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认同视域下的公民道德理念建设

2018-11-06 07:51王伟
山东青年 2018年5期
关键词:公民

王伟

摘 要:本研究从“公民道德理念”概念入手,探讨在城市化进程中公民对城市道德理念的认同和城市化过程中道德理念的建设机制。党对目前的道德理念建设长期重视,但实际操作中存在着一系列的现实问题。本文以嘉应学院为例,从实践角度,综合分析理论建设和实际施行中的结合问题。

关键词:公民;道德理念;嘉应学院

习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激励人们向上向善、孝老爱亲,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公民道德建设不仅是中国古代道德建设的继承,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社会发展中对道德建设的必然性选择。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市场经济追逐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利益主体多元化和利益阶层化的现象日趋明显。基于全面深化改革、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要求,我国公民道德建设尤其是核心价值观的建设,成为影响社会能否正常顺利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试着以嘉应学院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对公民道德理念建设经验里的共性做出一些探讨。

一、本文的问题指向及其核心概念

(一)需要解释的问题:为什么需要公民道德理念建设

“道德现象之所以区别于其他社会现象,就在于它是以人们的利益为基础所形成的善恶关系。”[1]道德对人的一些本能欲望加以约束,它也是社会价值的一种潜在性表达。在道德建设的过程中,每一个人的身份地位、角色认同,都加以确定,从而形成我们所熟悉的风俗习惯。我国公民道德理念建设往往在实践中存在着一些误区。国家由城市构成,国家对公民道德理念的要求和建设,无疑落在一个个地方城市的具体的实际操作中。“更加严重的是,我们还在希望通过自我约束的道德来建立民主政治和公民社会,反映出我们对公民道德的理解似乎仍然不得要领。”[2]公民道德教育的对象仍然是国民而不是公民,侧重于义务而忽略了权利的教育,倾向于教导民众唯官是从而不是尊重民众自身的意愿。这些问题根源上看是我国公民道德教育仍然是古代重私德而轻公德教育,仍然是臣民教育而不是国民教育。公民作为国家主体,是享有权利和义务的,他既是权力主体也是义务主体。合理的公民道德教育应该包括权力教育和义务教育的统一,是重视社会整体公德教育,而不是对单个主体的私德严苛教育。

(二)公民道德理念的概念与认知范式

国家的长治久安,在极大程度上取决于国民素质尤其是思想道德素质。共同的理想信念,良好的自我素质,这些都会增加国家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若要全面提升全民道德意识与素质,必须立足本土资源,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精华。道德是社会的工具,它“对于调节人们之间的利益关系具有重要作用。它可以调整各种利益矛盾与冲突,消除矛盾激化的潜在因素,从而达到谅解、形成共识、理顺情绪、凝聚力量、协调行动,形成谅解宽容、和谐相处、友爱向善的人际关系,构成良好的合作环境。[3]”国家和社会是公民道德理念建设的主体,学校作为次主体发挥着重要作用。尽管近几年来,党中央不断的试验着新的治理理念和治理手段,也初步建立了“多方参与,共同治理”的理念,但不可避免的是,道路的艰难和效果的不显著。基于此,国家逐渐转变思路,从国家一手主导,到放权,各种社会组织,各级城市民众积极参与。在政府主导的前提下,各类组织积极互动参与到公民道德理念建设的环境中来。在文明社会的建设过程中,每一个人的身份地位、角色认同,都加以确定,从而形成我们所熟悉的社会的规范。当前公民道德研究的两个关键问题是:道德话语体系的构建问题和实践路径的选择问题。这两个问题的研究是公民道德理念建设的理论依据来源。无论哪个层面的研究,都不能离开对公民道德理论的本质把握。

根据马克思韦伯的理论进行分析,由于各个概念的侧重点不同,有的侧重于主体选择,有的侧重于客体需要,还有些侧重于终极意义的追寻,可以将公民道德理论的内涵界定为以下几种。广义说,公民道德建設包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四个方面。狭义说,意指社会公共道德的范畴,尤其是是在政治方面。身份说,由于公民主体不一样,因而基于法律和空间内的不同规定,公民道德有不同的解释,公民享有不同的权利和地位。美德说,人之为人,公民如何提升自我修养的问题等等方面。“每一个理性的价值排序必然要求突显主要价值相对于次要价值的重要性。这里面是一个系列过程,必然涉及到各种比较、判断、选择等”[4]不同的公民道德概念表达了不同的价值排序,也体现了不同的价值选择原则的优先性。总得来说,这些不同的排序又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终极意义上的,如美德说。“从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意义来看,社会发展张力的两端无论如何进行拉拽,最终都不能超越人类美好生活这一根本要求,不能从整体上有损于人类的美好生活,也就是说,其妨碍人类美好生活的负作用决不能超过促进人类美好生活的作用。因此,在社会发展最终的意义上,应该将人类的美好生活(“生活的逻辑”)作为社会发展的张力的两端必须共同遵循的基础。”[5]二是实践层面上的,如广义说狭义说。在这里,本文更侧重分析的是第二类实践层面上的概念,是党的十九大报告关于“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要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理念在道德层面上的拓展和具体体现,是道德现代化治理理念的深化。

