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发展理念下湘西州乡村振兴的路径研究

2018-11-06 06:13佘生梅
山东青年 2018年7期
关键词:乡村振兴

佘生梅

摘 要:湘西州是武陵山片区扶贫攻坚主战场,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突出,乡村振兴的任务艰巨。近年来,湘西州农村脱贫攻坚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农业结构不断调整和优化为其乡村振兴提供了大好的机遇,但因经济的、社会的、历史的和现实的等因素的制约,湘西州乡村振兴仍然面临着诸如资金保障不足、人才支撑不强、农业发展质量不高等挑战。在共享发展和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湘西州乡村振兴要以共享发展理念为指导并以实现城乡共发展为目标,并推进农业绿色化特色化、保护和传承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促进乡村社会治理主体多元、塑造美丽乡村新风貌和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关键词:共享发展理念;乡村振兴;路径

2017年10月18日,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1],并提出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2]的总要求。2018年1月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了全面部署。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国家从宏观层面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要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必须从微观层面出发,结合特定区域的实际,探讨与之相符的乡村振兴的具体路径。特别是要把贫困地区、民族地区的乡村振兴问题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没有这些地方的乡村振兴,就不是完整的乡村振兴,乡村振兴战略就无法落到实处。湘西州是典型的老少边穷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滞后且城乡差距明显,是“精准扶贫”思想的首倡地,更是武陵山片区扶贫攻坚主战场,要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乡村振兴是其当前尤为重要和迫切的任务。

一、共享发展理念与乡村振兴的逻辑关系

共享发展旨在缩小区域、城乡及群体间的发展差距,让广大人民群众都能公平地享受改革发展成果,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旨在增强乡村发展动力、破解城乡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难题,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共享发展和乡村振兴都是以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的,从某种程度上说,二者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共享发展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指导理念、是乡村振兴的目标指向;而乡村振兴则是贯彻共享发展理念、实现共享发展的重要途径。

(一) 共享发展理念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指导理念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一定的发展实践都是由一定的发展理念来引领的”[3](P197)。共享发展作为习近平新发展理念的核心和归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观的重大创新,而乡村振兴是当前中国发展的重大实践之一,并与共享发展在本质上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因此,共享发展理念理应是乡村振兴不可或缺的重要指导理念。共享发展理念阐明了乡村振兴的基本思想,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共享发展理念实质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4](P214)。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核心是坚持和保障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要坚持以人民至上的理念、尊重和调动人民群众首创精神、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促进农民的全面发展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农民”是全社会人民非常重要和特殊的群体,所以,乡村振兴最基本的思想就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共享发展理念阐明了乡村振兴的基本原则。“共享发展注重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5](P199),强调共建共享和渐进共享,这要求乡村振兴坚持“公平正义、共建共享和循序渐进”等原则。公平正义原则是乡村振兴的首要和核心原则。乡村振兴旨在逐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保障“农民”都能享有改革发展成果,本身就是社会公平正义要求的具体体现。共建共享原则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原则。乡村振兴首先应明确要依靠谁来振兴,农民是乡村振兴最重要的主体,要求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先创精神,积极参与到乡村振兴的实践中来,在“建”的基础上“享”。循序渐进原则是针对乡村振兴的进度而言的。乡村振兴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受主客观条件的制约。因此,乡村振兴既要立足于我国现实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还要考虑长远的发展水平,不能急于求成。

(二) 乡村振兴是实现共享发展的现实途径

共享发展是每一个公民的理想,但因我国很长一段时期实行的是“城乡二元”体制,即“城乡分割、城乡有别”的体制。这种体制带有明显的城市偏向性和城乡二元性,导致资源配置城镇优先于农村,城市发展快于农村、优于农村,城乡差距大,城乡共享发展无法实现。当前,我国社会分化不断加深、城乡及群体间发展差距呈现出逐步扩大的趋势,这是我国提出共享发展的最大实情。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和政府立足于这一实际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对当前我国改革发展中紧迫性问题的积极回应,更是实现共享发展的现实途径。乡村振兴旨在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重点是要解决农业、农村、农民的科学、可持续发展问题,促进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的全面发展,逐步缩城乡、群体间的发展差距,进而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让农民都能公平地享受改革发展成果。所以,乡村振兴成为实现共享发展的路径选择。

