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社科类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要素分析

2018-11-06 10:45宋东霞齐晶晶张敏陈南
北京教育·高教版 2018年7期
关键词:要素分析队伍建设

宋东霞 齐晶晶 张敏 陈南

摘 要:在大力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和创建“双一流”的历史背景下,人文社科类高校迎来了发展的春天。作为影响高校发展的核心因素,师资队伍的水平和质量直接关系到人文社科类高校在未来发展中的地位。以某人文社科类高校为例,借助多元统计分析中的因子分析方法,结合学科分析,对师资队伍建设要素构成进行了分析,并依此分析结果,就人文社科类高校师资队伍建设提出建议,切实指导人文社科类高校师资队伍的良好稳健发展。

关键词:人文社科;队伍建设;要素分析

2016年,我国人文社科类高校毕业生已经占到50.07%,[1]这标志着人文社科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时期。然而,面对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任务要求,作为影响人文社科类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师资队伍的总体素质亟待提高,规模结构亟待优化。为此,本文以某高校人文社科类学科的师资队伍状况为例,借助统计多元分析方法,围绕人文社科类学科建设与队伍建设的相关性分析,归纳出师资队伍主要的建设要素,以期指导人文社科类高校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发展,切实促进学科的可持续发展和竞争力的提升。

问题的提出

1.人文社科类师资队伍担负着繁荣和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任务

2016年5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强调“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要从人抓起,久久为功”“构筑学生、学术、学科一体的综合发展体系”。[2]同时,就哲学社会科学队伍建设提出明确的要求。因此,如何结合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细致分析基于学科发展要求的师资队伍建设要素并着力发展提高,对于切实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2.人文社科类师资队伍的竞争力决定了高校学科竞争力

梅贻琦先生说:“所谓大学,非有‘大楼之谓也,乃有‘大师之谓也”。2017年9月21日,由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研究并报国务院批准的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简称“双一流”)建设高校和建设学科的名单对外公布,正式吹响了“双一流”建设的号角,而位列“双一流”建设五项建设任务首位的就是师资队伍建设。因此,以入选“双一流”建设高校为例,具体分析师资队伍建设要素,是顺应高校和学科“双一流”建设需要的一项重要探索和实践。

人文社科类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特点

1.人文社科类学科的特点

人文科学是以人类的精神世界及其沉淀的精神文化为研究对象的科学,相较自然科学而言,人文社会学科具有更强的抽象性,它的研究往往更多地表现为主观性,包含了学者的意识形态和价值判断。因此,人文社会科学的学科特点决定了难以对人文社会学科做出非常准确而客观的评价,尤其对于人文学科而言,研究的成果和价值要经历较长时期的历史检验。

2.人文社科类师资队伍的特点

基于人文社会学科的特点,决定了人文社会学科的研究者具有与自然科学的研究者不同的研究范式、成长规律与培养模式。一般而言,人文社会学科的研究者需要有广博而深厚的专业基础,需要有长时间的学术积累和沉淀,“十年磨一剑”对于人文社科类学者而言是再恰当不过的形容。因此,人文社科类教师的培养周期较长,同时需要有较好的学术团队作为支撑,强调学术团队中学术大师和学科带头人的传帮带,强调学术研究中自由之思维,产生独到的见解和丰富的思想。因此,对人文社科类师资队伍的建设,要有长期培养的耐心,强调高端人才的引领,强调队伍的相对稳定和持续发展,不能急功近利,不能“工分化”考核评价,更不能忽视梯队的长期建设。

人文社科类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要素分析

1.样本和指标选取

为了深入分析人文社会学科师资队伍建设要素,以入选“双一流”建设名单的某高校为例,着重分析其所有17个人文社会学科师资队伍建设要素。分析采用多元统计分析中的因子分析方法,通过对反映师资队伍状况的若干指标进行数理分析,结合相关性分析,遴选出最具代表性的几项指标进行因子分析,找出控制和反映所有指标的共同因子,依据这些因子的特性归纳出反映人文社科类师资队伍建设的主要要素,用以切实指导人文社科类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发展。

