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丧”与“佛系”背后青年价值取向探析

2018-11-06 06:13杨韵韵
山东青年 2018年7期
关键词:丧文化青年群体价值取向

杨韵韵

摘 要:近年来“丧文化”与“佛系青年”大热,青年群体娱乐性地表达焦虑情绪的过程中,也反映出其价值取向存在的一些错误倾向:看重物质财富,普遍追求高水平的物质享受;注重外在时尚,贬低内在品质的价值;渴望人生起点的公平,忽视自身主观能动性;追求娱乐感,规避挫败感。结合社会现实背景,面对青年价值取向存在的偏差,同时注重青年合理诉求的满足与强化核心价值观的引导十分必要。

关键词:丧文化;佛系青年;青年群体;价值取向

近年“丧文化”与“佛系青年”等词深得青年喜爱,“丧文化”主要借助带有懒散、颓废意味的表情包等载体形式得以传播,深刻显示了青年自嘲心理。去年,“佛系”一词也在各大网络平台中流行开来,很多“90后”又开始以“佛系青年”自居。从“丧文化”到“佛系青年”,前者过度自贬嘲讽、满心绝望,后者似乎超然自若、无欲无求,看似不同,但实则两者在反映当下青年社会心态及价值取向上具有相似之处。

一、从“丧文化”到“佛系人生”

“丧”是指带有浓郁负能量、对未来满是失望的感觉,而“丧”通过网络被广泛传播,并深得网友追捧,便形成了近年来的“丧文化”。一般认为“丧文化”的兴起主要是源于“葛优瘫”照片的突然爆红。葛优曾在《我爱我家》中饰演的季春生一角,其好吃懒做,常赖在他人家中混吃混喝,剧中有一情景季春生懒散颓废地“瘫”在沙发上,满脸胡茬、头发蓬乱。正是这张颓气极重的剧照在2016年引来大批网友关注,成为青年人爱不释手的表情包。“葛优瘫”这一剧照的走红标志了“丧文化”正式成为青年群体中流行文化的一种形式。

此后,各种负能量满满的图片以及语言文字层出不穷。青蛙PEPE、四肢咸鱼和马男波杰克被网友恶搞成各式各样的表情包,常配上类似于“生无可恋”的丧气文字。除此之外,2017年“网易新闻”和“饿了么”更是联手推出丧茶快闪店,打着“每天一杯负能量”的宣传语,卖着名字为“碌碌无为红茶”等产品,可谓颓废至极,然而售卖第一天便是顾客爆满。

当“丧文化”的余温尚还烫手,“佛系青年”又出风头。2017年几家微信公众号推出的《第一批90后已经出家了》等文章被疯转,一时间“佛系文化”被推向高潮。部分90后青年开始自称“佛系青年”,这里所谓“佛系”是指一些青年看淡一切,对任何事物都持着“都行、可以、无所谓”的态度。“佛系青年”表面上看淡一切,实则更多是对于“求而不得”的失落与妥协,在于不愿面对希望与努力化为泡沫的失落感。因此,青年常试图以“佛系”这种看似释然的话语隐藏内心的矛盾。

“丧文化”和“佛系青年”的流行可以说是首尾衔接的,二者兴起的时间点相差不过两年,其时代背景也相同。“丧”与“佛”虽然表现出的青年行为有所不同,但是二者所反映的青年价值取向却有许多的相通之处。

二、“丧”与“佛”行为背后的青年价值取向

不管是以“丧”自嘲,还是以“佛”自诩,其实这都反映着青年人面对现实生活焦灼的行为表现,而这种已经显露出的言行举止受其价值取向的指导或影响。综合近年来“丧”气腾腾的语言文字来看,青年娱乐性地借以文字或图片的形式体现出来的焦虑情绪虽然有夸张之嫌,但毫不疑问在某种程度上,当下青年的价值取向随着被夸大的焦虑感也更加突显出来。