二、湘西州乡村振兴的机遇与挑战

湘西州是“精准扶贫”思想的首倡地和武陵山片区扶贫攻坚的主战场,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突出,乡村发展速度较慢、质量较低。近年来,在中央及地方政府的政策、资金及人才的大力扶持下,湘西州经济社会发展有了质的飞跃,乡村面貌焕然一新,这为当前的乡村振兴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但因经济、制度等多方面的制约,湘西州乡村发展历史欠账较多,仍然面临着诸多的挑战。

(一) 湘西州乡村振兴的机遇

随着“精准扶贫”工作和“四个湘西”建设工作的深入推进,湘西州脱贫攻坚战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农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特色农业规模不断扩大,这为当前的乡村振兴提供了大好机遇。

1.农村脱贫攻坚战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湘西州是典型的深度贫困区,如“1984年原生性贫困人口为156万人,低收入人口为120万人,贫困发生率高达84%”[6](P8)。1986年,国家农业部定点扶贫湘西州。1994年,国家出台“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全面实施扶贫攻坚战略,同年湘西州也被湖南省委、省政府定为全省扶贫攻坚主战场。经过二十多年的扶贫开发,湘西州扶贫脱贫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与1984年相比,贫困人口减少了近一半人次。“根据湘西州扶贫办的统计数据,2010年年底,按照1196元的标准统计,湘西州有贫困人口87.6万人,占全州总人口的30.74%,占农村人口的82%。如果按照2300元标准统计,湘西州贫困人口将重上升为150万人,贫困人口将占人口总数的52.63%”[7](P9)。贫困发生率由84%下降至52.63%(按2300元的標准统计),可以说扶贫工作取得了极为辉煌的成就。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到湘西州视察工作并作出了“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湘西州成为“精准扶贫”思想的首倡地。湘西州州委及州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严格按照湖南省委、省政府的要求扎实推进精准扶贫工作,脱贫攻坚战取得了更加显著的成效,截至2016年9月,“全州农村贫困人口下降到30.08万人,农村贫困发生率下降至12%”[8]。

2.农民收入持续增长

收入状况从根本上决定了农民的生活水平。改革开放以来,湘西州农民收入水平明显提高了,人民生活从食不果腹向总体小康迈进。如,“湘西州197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34元”[9](P21),自国家《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实施以来,湘西州农民收入水平有了显著提高,200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1293元,是1978年的9.6倍;2010年增长到了3173元,是1978年的26.68倍。2011年起,国家又开始了新一轮的扶贫开发工作,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中发[2011]10号),湘西州除吉首市以外的7县仍是国定扶贫开发重点县。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来湘西州考察时作出“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此后,湘西州农民收入更是有了大幅提升,湘西州年度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统计数据显示,2013-2017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5260元、5891元、6648元、7413元、8273元。

3.农业结构逐步调整优化,特色农业规模逐步扩大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经济不断发展、科技水平日益提高,湘西州农业结构不断得以调整、优化,传统的粮食作物种植面积逐渐下降,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逐步推进,特色农业稳步发展。湘西州年度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0年,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和油料作物播种面积分别比上年度增长0.6%、2.9%。药材、蔬菜、茶叶、柑桔、猕猴桃、生猪出栏、水产品产量分别比上年度增长7.4%、3.7%、11%、8.6%、3.9%、2%和3%。特别是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作出“精准扶贫”指示以来,湘西州狠抓“产业扶贫”工作,农业结构进一步调整和优化。2014年,全州农业增加值比上年度增长4.4%。粮食、油料、蔬菜等种植面积都有所增加,其中蔬菜种植面积增长做多,增长了4.1%。特色农业种植面积大幅增加,达240万亩,创建标准园、示范园、精品园共77个。截至2017年,特色农业产业基地面积达318.33万亩,是湘西州产业扶贫任务数的98.15%。

