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济渎北海庙图志碑》

2018-11-06 07:51杨艳霞
山东青年 2018年5期

杨艳霞

摘 要:本文通过对《济渎北海庙图志碑》的介绍,勾勒出国宝济渎庙的建筑布局,也讲述了它的兴衰史。

关键词:《济渎北海庙图志碑》;济渎庙;建筑布局

济渎庙自隋开皇二年创建以来,经历唐、宋、金、元近800年不断发展,至明代达到了历史上的空前兴盛,明洪武二年(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奋起于布衣,一统天下,建立了大明王朝,更是对济渎庙倍加青睐。现存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的《大明诏旨碑》记载,太祖“以古定制”,重新明确和更定了五岳四等名川大山、大镇的祭祀地点和方式,诏“四读称东波大准之神,南漠大江之神,西渎大河之神,北渎大济之神”。同时,太祖告北海神碑文:“予惧不敢加号,特以北海名其名,依时祭把……”,确立了济水和北海的同一祭祀地点济渎庙。至明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太祖依制特遣大臣谢成、道士郑允、曹言成奉牺牲、祝帛代帝祭祀济水、北海之神。在这一时期,各级官员更是对济渎庙部分建筑进行了重新维修,御香院也得到了历史性重建(以前史料未有记载),明英宗天顺四年(公元1460年)刻绘的《济渎北海庙图志碑》真实地反映了济渎庙当时的宏大庙貌。其碑由雕刻和文字两部分组成,雕刻采用阴线刻绘和透视的技巧,较为准确地把握各个殿宇的方位和高矮比例,屋顶造型,门窗式样等,详细的勾勒出济渎庙中轴线上的渊德大殿、北海祠及东配院天庆宫和西配院御香院等四组建筑群的整体布局。另外下方还附有一段文字,对济渎庙内建筑的布局关系和殿宇的名称、方位、功用进行了详细说明。现对照民国初年顾燮光所著《河朔访古新录)将其碑文转录并加以说明。

“今按庙在太行之阳,縣治西北约三里许,其水之源流,源之深浅,详见《禹贡》。而庙肇自隋之开皇二年,历唐而宋、而元,迨今几千年矣,累朝俱有修治,載诸碑文,其神像之森严,殿宇之壮丽,祭田之广袤,未有若今之盛也,乌可无一言以志之。正殿七间,其高三丈五尺,榜日渊德,中设北渎大济神像,左右侍臣。殿之两侧傍有天君、三渎二殿,而视正殿少卑,亦各尚其貌,正殿之后有覆道数楹,直接寝宫。寝宫五间,内塑三妃、侍卫诸姬。正殿之前延十五丈,广二十丈为丹墀,丹墀内有二井,各覆以亭,丹墀正南三门,三门内为露台,露台之上建庭三间,有年、月、日、时四直功曹。三门东西为廊,内转八十二楹,外转九十盈。園接寝宫口以出入仪卫,并诸灵异事实。两廊之中各有应门,东接御香殿院,庖口之所,西通天庆之宫,口口道院。三门之前,甬路直抵二门,二门五间,三高两低,外塑丞尉,介曾严列,甬路左右树西牌楼,口棲口口口溢碑刻,东牌楼之东,正东有东岳行祠,傍有嵩里神祠,西牌楼之西,傍列继神堂以对嵩里神祠。二门之前,甬路直抵仪门,仪门五间,如二门制度,大书金匾曰清源洞府门,外立以臣屏,屏外复有口口,东西二,左隔虔恭,右寅畏,此渎庙自殿至前之规模也。至于寝富之傍,左右二门以达后池,口ロロ,东曰增福,西日土地。正后复有临渊之门,门内甬路直抵池南水殿,水殿之前有拜庭三间,ロロ继口口口神像,并置所击灵石。拜庭之前,左右为屋,合二十二楹,以树历代祠祷碑碣,并诸题咏。西有口口二祠,□继安也,池东西各有小小门,东通表公燕然之亭,亭前流楽即池之口流也。渠有石梁,以□游观,口口有青龙小亭;西通西池,西池之南有白虎小亭,亭置一泉,光莹清,以对东之青龙。池口有龙口口口殿,后墙外有水出初源,绕流池内。东池正北有取水之门,圆池阑以石墙。左右口道上建水楼口口石桥,水门口北筑以高台,台上建北海神殿,自隋开皇以来,以北海远在沙漠,艰于祀祷,近依口渎□口建庙,望以祀之,殿左有天曹祠,右有太尉祠,缭以周垣,此济渎庙之大概也,观夫丹口口甬路之傍,口口之水森然罗列,皆古树槎丫,高凌云汉,而将军之柏,尤耸针挺立,又有以掩映夫□口口,俾金碧之色,益加辉灿。视夫堂所口高,殿陛肃穆,隐然真神仙洞府矣,岂愚生笔札所能摹写其之万一哉。”

