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清代一件白釉瓷器

2018-11-06 10:15潘汀兰
山东青年 2018年8期

潘汀兰

摘要:烛插作为古代日常生活中的器具,除了有其生活价值的存在,它同样也具备着艺术价值,本文通过以德化白瓷烛插为例,并且对其造型、材质、形态的分析,阐述其实用价值,以及其艺术价值。

关键词:德化白瓷;烛插;狮纹

烛插,又叫烛台,插置蜡烛的照明用具,古人燃烛都有烛台,用以扦插蜡烛和承接滴淌的蜡油。精巧型的放于桌上或手持行走,大件的则置于地上。三国时期有青瓷卧羊形烛台,西晋流行卧狮形烛台。南朝时烛台样式较为丰富,有狮形、单管、双管、四管、荷花形等。隋唐时期的烛台底座常刻有精美的花纹。明清烛台造型丰富,艺术价值颇高。

除了最简易的带有尖针的承盘,古代的能工巧匠们将这种实用性强的生活器具铸造成各种工艺造型,并赋予了浓郁的艺术气息。在经济繁荣的唐宋时期,人们更讲究生活的品位,即使是日常用器也要做得异常精致,于是烛台就不再是单一的生活用具,还兼有了更多的艺术观赏性。宋人陶谷在《清异录》说道:“案上捧烛铁人,高尺五,云是杨氏时马厩中物。一日黄昏,急须烛,唤小黄门,掇过我金奴来。”从文中的“金奴”可以看出虽是简单的铁铸烛台,却赐予美名,可见这一时期,烛台已经具备了审美的价值了。

如图一所展示的器形为清代烛插,名为“白釉狮子烛插”,其尺寸为12.1cm×14.8cm×35.8cm。通体施釉白,釉色白中泛青且均匀,其造型为一只狮子前肢直立、后肢蹲坐在四方台柱上,怒目圆睁,昂首龇牙,颈部挂有三颗小铃铛,背部鬃毛卷曲,左脚踩着一颗绣球,嘴里还叼着系在绣球上的绳子,形态俏皮有趣,做工精美,与往常右脚踩球代表权力的狮子不同。在狮子左后腿处,有一小圆柱形管插,19世纪法国二世还将其改为了灯座,添加上了铜质四方底座和灯柱。

一、“狮纹”的发展及价值

六朝前期,青瓷上流行狮纹装饰,多在堆塑罐、唾盂等器物的肩腹部塑贴狮纹或胡人骑狮纹,还盛行以狮为造型的狮形烛台。之后狮纹也常出现于各类装饰,到了五代,还开创了狮戏纹饰的先河。宋代以后,则流行狮子与绣球相配合的纹饰。以及到后来的元、明、清几代青花瓷、五彩瓷和琉璃器上,狮纹都是常用的纹饰。

因为狮子在古代被视为“百兽之王”,又因被佛教收为坐骑,自然其形象在中国的图案纹样中,常被作为吉祥图案广泛采用,以象征威严,权力与吉祥。此器物以“狮子”为主体,而狮子刚好也是陶瓷装饰的传统纹样之一。狮子造型和烛插相结合,也使烛插在具备实际功能时,也兼具了狮子祥瑞辟邪的象征意义。烛插主要是放置蜡烛,而用来照明和祭祀的用具。作为日常照明器,蹲狮形烛插的实用性表现在底座都为平面或四角支撑,保证了烛台的稳定性。狮子为半蹲式,比较高,有利于扩大灯光所照的范围。而作为祭祀用具,和香炉等起用于供奉祖先的祭祀,具有象征意义。狮子在佛教中备受推崇,蹲狮形烛插运用于日常祭祖供奉,符合祭祀的庄严神圣感。

二、烛台(烛插)的发展

1、材质的发展

陶瓷灯具是我国古代使用时间最长、普及范围最广的灯具。三国、两晋以后,陶灯虽然用量大大降低,但因为瓷器原料易取、来源广,并且造价低廉,烧制的工艺简便,价格便宜,在民间老百姓那里还是很受欢迎的,再加上冥器也有较大的需求量,所以陶灯依然出现在南北朝的各个时期里,没有消失。从魏晋南北朝至明清时期,陶与瓷是烧纸烛台的主要材料,但每个时期又存在差异,并且各具特色。