(二) 湘西州乡村振兴的主要挑战

湘西州近年来的快速发展为其乡村振兴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但湘西州因历史、区位及现实等因素的限制,乡村发展水平滞后,当前的乡村振兴仍然面临着资金保障不足、人才支撑不强,农业发展质量不高等诸多难题。

1.经济发展水平整体滞后,乡村振兴资金保障不足

地区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及财政收入状况是衡量当地经济发展整体状况的重要指标。虽然湘西州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但我们清楚的是湘西州发展历史欠账较多,经济发展水平整体滞后,乡村振兴仍然面临着资金保障不足的挑战。湘西州国内生产总值2001年、2010年、2017年分别为72亿元、303.44亿元、582.64亿元,湖南省国内生产总值2001年、2010年、2017年分别为3983亿元、15902.12亿元、34590.6亿元,同期,湘西州占全省的比重分别为1.81%、1.91%、1.68%,而同期湘西州人口占全省人口的比重分别为3.98%、3.88%、3.85%。2017年,全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59660元,同年,湖南省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分别为50563 元,湘西州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2094元,湘西州人均GDP占全省人均GDP的43.70%,仅占全国人均GDP的37.03%。财政收入也是衡量地区经济整体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决定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物质保障程度。2017年,湖南省财政总收入4565.7亿元,同年,湘西州财政总收入107.6亿元,其中,上划省级收入6.7亿元,上划中央收入46.1亿元,地方财政收入仅54.9亿,如果包含中央和省级的上划收入,湘西州财政总收入仅占全省财政总收入的2.36%,若不含上划收入,湘西州财政总收入仅占全省的1.2%;就中央上划收入来看,中央对湘西州的财政支持力度也是非常有限的。2017年,湖南省的上划中央收入达1804.1亿元,湘西州的中央上划收入仅46.1亿元,占全省的中仅2.56%。由此看来,湘西州经济发展水平整体滞后,地方财政乏力,中央财政支持力度不够,资金保障不足是湘西州乡村振兴最大的挑战之一。

2.人口素质整体偏低,乡村振兴人才支撑不强

人口素质主要包括身体素质、科学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湘西州人口素质及其素质结构整体偏低,与乡村振兴对人口素质的要求匹配性较低,这里的人口素质偏低主要是指科学文化素质偏低。“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相关数据显示,湘西州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7.5年,比湖南省低1.4年;全州每10万人拥有大学文化程度人员为5761人,比湖南省少1834人;每10万人拥有小学文化程度人员为33258人,比湖南省多6473人;文盲人口比重为5.76%,比全省高3.09个百分点”[10](P314)。农村人口是乡村振兴的最重要主体之一,而湘西州农村人口素质偏低问题更为明显,第二次农业普查资料显示,“湘西州农业从业人口中未上学的占12.4%”[11](P314),农民文化程度低且身无一技导致乡村振兴的主体力量较弱,使得乡村振兴的人才资源匮乏。

3.农业发展质量不高

前面提到,湘西州农业结构在逐步优化升级,但总体而言,湘西州农业发展质量偏低。一是农业生产的基础较为薄弱,农田水利建设较为滞后,抗旱防洪除涝能力较弱;农业科技创新力度不够,数字化农业尚未起步。二是农业产业集中度不高、特色化不明显,优势不突出。三是农村产业结构欠合理,一二三产业发展融合不够,农产品生产、管理、销售等渠道欠畅通,产品附加值较小。四是农业区域开放程度低,对外开放新格局尚未建立。

