,2014年第6期;越南的诗人陈国正(谢永新《论诗人陈国正对越南华文文学的贡献》,2104年第4期);越南到台湾的女作家尹玲(涂文晖《硝烟下的恋爱与生存——评尹玲的作品集〈那一伞的圆〉》,2016年第4期);印尼的钱石臣(钦鸿《钱石臣——印尼早期华文文化的耕耘者》,2014年第4期。

三、新栏目、新方法

“东南亚华文文学研究”是《华文文学》期刊的一个传统栏目,从地域的概念对文章进行分类,与“香港文学研究”、“台湾文学研究”、“美华文学研究”、“欧华文学研究”等栏目并列存在,这样一个栏目在本刊已经用了几十年。2010年之后,为了适应新形势办刊的需要,也为了拓展文章的类型,吸引更多跨领域的专家学者的投稿,使期刊办得更有学术性也更有活力,本刊在显要位置推出了“名家特辑”、“比较文学”、“域外汉学”、“汉语诗学”等栏目,这是从研究方法、研究领域、研究的文体等方面对刊发的文章进行新的整合。这几个新的栏目也刊发了与东南亚华文文学研究相关的一部分文章,一般入选这些栏目的文章是更有深度、写作角度更新颖的重头稿件。

2017年第4期,在“比较文学”的栏目中刊发了《林宝音小说〈女仆〉中的“神化母题”研究》(作者:赵志刚),该文章研究的对象是新加坡华裔作家林宝音的长篇小说《女仆》,该小说是英文发表,在国际文坛具有广泛影响;不是“华文小说”,而是“华裔小说”。“华裔文学研究”也是本刊近年来拓展的一个新的栏目,吸引了不少新锐学者投稿和支持。

2016年第1期的“比较文学”栏目中刊发《抒情中的人道主义——马华佛教散文中汉译、汉传佛典的再呈现》(作者:刘雅琳),该文章研究马华的佛教散文,对该领域的散文普遍存在引用汉译佛典的现象进行分析与论述,选题的角度新颖,近两万字的论文论述得也很充分;2016年第2期,在“名家特辑”的栏目刊发了黄锦树的《空午与重写——马华现代主义小说的时延与时差》,黄锦树教授是本刊的优质作者,近几年他还担任本刊的稿件外审专家,对我们很支持。

2015年第2期的“比较文学”栏目刊发《文笔、译笔、画笔——钟梅音在南洋》(作者:衣若芬),钟梅音出生于北平,1948年随夫婿定居台湾,此文集中探讨她旅居泰国(1969年5月—1971年7月)和新加坡(1971年8月—1977年7月)时的创作、翻译和绘画等艺术活动。这是截取研究人物旅居东南亚的一段时间的文艺活动进行考察与评述。

2014年第1期“比较文学”栏目发表的《菲律宾作家黎萨尔与20世纪中国文坛》(作者:孟昭毅、郑宁人),论述菲律宾华裔作家黎萨尔对中国六位作家包括鲁迅的影响,为中国和菲律宾两国之间的文化文学交流增添新的研究成果。对菲律宾的研究,在东南亚华文文学研究中比较弱,显得此文章的发表更有意义。

2014年第6期的“域外汉学”栏目中发表《越南古代汉文小说中的中国人形象研究》(作者:吕小蓬),该文指出:由于历史、地理和文化上的密切联系,中国人形象作为越南社会的整体想象大量出现在越南古代汉文小说中,并显示出在东亚汉文化圈内部、中越关系的历史语境下其独特的生成动因与建构过程,这种现象寄托了越南民族的主体性思辨与多重阐释,是越南民族建构自我形象的复杂投射。这个属于东南亚古典文学的范畴,是对现当代研究的时空拓展。

东南亚华文文学研究是华文文学研究、也是本刊《华文文学》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将继续用心做好,也请各位研究专家继续支持,谢谢。

[参考文献]

[1]《华文文学》(2010—2017)八年的全部期刊;

[2]《华文文学》(2010—2017)总目录。

(作者单位:汕头大学,广东 汕头 515063)

猜你喜欢
统计学
关于投稿的统计学要求
统计学符号使用的说明
统计学符号使用的说明
统计学符号使用的说明
本刊对来稿中统计学处理的有关要求
本刊对来稿中统计学处理的有关要求
本刊对统计学处理的有关要求
基于统计学发展趋势的高校统计学教学改革研究
本刊对统计学处理的有关要求
本刊对统计学处理的有关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