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建设

2018-11-06 07:51邵婉如
山东青年 2018年5期
关键词:课程体系建设就业质量高校大学生

邵婉如

摘 要:在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备受关注的今天,高校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必然成为一项重要工作内容。本文尝试结合教学实践,深化对高校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体系研究,创新构建包括课程内容、配备、实施与评价等多方面的课程体系,以期提高大学生的综合就业能力,突出学生在职业生涯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发挥教育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就业质量。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就业质量;课程体系建设

一、高校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建设研究的意义

据教育部统计,2017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到800万,比2016年增加约30万人,毕业生就业创业形势依然复杂严峻。观其内因,高校毕业生的知识、技能、素质以及就业观念、就业心理、就业目标等成为制约就业质量的内在因素,亦成为高校就业指导工作需要攻克的重要环节。因此,科学构建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体系,正确引导新一代大学生在多元的大环境和激烈的人才竞争中,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全面提升自身就业能力,成为高校面临的严峻课题。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作为公共课纳入教学计划,贯穿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培养过程,需要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在培养目标、模块设计、进程设计中将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与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相结合并突出专业学科特色,形成科学、严谨、合理的课程体系。以期实现该课程由教育灌输向知识、技能、心理和价值观四个维度的转变,引导学生做好职业发展,从帮助学生找工作到教会学生找工作,授人以渔,从而提高就业质量。

二、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开展现状

美国是世界上开始职业指导最早的国家。1909 年,美国波士顿大学Frank教授第一次提出了“职业指导”的概念,并开始在大学里实施,相对于其他国家,起步较早,已经具备相当成熟的就业指导体系。在我国,2007年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教高厅〔2007〕7号)的通知,从2008年起提倡所有普通高校开设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并作为公共课纳入教学计划,贯穿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培养过程。先作为高校必修课或选修课开设,经过3-5年的完善后全部过渡到必修课。各高校要依据自身情况制订具体教学计划,分年级设立相应学分,课程安排学时不少于38学时。几年中,高校陆续开设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对课程建设这一课题开展了广泛的研讨和实践,并取得一定成效。但在实际工作中,尚未形成一套高效科学并可以广泛推广的课程体系,多数研究集中于对国外理论的译介,缺乏对该课程全面系统的研究,关于课程实践探索的做法和思路多有重复,在价值取向、目标定位、内容组织、实施策略与课程评价等方面的研究零散,缺乏整合与深入。

三、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建设对策

通过分析国内外开展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建设的现状,以学校教育为根本立足点,对目前该课程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创新提出以下对策。

1、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的课程目标与学校的人才培养、教育服务体系相结合,以需求为导向,紧密结合学校的就业情况和社会大形势,避免第一课堂教学内容与实际的脱离,与第二课堂和为学生提供的多元化就业服务相结合,构成完整的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育体系。学校应该帮助联系及鼓励在校生到企业实践,且作为该课程实践部分的学分,让学生将自己所学知识和实际工作有机结合,发现自身能力与用人单位需求的差距,通过改进自身不足,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从而进一步提高自己的综合竞争力。

2、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的授课形式应从以“教育”为主逐渐转变为以“引导”为主,突出学生的主体意识,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优化教学效果。在课堂教学上,授课教师可采用形式多样、独具特色的教学方式来激发学生的上课热情和积极性,把大学生时下关注的、热衷的内容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实践经验证明,采用课堂讨论、情景教学、团体辅导、案例教学、实践教学、专业测评等形式的教学方法,可以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能使教师和学生角色产生互换,教师只是一个“导演”,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使学生完成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华丽转变。还可以尝试构建一个使用便捷、功能齐全的网络教学平台。在网络教学平台上教师可以把上课课件、课堂作业、学习资料等内容与同学分享,增设“课程考核”、“职业测评”、“职业解读”、“就业信息”“在线互动”等板块,经常性的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和在线答疑,有效地弥补课堂理论教学课时不足的缺点,提高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的针对性。学生还可以登录系统进行自主学习,学习时间和次数将作为平时成绩的依据。

3、大力发展高校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的师资配备,打造一支相对稳定、结构合理、主辅结合、具有创新精神的梯队化师资队伍,由核心、中坚、兼职三种力量组成。核心师资力量是由具有教育学、心理学学科背景且熟悉职业生涯、创业教育相关理论的专任就业教师组成,这部分师资通过内培外引的方式来打造,主要从事课程规划、能力提升、创业指导等难度较高的课程教学;中坚师资力量是实践经验丰富的学工一线教师,一般由院系专职书记、学工办辅导员、招生就业部门工作人员组成,他们处于学生管理的第一线,对学生情况熟悉,可以担任学业规划、形势分析、就业指导、实践课程的教学任务;兼职师资力量是由企业家、行业协会人力资源负责人、政府官员、优秀校友及专业的职业咨询顾问等校外力量组成,以讲座、论坛、课外实践等形式穿插在课程实践教学中,作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4、建立科学体系,本文创造性提出“二类别三课堂四模块”课程体系。

“两大类别”是指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显性课程是指教育部明文规定的必修课内容,包括课堂理论教学和课外实践教学;隐性课程是指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未明确规定的非正式课程,往往以隐性的方式存在,通过引导在日常中不断渗透,对学生成长成才起着潜移默化的促进作用。

“三大課堂”包括:第一课堂是指理论教学课程体系,选择适合大学生职业发展的知识为学习内容,侧重理论知识、企业信息、政策分析、求职技巧的讲授;第二课堂是指实践活动课程体系,以“实践促进发展”为宗旨,教师可组织学生参与课程知识竞赛、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兴趣岛活动、模拟招聘会、优秀校友访谈会、企业实习等。教师在组织活动前给学生设立目标,在活动过程中及时指导学生,在活动结束后及时总结评价。实现第一、二课堂的有机融合,增强教学效果;第三课堂是指校园文化渗透,通过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发挥全方位全过程育人的作用,让学生在此之中时刻受到熏陶。

“四大模块”是指:第一,理论课程模块,主要包括职业规划课、职业发展课、就业指导课、创业教育课等,利用核心和中坚师资力量来组织实施;第二是团体辅导模块,它是围绕学生职业发展需要,在中坚师资力量的引领下,以小班或小组的方式参与体验、讨论和成长的课程形态;第三是实践活动模块,主要包括学科竞赛、讲座讲坛和校外实践等,可以通过兼职外聘教师来参与实施。通过该模块的学习与实践使学生获取团队合作、自主学习、求职技能等方面的综合能力;第四是评价体系模块,根据课程的特点,建立一套以学校、企业和第三方机构为主体的课程评价体系。学校对课程建设、教师水准和学生知识掌握程度、职业规划、求职技巧等能力方面进行评价,并与企业建立联动机制,通过对企业输送人才了解企业反馈的评价,关注毕业生在企业的发展状况,掌握企业对人才需求的特点与变化,便于改进课程内容以提高教学质量。此外,还可邀请第三方机构设计算机软件系统进行评价分析,以实现课程评价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1]严怡.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模块化教学设计研究.博士论文.2015年。

[2]朱华珍、胡静.高校生涯规划课程设计的问题与解决思路[J].思想理论教育.2015(2)。

[3]薛燕、傅宏、曹天安.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设计[J].教育评论.2013(4)。

[4]周志微、童欣.我国大学生就业质量研究综述[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4(24).

[5]陈贻中、易弟兰.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建设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2)。

(作者单位: 天津财经大学,天津 300200)

猜你喜欢
课程体系建设就业质量高校大学生
高职院校特色化课程体系建设路径探索
高职法律文秘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浅议全媒体时代新闻采编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高校大学生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浅析新形势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