二、价值认同与公民道德理念建构

(一)公民道德理念构建的变革压力与现实需求

“寥寥几代之前,人们还是普遍确信人能够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能够知道什么是正义的或者是好的或者最好的社会秩序……在我们的时代,这个信念已经回天乏力了。”[6]我们这个时代,民众深陷道德多元的迷茫之中。公民在工具理性的支配下,作为主体性的原则丧失,这让某些人在找到所谓的自我价值后,陷入失去自我的矛盾困境中。面对这种现状,人们不得不去思考现实道德场景中的道德问题,诸如“我穷我有理”中的道德冲突,“慈善捐被利用”中的道德风险等等。当一个社会,一个人的道德良知、公正理念和价值选择处于一种极端的利己的乱象中时,现实伦理生活没有了一种信念或信仰,公民道德理念建设出现了一种认同危机。这种认同,首先表现为价值认同,对自己身份行为的认同。具体的表现为对所处的文化的认同,对生活的城市的归属感和自身的社会地位的认同。公民道德理念的建设是基于国家认同和文化认同基础上的公民关系的价值认同。理解这种认同,是公民道德建设的前提和重要因素,缺乏这种认同,公民道德理论建设基础是空谈。因此,如何在道德多元化,理性弱化,信息混乱化的情境里,从孕育公民道德理念的精神根源到寻找多元力量解构迷失,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的公民道德建设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任务。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不断进步发展,但“中国臣民身份向公民身份的转化甚至是举步维艰,臣民意识仍然在纠缠着部分当代中国人的心灵,影响着他们的思想和行为。”[7]在传统文化影响下的思维惯性,建国后思想的混乱期等都给公民道德建设的具体实施带来了一系列的困难。梅州作为客家人聚集地,其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在时代的变革和洗礼中,如何坚持本地特色又能处理外来的冲击,作为“外地人”和“本地人”最为密集的嘉应学院,多元文化交融的学校,该校大学生的公民道德建设尤其具有典型意义。由于嘉应学院面向全国招生,在本地文化具有鲜明特色的前提下,学生来自全国各地,人口复杂,文化多元性大,习俗多样,素质参差不齐,调控治理的难度极大,这对公民的思想道德建设提出了极大的挑战。这种复杂性的社会存在,使得社会意识形态也呈现出多样性。“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其中没有任何东西是不动的和的,而是一切都在运动、变化消逝……”[8]但是在这种复杂的多元人口的条件下,居民又有其共同的特点,他们肩负着特殊的使命和责任:学习、上进、务实、创新、干劲足、思想活。

(二)国民素质提升与学校的道德文明建设

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和精华,是研究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历史资源。中华民族的道德观念不管如何的演化变迁都无法脱离传统道德历史的影响,尽管传统道德中的一些理念现在已经被人们所抛弃,但它仍然是中华民族道德建设中的重要因素。在不断发展的历史中,随着时代的发展,新的因素被纳入到道德中。公民道德理念的建设,也无法摆脱传统道德的影响。发扬和传承传统道德中的优秀部分有利于良好社会风气的建立。在我们重新审视传统道德理念的作用时,应该去挖掘道德里的价值和精髓。2011年我国颁布实施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体现了新时代我党对公民道德理念建设的重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文化博大精彩,学习和运用其中的思想精华,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很有益处。“古人所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位卑未敢忘忧国、‘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报国情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等,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我们都应该继承和发扬。”[9]

公民道德理念建设是一项多主体共同参与、共同管理的系统工程。国家和社会是公民道德理念建设的主体,学校作为次主体发挥着重要作用。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指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高校是为国家培养高端人才的摇篮。只有高校立德国,全社会才能立德,只有高校立人,全社会才能树人。教师的素质和道德直接影响学生的素质和道德建设部,教师的德是高校德之本、学生德之源。为此习近平指出:“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要坚持不懈培育优良校风和学风,使高校发展做到治理有方、管理到位、风清气正。”、“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

三、公民道德理念的建构与认同——以嘉应学院为例

公民道德理念建设是基于其公民身份而达成的人和国家之间的一种价值认同和价值交换。建设前,要反思有哪些需要,有哪些问题。首当其冲的问题,是“我是谁”,这涉及到前两部分一直在讲的认同问题。包括国家和学校通过各种途径对人进行的知识、能力、行业習惯、风俗、价值观的培育等等。在诸种途径中,学校的作用可以说是最重要的客观要素之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要从小就沿着正确道路走,学到一点,就实践一点,努力做最好的我、在自己最好的方面,人生就会迎来一路阳光。”第二个问题是“理想中的自己”这涉及到国家对公民的定位和公民的自我期待,它反映的是一个人的道德理想和理想的自我形象。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政策变化引导公民有不同的期待,变化幅度大。第三个问题是自我的外化问题。即在接受多种内外信息反馈后,自我在处理诸种关系时,内我的外化。它是基于现实基础上的,对理想自我的一种调整。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高校对公民的思想道德理论建设具有重要作用,按具体的功能来分,可以把高校建设的举措分为两大类:一是功能性措施,二是规范性措施。