三、共享发展理念下湘西州乡村振兴的主要路径

在共享發展理念指导下的乡村振兴,其路径既要符合共享发展的内在要求,又要符合乡村振兴的具体要求。共享发展要求发展成果覆盖到每一个社会成员,乡村振兴的关键是要解决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问题,最终要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城乡居民的共享发展,是共享发展的内在要求。因此,湘西州的乡村振兴首先要坚持共享发展理念的指导,并把共享发展作为目标,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一) 推进农业绿色化特色化,助力乡村振兴

产业兴旺是乡村州振兴的重点。要实现产业兴旺,要求充分利用农业资源,不断提高农业发展质量。湘西州特色农业资源丰富,但受交通、技术等因素的影响,特色农产品的品牌响度不够,产业结构还欠合理。这就要求湘西州立足于特色农业资源丰富的实际,不断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深入推进农业产业标准园、示范园、精品园、科技园的创建。加强特色农产品品牌的培育和保护,把凤凰县的猕猴桃、古丈县的名茶、龙山县的生漆、泸溪县的柑橘等特色产品做大做强并推向海外,打造一村一品、一县一业乡村产业振兴新格局。大力推进绿色生态种植和养殖业发展,加强农业绿色生态技术的研发等,逐步提升湘西州农业发展质量。

(二) 保护和传承农村优秀传统文化、民族文化,提振乡村振兴精气神

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保障,而加强优秀传统文化、农村公共文化和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建设则是提升乡风文明的重要手段。湘西州是一片文化的沃土,文化资源极为丰富,少数民族文化独具特色。随着商业化、现代化发展的深入,农村少数民族文化特色渐褪,部分少数民族文化淡出人们的视野。乡村振兴不仅是经济的振兴,更是要振兴文化,这就要求湘西州结合文化资源丰富、民族文化特色鲜明的实际,加强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一是保护和传承好历史文化名村、传统村落和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加大对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文化及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传承力度。二是加强对民族演艺和土家织锦、苗族银饰、苗绣等传统民间工艺的保护和传承。三是要保护和传承苗族四月八、苗族赶秋,土家族舍巴日、土家年,吉首市鼓文化节、泸溪浦市中元节等民族传统节庆活动。通过对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及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增强各族居民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提振乡村振兴的精气神。

(三)促进乡村社会治理主体多元化,助力乡村振兴

乡村治理是我国社会治理体系中极为特殊的一部分内容,是微观层面的,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因此,湘西州在推进乡村振兴的进程中,要提高乡村治理的有效性。要提高乡村治理的有效性,首先应明确要依靠谁来提高,也就是明确乡村治理的主体是谁。湘西州受复杂的民族成分构成和特殊的历史条件等因素的影响,传统的乡村治理主体单一,且宗族势力比较强大,对其农村基层政权和村民自治產生的不利影响较大。随着改革开放和村民自治的深入推进,湘西州村民自治逐步走向常态化,治理有效性逐步提高,但治理主体单一的现象仍然较为明显。乡村振兴要求湘西州乡村社会治理主体由“单一”主体向“多元”主体转化。乡镇府不能越位,也不能错位,更不能缺位,即既不过分和不当地干预村民自治,也不能消极对待村民自治,放任自由;农村基层党组织通过加强党组织建设、提高党支部的影响力和领导力,提高党支部的影响力和领导力,推进村民自治规范、有序进行;提高村民参与民主管理的热情、积极性,强化村民民主监督的意识,以此提高村民的治理参与度。

(四)塑造美丽乡村新风貌,助力乡村振兴

“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的关键。而要真正达到生态宜居的状态,则要把落脚点放在生态文明建设上来。生态宜居是目的,生态文明建设是手段。近年来,湘西州生态文面建设成效显著,2017年全州生态覆盖率已达70.24%,但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长期的、不可中断的工程。同时,城乡生态文明建设也存在较大差距,农村的生态文建设任务仍然比较艰巨。因此,湘西州要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契机,深入推进天蓝水清的“美丽湘西”建设。一是强化生态系统化治理。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保护和修复相结合的原则,推进退耕还林还草、全民植树造林等为主的““绿色湘西”工程”建设,加大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力度,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建设。二是加强农村突出环境问题综合治理。通过开展农业绿色化发展、减少化肥使用量、生产清洁化、“变废为宝”资源循环利用等行动来防治农业面源的污染。采取垃圾分类处理、集中处理等措施来保护农村饮用水水源,让村容村貌更整洁,塑造乡村新风貌。