(一)看重物质财富,普遍追求高水平的物质享受

综合分析流传的各类各样的丧格言,不难发现这些文字或图片中出现最高频的字眼当属“钱”和“穷”字,充满金钱至上、物质至上的意味。“像我这种连名牌都不认识几个的人,有时候连别人在炫富都感觉不到”,青年通过这种自黑的语言嘲讽自身“寒酸、贫穷”,一方面是表达了对于当前薪资水平的不满情绪,另一方面也格外表现出对于高质量物质享受的羡慕与追求。再如“你无法用钱买到幸福,因为你没有钱”等语言,反映着当代青年的价值取向呈现出严重物质化趋势,把金钱置于十分重要的位置,将追求金钱财富作为人生目标,甚至出现金钱与幸福对等、金钱决定生活质量诸如此类的言语。

(二)注重外在时尚,贬低内在品质的价值性

物质财富被提至较高地位的同时,外在美貌的重要性也被当下青年频频提及,甚至一边强调外表,一边贬低一些内在良好品质。青年在知识、经验等方面均不够成熟,当下的网红脸、整容风在他们价值形成过程中很容易造成了较大困扰。在缺乏正确引导的情况下,青年对外在容貌与内在涵养关系的畸形价值认知逐渐成形,并在“丧文化”潮流中十分明显地表达出来,如“长得丑就是病,不然整形医院怎么叫医院”“好女孩只得到了好字,而漂亮女孩却得到了所有”。在当下青年看来,姣好的外形是一种时尚,他们把追求光鲜靓丽的外表看作是追求个性、增强自我认同的一种途径,反而将一些内在闪闪发光的品质置于一边,甚至加以戏谑嘲讽。

(三)渴望人生起点的公平,忽视自身的主观能动性

青年也把对于社会公平公正的渴望变相地融进“丧”与“佛系”的话语表达及行为表现中。对于贫富不均、资源分配不公的埋怨是驱使青年走向“丧”与“佛系”的重要心理因素。当下社会发展不平衡带来的不公平感在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都有所体现,这导致很多青年人将不满情绪转化为调侃式的、玩笑般的亚文化语言,“上帝是公平的,给了你丑的外表,还会给你低的智商”“条条大路通罗马,而有些人就生在罗马”等。这种渴望公平的表象背后,却也充满了对于自身努力价值的否定,怀疑艰苦奋斗的有效性,发出“咸鱼翻身之后仍然是咸鱼”的感叹,所谓“佛系人生”也正集中体现了青年对努力无望的消极抵抗。

(四)追求娱乐感,规避挫败感

夸张且颓废的“丧语言”“佛系行为”作为青年借以解压的途径之一,其消费娱乐意味尤为浓重。究其言行特点不难发现当下青年更倾向于追求立竿见影的满足,乐于追求即时的娱乐感,强调“快乐至上”才是最真实的生存体验。在面对现实压力之时,青年顺势开起玩笑,揭露甚至是夸大自身缺陷,制造解压笑料,如此“丧”与“佛系”的种种符号更像是“呈现为一种消费颓废的亚文化资本”[1]。一方面,他们借娱乐化的表达适当调节生活节奏,另一方面又是对当前无法及时改变的现实的妥协与退让。“丧文化”中体现出的自嘲并非真正认同自己“一无是处”。相反,他们通过夸张的方式放大生活中的“小确丧”,减少理想与现实落差的冲击[2]。与“喪”相比,“佛系文化”的话语或行为表达更加温和,也更具隐蔽性,但也都是青年在被现实“摧残”之前先自我矮化,降低期望值以减少挫败感的表现。

三、青年价值取向形成的现实背景

每个人都生活在特定时代里,其行为言语受其时代所限,“丧文化”与“佛系青年”现象也是在特定经济基础与社会发展状况下发酵而来的。这种现象背后所反映出的青年价值取向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它的形成发展也必然是基于相应的社会现实生活基础。青年之所以呈现如上几方面的价值取向,当下的社会发展特点发挥着基础性作用。

