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瓶颈现状与成因

2018-11-06 07:51孙彦彬
山东青年 2018年5期
关键词:新常态就业指导

孙彦彬

摘 要:在我国经济发展处于新常态的大背景下,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总量压力不降反增,毕业生就业需求和就业供给结构性之间的矛盾仍然突出,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如何适应和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作为办学者、求学者和政策制定者,如何联动形成合力,打破“惯性思维”和“路径依赖”,值得共同探讨。文章简要阐述了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瓶颈的现状,剖析了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就业瓶颈的主要原因,为持续推进更加健全合理的毕业生就业政策制定和完善提供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新常态;就业瓶颈;就业指导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新常态”重大战略判断,阐明了高等教育大众化对大学生就业的新变化。2015年3月,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任何行业都应基于“互联网+”的基础上进行发展,鼓励大众主动适应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需求积极就业与创业。新常态对大学生就业带来新的机遇的同时,大学生就业仍将面临一系列挑战。有大数据显示,到2030年左右,我国就业的总量压力将长期存在,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在就业总量不确定和新增就业岗位的不确定性的双重压力下,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持续加剧。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缓解毕业生就业需求和供给结构性之间的矛盾,着力缓解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瓶颈压力,对于营造更加公平的就业环境,促进大学生公平就业具有现实意义。

一、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毕业生就业瓶颈现状

“新常态”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新形势下针对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阶段性特征所提出的重大战略判断。新常态主要有三大特点:经济增长速度适宜、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社会创新和谐发展。其应用和辐射不仅限于经济领域,同样适用于就业领域。近年中国经济发展依然呈下行态势,2017年6月第三方社会调查机构麦可思发布了《2017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大学生就业率总体稳定,大学生就业重心在逐渐下沉,毕业后选择民企、中小微企业就业的大学生比例相比以往有了持续增长,特别是选择自主创业的大学生越来越多。而选择国企、外企就业的大学生比例则有一定下降。从宏观层面看,在现有社会体制、价值观念的影响和市场供求不稳定的背景下,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呈现出多元化和隐蔽化态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就业地域结构失衡

由于我国传统工业资源分布不均和地理位置现状等历史原因,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欠发达地区和农村,东西部差距、城乡差距显著。与发达地区相比,欠发达地区人才流失、断流严重,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地区经济发展失衡、结构性与周期性引发的失衡性,持续增大的就业压力导致人才的不均衡流动与分布失衡。在此背景下,经济发达地区就业,选择就业的机会就会更多,职业发展的空间就会更广,社会保障的水平就会更高,高校大学毕业生自然会不断流向发达地区,而欠发达地区则面对人才断流的挑战。

2、城乡二元体制矛盾突出,就业机会不均等

在传统城乡二元分割体制格局的制约下,城市与农村的发展差距明显。城乡经济二元化和劳动力就业结构的扩大还远远不符合产业、体制等结构调整所派生的对劳动力的需求。产业转型升级不到位,所能提供的契合大学生预期的就业岗位相对不足,供求比例失调,就业机会不均等。当前,民办高校就业管理仍处于政府统一管理模式之下,就业体制缺乏弹性和可塑性。一个健康正能量的社会,应秉承公平正义理念,构建科学弹性的体制机制,彻底扭转城乡二元分割体制,为欠发达和相对落后地区适度降低就业准入和门槛,以平衡和带动各地的均衡发展,缩小地区间差异。

3、 就业观念滞后,就业歧视存在

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作为一种较高层次的人才竞争和选拔,有强烈的社会引导和示范效应。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一次就业定终身”的旧时代已经过去,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人才竞争上岗、人才合理流动和再就业创业等已成为当前毕业生就业的主流。在我国欠发达地区,尤其是广大农村地区,大学生就业观念普遍落后。特别是民办高校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社会上一些用人单位戴“有色眼镜”选人用人,用所谓“极端行为”、靠“偏激言论”等就业歧视怪相和刻板化效应,必然会破坏就业竞争的公平性,导致人才无法按市场配置。

4、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不足,产学研结合脱节

当前,人才培养和课程体系不能主动适应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的发展,不能有效围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个核心因材施教,把创新创业教育培养融入人才培养体系,课堂教学满堂灌等现象在民办高校中普遍存在,启发式探究式教学方式不足,不能针对性地激发、挖掘和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和创造能力,人才培养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不够成熟;为节约办学成本,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力量不够雄厚,创新创业教育内容不够全面,创新创业实践不够深入。学校教育与行业企业研究结合脱节,社会资源投入不足,校企合作模式单一封闭,流于形式。

二、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毕业生就业瓶颈问题成因分析

对于处于动能转换“衔接期”的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经济的发展正经历着由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转换的过程,在经济结构与就业结构不断优化和调整的大背景下,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瓶颈的主要原因进行分析。