魏晋南北朝时期:瓷制的烛台多为常见,尤其当时青瓷烛台更是这一时期的流行。

隋唐时期:陶瓷依然为这个时期烛台的主要材质。其中白瓷到隋代才开始用于烛台的烧制,其釉面光润,胎质较白。而唐代则是我国陶瓷业的兴旺期,其特点为“南青北白”,除了常规的青白瓷,还有少量的黑瓷出现。

宋元时期:此时期的烛台材质依然以陶瓷为主,但因这时期我国的制瓷工艺发展迅速,出现了五大名窑,其他材质的烛台也就少见得多了,例如石料、青铜材质等。此时,相对成熟的青花质烛台出现于元代,从而也彻底改变了瓷器画面以单色为主的局面。

明清时期:是我国古代灯具达到历史上的一个新高峰,从而其材质也丰富的多,有陶瓷、金属、玻璃、木制的烛台等。虽然材质种类丰富了,但陶瓷的烛台依然是主流,相比前朝,此时期的青花瓷烛台的需求也变的更大了。明代之后,铜制烛台(黄铜、红铜或白铜)更受世人青睐,因为其硬度低于钢铁,但又比钢铁有更强的韧性和耐腐蚀性,其类似金色的光泽。

2、造型形态的发展

烛台在承托安插蜡烛的方式上,有三种基本样式:一是中空筒管式;二是孔穴式;三是立钎式。前两种样式多见于晋唐宋时期,后一种样式在明清时期出现的较多。

(1)中空筒管式烛台外观形态变化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分为单管式烛台和多管式烛台两种,以盘式和动物形为主要形式;隋唐时期单管式烛台又进一步演为单盘单管式烛台和双盘单管式烛台,出现花瓶式,而多管式烛台烛管的排列方式从并列式演化为中心环绕式;宋元时期单管式烛台的烛插由管状素面形式演化为较常用的莲花形,而多管式烛台的烛插与主体物合二为一;明清时期单管式烛台演化为寿字形墩式烛台和盘式烛台两种形式,而多管式烛台很少。

(2)孔穴式烛台外观形态变化

从魏晋南北朝至明清时期一直沿用动物神兽造型,其姿态演变趋势从原先的蜷伏状或伏卧状到最后的动态站立姿势,面部表情也由凶猛、阴沉转为喜庆、慈祥。宋元时期同时还出现了盘式烛台,到明清时期烛台样式更为丰富,除了动物形烛台外,还有墩式烛台、人物形烛台和器皿形烛台等。

(3)立釬式烛台外观形态变化

在明清以前的朝代并无立钎式烛台,它仅与汉代支钉式油灯有一定的渊源,是明清时期最具特色的烛台形制。其基本上都由底座、立柱和带较长烛扦的烛盘组成。

三、结语

明清两代的官窑和民窑,都烧制了大量的瓷质烛台,造型极为丰富:圆形、方形、兽形、人物形,可谓多姿多彩,配上各种花纹边饰,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准。一些精品,即使在当前的藏品市场上也能卖出惊人的高价。但相较而言,大多数烛台仍然属于低端藏品,其中亦不乏造型优美、能反映一时社会文化风貌的艺术品。我们从文化艺术的角度去品味、去发掘其中的内涵,很有可能会获得意外的收获。

[参考文献]

[1]卿烈军.中国民间陶瓷土灯精品鉴赏[M].北京: 京华出版社,2008: 27.

[2]徐巍.中国古代陶瓷灯具研究[J].文物世界,2004,(1):41.

[3]邵丹.中国古代烛台的材质演变研究[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4年3月第27卷第2期.

[4]邵丹,宋魁彦.中国古代烛台的材质演变研究[J].发展:2011年05期

[5]殷小林.古灯史话与收藏[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