作为学科样本,共选取17个人文社科一级学科,分别是: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音乐与舞蹈、哲学、中国史、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法学、政治学、社会学、新闻传播学、工商管理、公共管理、统计学(含经济统计)、马克思主义理论、农林经济管理、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反映这些学科水平和建设状况的是全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中心开展的全国第二次、第三次一级学科评估的全国排名。

用于要素分析的反映师资队伍的指标包括反映教师规模的教师数,反映教师职称结构的教授占比、教授和副教授(高级职称)占比,反映年龄结构的各年龄段教师占比,反映教师水平的入选各类国家级人才项目的教师占比、不同职称和不同年龄的入选国家级人才项目的教师占比、海归人数和占比以及学术团队情况等。依据所有17个一级学科的两次学科排名与师资队伍建设指标相对独立性和相关性分析,遴选出最具代表性的六项指标,分别是:教授、副教授(高级职称)占比,46岁及以上教师占比,入选国家级人才项目的教师占比,教授中入选国家级人才项目的教授占比,45岁及以下教师入选国家级人才项目的教师占比,学科团队情况等六个指标进行因子分析。

2.因子分析

因子分析的基本思路是先求出样本数据指标的相关系数矩阵R,用主成分分析法算出R的特征根和方差贡献率,按照累计贡献率的大小选出公共因子,之后再继续方差最大旋转,旋转后得到新的特征根和因子負荷,以及各因子得分。依据以上选取的指标,形成分析变量为:X1为教授、副教授占比,X2为46岁及以上教师占比,X3为入选人才项目教师占比,X4为教授中入选人才项目的教授占比,X5为45岁及以下教师入选人才项目的教师占比,X6为团队情况。

计算所得样本数据指标的相关系数矩阵R(见表1):

KMO检验值0.627,大于0.5;Bartlett球度检验p值为0.000。均表明原始变量整体相关性较强,适合因子分析。

根据碎石图确定基于主成分的因子分析需要提取的公共因子数。如图1所示,按照特征值大于1的准则,同样应提取两个主成分。基于主成分分析提取公共因子,为了进一步解释和命名,进行方差最大的正交旋转,得到的因子载荷阵和其他结果(见表2、表3):

RC1的方差贡献度为0.46、RC2的方差贡献度为0.36。可见,得到的两个公因子能解释原始变量的82%的方差,包含了原始变量大部分的信息。观察因子载荷阵可知,公因子RC1与X1,X3,X4,X5的相关性强,而RC2主要解释X2和X6,具体公因子信息内涵如表4所示:

3. 分析结论

根据以上因子分析结果,影响人文社科类高校师资队伍的两大要素分别是高端骨干师资以及师资梯队和团队。其中,高端骨干师资的整体水平与教授、副教授占比,入选人才项目教师占比,教授中入选人才项目的教授占比,45岁及以下教师入选人才项目的教师占比等四个变量密切相关;师资梯队和团队的整体水平与46岁及以上教师占比、团队情况等两个变量密切相关。

人文社科类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建议

基于上述定量分析的结论,人文社科类高校应着手从高端骨干师资引育以及师资梯队和团队建设两方面采取措施,重点关注上述六个影响人文社科类高校师资队伍的变量,推动师资队伍建设的科学化与专业度。

1. 立足人文社科特点,加大高端人才的引进和培育

曾任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校长的麦克·黑姆在其就职演说中提出,“保持极优秀的教师阵容是我们大学的核心”。师资是高校的生命力,拥有一流的师资,方有一流的教学和科研,对人文社科类高校,还会产生一流的智库研究成果,服务国家和社会。因此,打造高水平的高端骨干师资队伍,是人文社科类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核心工作,是关乎高校“双一流”建设重大任务能否顺利完成的关键事项。