1、 就业市场供求关系不平衡

经济发展新常态下,随着传统产业重组升级和中高端新业态的发展,给广大求职者带来最直接的好处就是高端、高技能、高质量就业岗位的增加。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理念推动下,经济发展将逐步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清晰、结构更合理的阶段迈进,大量新职业、新工种的诞生必将催生一大批创新型高技能人才,这将为民办高校大學生就业提供更加有利的保障。但由于市场预期的不可控和产业转型升级也将对就业产生巨大负面影响,一部分中小企业、民营企业自我创新和修复能力薄弱,新兴产业的迅速崛起必然对传统行业形成冲击,传统支柱产业改革重组必将导致部分行业结构性失业和转型性失业。据教育部大数据分析,2018年我国民办高校毕业生数量仍将持续增长,其增长速度与产业转型升级所能够提供高端岗位的速度不匹配,加之对新兴产业的了解和掌握不足,结构性失业已成态势,对新兴产业就业岗位的需求涉猎不足,也将导致民办大学生就业瓶颈现象长期存在。

2、 就业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

中国经济发展整体增速放缓,但在经济总体向好的趋势下,企业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将有利于改善就业预期,进一步拓展就业新空间。但从就业结构上看,民办高校毕业生人才培养质量、学生整体素质与用工岗位要求不匹配的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宏观就业压力不减,对就业总体规模产生挤压效应,就业结构性矛盾依然复杂。一方面,大学生就业需求在结构性方面发生变化,小型微型企业、二三线城市需求明显上升,技术技能人才严重短缺;另一方面,部分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会更加困难,化解过剩产能、僵尸企业清理等结构调整深入推进,共享经济、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发展,在增加就业供给的同时,也将对就业结构带来新的挑战。新常态下的就业岗位重质量、高技能已是必然。在创新驱动发展、“一带一路”、新型城镇化等新经济战略强力推进的过程中,随着劳动力供求关系的变化,供给越来越少,企业用工更加规范,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空间将越来越大。

3、就业准入和门槛增高,毕业生择业观落后

部分用工单位忽视岗位需求与毕业生就业能力之间的关系,正确价值体系缺失,过于追求有海外背景或高职称、高学历毕业生,存在“人才高消费”的错误观念,一味强调和崇尚所谓“精英”就业,盲目追求高学历人才,盲目提高或设置就业准入和门槛,社会大众化就业开放性和透明度不够,从而积累和引发就业冲突和矛盾。此外,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期望值过高,其就业能力素质与用人单位预期存在较大差距。大多数毕业生就业目标定位在经济发达及沿海大中城市或国有大型企业、外资企业和国家机关,“吃撑了”和“吃不饱”两级分化严重。当前,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思想道德和职业道德素养、敬业精神和能力素质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更加看重人品和能力并存。民办高校毕业生不能客观认识自身优势和不足,不能对兴趣偏好、秉性能力等进行全面分析,缺乏对未来职业生涯和就业的长远规划,求高薪、求舒适、求名声的心态较为普遍,求职时眼高手低,大事干不来,小事不愿干,高不成低不就现象普遍。要端正就业态度,积极转变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狭隘的“专业对口”、“盲目求高”、“攀比依赖”和“自卑自负”的就业观念,教会毕业生挖掘和培养自己特长和兴趣爱好,在工作实践中,注重培养与岗位相匹配的工作技能。为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环境的公平,一些包括反性别歧视、反学历歧视等反就业歧视方面的政策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不断创新政策顶层设计和覆盖面,狠抓政策落实和执行。

4、高校内部就业指导缺乏创新,创新型人才培养不足

传统的单一课程设置已不能适应当前创新型社会的发展需要,制约了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针对大多数高校人才培养缺乏特色,课程体系缺乏前瞻性、系统性和创新性,如何更加科学合理进行课程设置,突出重点,切合市场就业需求和学生兴趣成为高校课程设置的重要参考因素。为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传统课程体系,必须对高校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进行重新定位和重设,坚持统一性、多样性、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紧跟时代、社会和学科发展前沿,紧密结合就业岗位对人才培养的需求,突出课程的前瞻性、时代性和实用性。高校自身应充分利用好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渠道着重强化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积极转变工作思路,创新就业指导服务对象、就业指导方式、就业指导管理体系等方面工作方法,推动民办高校毕业生实现顺利高质量就业。

[参考文献]

[1]李健民.中国劳动力市场多重及其对劳动力供求的影响[J].中国人口科学,2002(02).

[2]大学生就业歧视现状调查报告[N].科学时报,2010(08).

[3]李国和.就业歧视:经济学和社会学的理论视野与现实困惑[J].廣西社会科学,2009(08.

[4]林小红.金融危机下毕业生就业对策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09 (23).

[5]张翰文.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其心理健康模式应对[N].科学创新报,2011(05).

(作者单位:湖南涉外经济学院,湖南 长沙 410205)

猜你喜欢
新常态就业指导
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工作开展对策探讨
略谈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要性
职业技能大赛对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建设的启示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以人为本,深化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