(一)功能性措施

功能性措施是指根据情境,运用事实上的原则,进行推理、选择,进而做出判断,确立目标,达到目的。如以教育公平为起点,在“优先发展教育”、“实现教育公平”的基本前提下,为贫困学生提供多种渠道助学金、奖学金,勤工助学岗。实行专款专项管理,通过上极拨款、学校补贴、企业捐助等多种形式,形成多元经费筹措机制,大力提高了学校的教育资源。嘉应学院2017年设有国家、学校奖学金及社会团体、个人捐资设立的奖学金共11项。奖学金总额超过750万元,奖励学生4000余人次。国家、省、学校助学金及社会团体、个人捐资设立的助学金共8项。助学金总额超过1300万元,受惠学生7700余人次。

习近平强调:“我国有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走自己的高等教育发展道路,扎实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嘉应学院坐落于梅州,梅州是客家人聚集地之一,被称为“世界客都”。在客家文化的影响下,学校以“植根侨乡,服务地方,弘扬客家文化。”为办学特色;以“育人为本,服务为荣,特色为魂。”为办学理念,把客家文化传统贯穿于人才培养过程。以“勤俭、诚信、立己、树人”为校训,学校的校风、教学、学风、与之相呼应。这些内在的精神文化经过一代代人的积累和沉淀,已经成为校园文化校园道德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润物于无声中”,潜移默化的教育着学生求真务实,激发学生的进取精神,约束学生的不良行为,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积极向上发展。

在我国当前教育背景下,学校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实现从单一学习的现代化向多技能发展的现代化的转变。以现代文明理念为指导,帮助学生实现从课堂文明向社会文明的转化,开创性的把培训学生的职业技能和提升思想道德建设结合起来,同时根据条件给予学生各种资金帮助。在培育学生基本的生存技能时,又给予道德关怀,既授人以鱼,又授人以渔。在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的同时,把培育标准内化为新市民素质,并提供多渠道学习方向和实践方式,这在全国是首创。围绕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把外化的观念转化为内心自发的认同,开展日行一善、热爱祖国大好河山、青春校园等活动。这种活动不定是传统意义上的做善事,而是时代赋予新的内涵的善,是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发现,以及对自我的热爱等。

(二)规范性措施

规范性措施是指根据情境,建立普遍性的道德原则,并确保施行。在功能性措施中,确保人们形成一定的道德判断推理选择的能力,在规范性措施中,在公民认同的道德理念中,把外化的观念,转化为内在的力量,并试图用一种外在的约束力以保证这种道德的权威性。习近平强调:“我们的高校是党领导下的高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办好我们的高校,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要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要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广大师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要坚持不懈促进高校和谐稳定,培育理性平和的健康心态,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把高校建设成为安定团结的模范之地。”在规范性措施中,最重要的就是坚持党的领导,坚定社会主义信念。

在规范性措施中,最重要的就是信念的教育、理想的坚持。学校高频率的举办一系列的活动,引导学生,力图使信念内化到心底,渗透于生活的方方面面。一种好的“信念”教育,需要让学生感到“融洽”,感觉“舒适”,身心“愉悦”。如义工、关爱劳动、缅怀先烈、廉洁文化、教室失物篮、校园文化月、宿舍文化节等活动举行。理论需要接受实践的检验,实践使理论得到升华。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学校和学院也遇到了一些困惑,如缺乏系统理论和系统的规章制度的指导,客观公平性不一定得到合理的保障等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站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起点,以理想信念为支撑,用知识武装头脑,道德武装心灵,才能更好的实现人生价值,收获有意义的人生。

[参考文献 ]

[1]艾跃进:《漫议社会交往中的礼仪》 道德与文明 2004年第6期.

[2]贾新奇:《论中国伦理思想的近代转型——从公民道德的角度所作的考察》 福建论坛 (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 年第 10 期.

[3]蒋璟萍:《礼仪的伦理学视角》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7年版 P182.

[4]张彦:《论当代中国的价值排序及核心价值观建设》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1期.

[5]强以华:《论社会发展的伦理张力》 哲学研究 2003 年第 12 期.

[6]贺照田:《西方现代性的曲折与展开》 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2年版 P86.

[7]周金华《新公民论——当代中国个体社会政治身份建构引论》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 2010年版P213-217.

[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斯格选集》第二卷 人民出版社会 1995年版 P87.

[9]習近平: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2013年3月1日.

(作者单位:嘉应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 梅州 514015)

猜你喜欢
公民
《公民凯恩》
我是小小公民科学家
公民作为专利申请人的创造性自我初评
论公民美育
欢迎订阅《公民与法治》
培养世界小公民从旅游开始
亚里士多德论“好人”与“好公民”
隐私保护也是公民一种“获得感”
十二公民
延迟退休政策下我国公民退休权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