首先,物质丰富的“消费社会”诱发青年群体价值取向物化。鲍德里亚指出“今天在我们的周围,存在着一种由不断增长的物、服务和物质财富所构成的惊人的消费和丰盛现象”[3]。“改革开放后的中国,社会生产力迅猛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消费社会对于国人来说已不陌生”[4],加上西方消费主义不断传入,当代中国青年也深受影响,形成偏向金钱主义与消费娱乐的价值取向。

其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不均衡引发青年的不公正感,弱化青年奋斗热情。当前中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发展呈现不均衡、不全面的特点,城乡发展不平衡、贫富差异等问题仍然存在,这让普通青年凭借自身努力改变命运的可能性变得渺茫,屡屡碰壁的青年逐渐形成习得性无助。

最后,节奏快、变化频繁的社会生活加深了青年群体的忧虑感,诱发其转向青年亚文化领域的娱乐狂欢。变化迅速的科技、上涨的房价、紧张的就业、贬值的学历等,使一些青年压力倍增,稍微泄气便可能被他人挤占位置,这让青年人措手不及,沉重的忧虑感与压迫感推动对现实迷惘的青年在各种符号建构的亚文化领域中寻得狂欢快感,以缓解生活不适。

四、满足合理诉求与强化核心价值观引导并行,培育青年正确价值取向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与环境相互创造,生于转型期、长在新时代的青年虽受时代影响,但也具备改造世界的潜力,肩负着重大的历史使命。青年价值取向决定着未来社会的价值取向,青年一代的成长关乎到社会的未来发展。因而解决“丧”与“佛”行为背后暴露出的青年价值取向问题尤为关键。

一方面,要基于客观现实,满足青年群体利益需求。要消除青年群体中的负面情绪,纠正其存在偏差的价值观念,首先要从相应的社会存在着手。“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精神得以发展的前提在于物质的适当满足。马克思也强调,“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相关”[5]。青年对于公平正义的渴望本质上是对于自身利益的诉求,表现出的极度焦躁或娱乐狂欢源于自身利益诉求的无法满足。因而关注青年合理诉求,重视对青年合理的迫切需要的满足,在客观基础上建立相对公平的竞争机制和保障机制,保障青年利益,使得青年理想得以激扬,这方能使得价值引导事半功倍。

另一方面,需要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青年思想观念需要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总领,加强对青年群体价值观的引导可以有效纠正其价值取向上的错误倾斜,帮助青年树立正确的价值理念以应对现实中并非如意的实践活动。当下我国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时期,一些社会问题不断涌现,难免会对青年的价值观念造成一定冲击。而核心价值观凝聚了社会广大群众的普遍认知与价值诉求,可以从多方面、多层次地纠正与调整青年群体对现实社会中不同事物的价值认知偏差,疏导其负面情绪,引导他们理性表达利益诉求,追求自身健康发展,投身社会建设。

[参考文献]

[1]施蕾.无力颓废与抵抗消解——网络“丧文化”现象解读[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06):168-174+179.

[2]董扣艳.“丧文化”现象与青年社会心态透视[J].中国青年研究,2017(11):23-28.

[3]让·鲍德里亚.消费社会[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1.

[4]宋德孝.青年“佛系人生”的存在主义之殇[J].中国青年研究,2018(03):41-45.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87.

[6]张颐武.“佛系青年”的含义[N].团结报,2017-12-30(008).

[7]夏之焱.引导青年人远离“丧文化”侵蚀[N].光明日报,2016-09-30(010).

(作者單位: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猜你喜欢
丧文化青年群体价值取向
如何看待“丧文化”?
“丧文化”不丧, 是年轻人宣泄情绪、对抗焦虑的新武器?
当下青年群体思想动态的喜与忧
“丧文化”,不必过敏不可轻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