此图及碑文描绘了建筑群的宏伟布局。碑首撰写“济渎北海庙图志碑”7个大字,两侧线刻盘龙,降龙各3条。碑文分两部分,上部分为庙图,下部分为文字说明,中间用双线相隔。庙图图的最南方是自济水西源龙潭寺益出,流经庙前的济水河流。河流北岸置影壁和东西遥遥相对的两座牌楼。牌楼之北为济渎庙的大门一清源洞府门,门内有长达百米的雨路与二门一一清源门相连,二门之内左右树四碑楼及东岳行祠、蒿里神祠、继神堂。其北建有渊德门、拜殿、渊德大殿、寝宫和回廊、覆道组成的济渎庙祭祀场所。其回廊外转90间,内转82间。渊德门之内设拜殿和左右两井亭,其后为庙内最显贵的建筑群一一渊德大殿及挟屋天君、三渎二殿(仅存基址)。大殿通过覆道同寝宫相连,构成当时通行的“工”字形建筑寝宫之北经临渊门步人北海祠,门内甬路直抵池南水殿(今龙亭),水殿之前为拜殿和左、右22间廊屋,池北是灵渊阁和北海祠主殿北海神殿,池左右两側分置桥亭、白虎亭、裴公亭、龙王亭等建筑数十座。济渎庙东置御香院,碑图描绘当时仅有广生殿一处四合院。济渎庙西为天庆宫,内置方丈院(“工”字形建筑)、道士院和天庆宫等。大庙背后万泉寨水由西经庙墙外注入北海池。

从《济渎北海庙图志碑》上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当时济源济渎庙宏大场面,并且从同一时代的建筑可以看出,无论规模和形式都可以看出明代早期,皇帝不仅对济水、北海神的祭把活动非常重视,而且对济渎庙的维修和重建工作也倍加关注,使济渎庙达到殿字400余间,占地120余亩,庙产官地527亩,粮地10000亩的庞大规模。直至嘉靖靖二十五年(公元1546年)改建了清源洞府门,万历ニ十七年(公元1599年)邑令史纪言重新大修济读商,继续完善了济渎庙的辉煌。清朝早期满军入关,平定天下统一全国,进入康、雍、乾全盛时期对济渎庙祭祀和重视程度较前代有过之而无不及,不仅国家大庆,嗣位改号、祝捷,就是皇帝、皇后寿诞、册封、灾疫等,都要令官史在济渎庙内进行祭祀,庙内此类祭祀碑文有数十通,分别记载了各个年代的祭祀活动,极其频繁。康熙更是御书《沇济灵源》,令吏官颁悬济读渊德殿。乾隆三年(公元1739年),河南巡抚尹会一又奉旨督修济渎庙,增建了御香院、接官楼及厢房等,耗银4586两,乾隆御书《流清普惠》颁悬济渎渊德殿,这是封建王朝对济渎庙的最后一次大修,也是济渎庙发展的一个极点。所以说,清代早期,既是济渎庙辉煌历史的继续,也是济渎庙崇高地位没落的开始,至此以后,济渎庙遭到了不同程度的人为和自然破坏,使这一古代神圣的国家祭典场所屡遭打击。

(作者单位:济源市济渎文物保护研究所,河南 济源 459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