要拥有高端骨干师资,在于引育并举。一方面,要花大力气做好人才引进工作。高校当前的人才角逐几近白热化,每一个入选“双一流”的高校,都在努力寻找和挖掘相关学科最有竞争力的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在高等教育全球化发展的背景下,人文社科类高校应积极想办法、搞创新、谋出路,通过学术会议、学术交流等学术活动,在全球范围内延揽人才、发现人才,以识才的慧眼、爱才的诚意、用才的胆识、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广开进贤之路,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并通过积极的人才政策,吸引符合人文社科类高校学科特点的优秀人才回国发展,引进具有一流学术水准的知名学者及具有重要国际影响的人文社科学术大师,让高端骨干教师进得来、留得住、用得好。另一方面,人文社科类高校还需要做好顶尖人才的培养工作。一般而言,本校培养的教师对学校会具有更强的忠诚度,对学校的热爱也会更加深厚。据研究,人文社会科学成果创造的峰值年龄比自然科学成果创造的峰值年龄平均晚4年,人文社会科学人才成才高峰比自然科学类人才成才高峰后移大约5年~10年[3]。因此,对于人文社科类高校而言,育才更多地要体现在给予学者更加宽松和自由的学术研究环境,灵活考核,优化晋升,排除“工分制”和数量化的考核评价,鼓励长期潜心研究,鼓励生产旷世之作和学术精品,通过人才计划、绩效奖励、出国研修、交流、学术休假等措施,给予学者充分而持久的潜心问道的时间、经费支持和人文关怀与激励。

2. 发挥学科带头人的作用,加强学术团队和梯队的建设

一支好的师资队伍,不仅要强调有大师和骨干,而且还要强调有良好的学术团队和可持续发展的学术梯队。一个优秀的学科带头人带领的团队,会形成一个巨大合力开展创新研究,开展育人实验,从事重大科研攻关。与此同时,一个年龄结构合理的学术团队,老、中、青三代的合理组合,不仅可以充分发挥老教师传帮带的作用,促进新人的培养,而且还可以实现新旧研究方法的有效交流和对接,促进研究的不断深入,促进学科的长远发展。

2017年,教育部推出“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创建活动,以及之前的人文社科基地建设和若干研究团队建设,都是在强化团队建设的作用,对人文社科类高校而言,是好的契机和平台。与此同时,高校内部也要积极鼓励各学科开展建立各种研究团队和学术研究中心,借助集体的力量开展重大的项目研究和科学攻关。探索主聘与辅聘相结合的联合聘用模式,搭建学术特区,鼓励教师资源在全校范围内充分共享,支持教师跨单位、跨学科开展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工作,以促进学科交叉和协同创新。

纵观A类一流大学建设高校2015年师资队伍建设情况,有的以人文社科为主的高校,35岁以下专任教师占教师总数的比重较低,55岁以上专任教师占教师总数的比重较高,除了学科的特点之外,队伍的年龄结构需要及时进行调整和布局,亟待补充新的年轻的骨干教师,培养后起之秀。针对国内人才,在博士研究生培养阶段,甚至是硕士研究生培养阶段,就需要选好苗子,有意培养和储备人才,通过设立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资助计划和中外联合培养计划等,尽早物色人才、培养人才为未来所用,实现学术研究和学科发展的有效传承;针对海外人才,需要发动全校各方面的力量多渠道吸引青年才俊。在师资招聘环节,要以学科梯队建设为目标,统筹考虑进人的规模、层次、结构和质量,科学岗位设置,明确岗位职责和工作任务,严格选聘程序,破除招聘随意性,提高准入门槛,提高选聘质量。通过不断优化教师梯队结构,实现师资队伍的长期可持续发展,保持竞争实力和竞争潜力。

本文系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高校学科建设与队伍建设的相关性分析”项目(项目批准号:17XND006)成果

参考文献:

[1]2016年教育统计数据[EB/OL].(2017-08-24)[2018-05-26].http://www.moe.edu.cn/s78/A03/moe_560/jytjsj_2016/2016_qg/.

[2]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5-19(2) .

[3]王帆,郭洪林,張冉.人文社会科学领军人才成长特征研究—基于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的分析[J]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2015(4):128-145.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

[责任编辑:苑聪雯]

猜你喜欢
要素分析队伍建设
浅析视觉审美
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中写作要素分析
额济纳旗太阳能资源评估报告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竞争力分析
不是每档节目都能称为“现象级”
探究如何加强项目政工干部队伍的建设
做好四个结合强化基层政工干部队伍建设
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管理队伍建设研究
论加强纪检监察干部队伍建设
浅析课堂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