(五) 打赢脱贫攻坚战,助力乡村振兴

农村摆脱贫困是乡村振兴的前提和基础,没有脱贫就无法谈振兴,连经济振兴都谈不上,更无法谈包括文化、政治等在内的全面振兴。湘西州农村脱贫攻坚战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截至2016年9月,湘西州农村贫困人口已减少至30.08万人,贫困发生率已下降至12%,而同期全国农村贫困发生率为4.5%,可见,湘西州农村贫困发生率还远远高于全国农村的平均水平,脱贫攻坚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这就要求湘西州的乡村振兴一定要立足于实际,我们要正确看待打赢脱贫攻坚战任务艰巨的现实,不要好高骛远,空谈乡村振兴,一定要加强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的有机衔接。一是瞄准未脱贫的30.08万人次贫困人口,通过产业、易地等措施实施精准帮扶,确保不漏掉对任何一个贫困人口的帮扶。二是聚焦深度贫困村集中发力。加强深度贫困村基本公共服务建设,全面改善其生产生活条件;加大到村帮扶、政策倾斜和扶贫资金整合力度,为贫困农户提供更好的发展条件,增强其发展能力。三是不断激发贫困人口的内生动力。扶贫先扶志、扶智,而且要把扶志、扶智和扶贫三者有机结合起来,克服“政策养懒人”的困难,引导贫困人口转变“等靠要”的落后思想观念,渐进消除其精神贫困;加强贫困人口生产经营的基本技能培训,加大向贫困人口普及现代农业科技知识的力度,以此提升贫困人口的能力。四是强化落实脱贫攻坚责任,加强脱贫攻坚监督,确保脱贫资金用到落到实处,严防出现弄虚作假、数字脱贫的现象。

结 语

乡村振兴旨在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的问题,是逐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实现共享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城乡共享发展的现实途径。乡村振兴以实现共享发展为目标,更是离不开共享发展理论的指导。在共享发展理念指导下,湘西州乡村振兴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共建共享”原则,不仅仅要振兴经济,更是要振兴文化、政治、社会和生态等各个方面,要让农民享受改革发展的各个方面的成果,因此要推进农业绿色化特色化;保护传承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少数民族文化,提振乡村振兴精气神;促进乡村社会治理主体多元化;塑造美丽湘西乡村新风貌;坚决打赢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

[参考文献]

[1][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2017-10-28(01).

[3][4][5]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197,214,199.

[6][7][9][10][11]吕学芳,肖映胜.从贫困迈向小康——武陵山民族地区农村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8,9,21,314.

[8]湘西自治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综述[EB/OL].湘西州扶贫开发办.http://fpb.xxz.gov.cn/fpgk/201705/t20170526_680242.html.2017-05-26.

[12]中华人民共和国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1802/t20180228_1585631.html.2018-02-28

[13]湖南省21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湖南省统计局.http://www.hntj.gov.cn/tpxw/201803/t20180314_4971353.html.2018-03-12.

[14]湘西州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湘西州统计局.http://tjj.xxz.gov.cn/tjgb/201803/t20180315_871066.html.2018-03-15.

基金项目:本文系吉首大学社会科学处2018年度校级科研项目(18SKY47)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吉首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吉首 416000)

猜你喜欢
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安徽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探析
美丽乡村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乡村振兴:从衰落走向复兴的战略选择
乡村振兴战略的宏观思维
基层党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思考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个抓手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