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思想引领协同育人模式研究与实践

2018-11-06 10:45张启鸿冯永龙秦立富
北京教育·高教版 2018年7期
关键词:思政课协同思政

张启鸿 冯永龙 秦立富

摘 要:对大学生进行思想引领是协同性很强的系统工程。从全员育人的角度来说,学校的方方面面,以及学生所处的宏观环境,均对学生的思想发展具有影响作用。各支力量和教育内容的有效协同显然将增强思想引领的合力,反之则将制约思想引领的效能。基于思政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专业教师在思想引领中的主体作用,从理论和实践出发,重点分析了思政课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专业教育与思想教育的协同,对完善大学生思想引领的协同育人模式进行了研究和探讨。

关键词:思想引领;协同育人模式

“协同”一词来自古希腊语,或曰协和、同步、合作等。所谓“协同”,指“系统中各子系统的相互协调、合作或同步的聯合作用及集体行为,结果是产生宏观尺度上的结构和功能”。简而言之,协同就是指协调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不同资源或者个体,协同一致地完成某一目标的过程或能力。而协同育人就是协调多个育人资源,协同一致地完成育人目标。作为系统性很强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也应当运用协同论,促进各要素有机配合、有效整合、有序排列,产生“1+1>2”的效果。

思想引领协同育人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协同性尚不强

2017年6月,课题组对336名学生(覆盖不同年级)进行了有关思想引领协同育人的问卷调查。在对“你认为目前大学生思想教育引领中思政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专业教师、心理咨询教师等几支力量协同情况如何?”的回答中,认为“协同较好”的占22.32%;“有一定协同但不够完善”的占28.57%;“有协同但较为不足”的占19.64%;“几乎没有协同”的占21.43%;“不清楚”的占8.04%。从调查情况看,对构建与完善思想引领的协同育人模式提出了现实而迫切的需求。这也与高校思想引领协同育人模式尚不充分完备的情形是大体相符的。

2.认识上有不足

在思想引领的几支主要力量中,专业教师是相对特殊的队伍。专业教师以专业教育为主要任务,既不在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也不具有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组织者、指导者的身份,加之专业教师科研、教学任务往往较重,且缺乏开展思想引领的硬性考核指标,因此部分专业教师对思想引领的认识不足、重视不够、投入有所欠缺。再考虑到部分专业教师虽有承担思想引领任务的认识和意愿,但欠缺开展思想教育的方式方法,或是协同意识不强、协同渠道不畅等因素,专业教师有效参与思想引领工作的现状并不足以令人乐观。

完善思想引领的协同育人模式

思政课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课堂,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则是第二课堂。从协同育人的要求来说,思政课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是思想引领协同育人中必须考虑的问题。同时,还要考虑专业教育与思想教育的协同。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特别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因此,完善大学生思想引领协同育人模式必须考虑以下两个基本方面,即思政课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专业教育与思想教育的协同。

1.思政课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

一是思政课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内容上的协同。思政课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目标是一致的,只是第一课堂、第二课堂之分。它们在内容组成、重点难点等方面也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如果两者在实践中各行其是,显然难以形成合力,甚至会在一定程度上“冲抵”合力。促进思政课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协同,就要使得两者在内容设计、进度把握、前后衔接、重点安排等方面尽可能协同一致,按照思政课的进度设计和安排日常思想教育的阶段性内容,按照日常思想教育的需要设计和安排思政课的重点和突破口,形成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协同推进、同频共振的“路线图”,实现日常思想教育的学理基础更充分、思政课的实践基石更牢固。尤其是在“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等方面形成更加强大有效的协同合力。例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在本科生入学后第一学期开设的必修课程,“新生引航”则是针对大学一年级学生开展的专项教育引导工程,既要根据“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进度适当安排设置新生引航路径,也应把新生容易出现的大学适应、自我管理与激励、目标确立等问题带进“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堂,从而更好地贴近学生的思想和学习生活实际—这属于第一课堂的“新生引航”。

思政课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均有实践环节为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二者内容协同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实践环节的协同,即思政课实践环节与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协同。事实上,思政课实践环节的内容与形式均与大学生社会实践有着较高的一致性。2015年,中宣部、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校思政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明确提出要“推动思政课实践教学与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有机结合,整合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队伍,共同参与组织指导实践教学”。应该在此意见指导下,充分整合思政课实践环节与大学生社会实践资源,协同推进、形成合力。在实际操作中,可以以思政课的实践环节为基础(也是必须实施的)来设计和组织当学期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从而促进效果提升,减少资源消耗,提升社会实践活动的操作性、匹配性和实效性,同时也使得思政课的实践环节更易于开展。

二是思政课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在队伍建设上的协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不同组成部分分别发挥不同的重要作用,即思政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辅导员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班主任负有在思想、学习和生活等方面指导学生的职责。因此,思政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在学生思想引领中居于最为主要的位置,发挥最为重要的作用,当属最为核心的力量。本文重点探讨思政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在开展思想引领工作中的队伍协同性。

思政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作为不同维度的育人主体,各有其优势与劣势,各有其主要使命与工作重心,需要通过一定的载体和路径促使其相互认同、相互交流和形成一定形式的相互流动,使得运行主体能够资源共享、信息互通、优势互补和动态流动。而思政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分属不同的系统,由不同的部门管辖(一般情况下,思政课教师归马克思主义学院管辖;辅导员和班主任由学校学生工作部门和所在学院双重管理),要使协同育人能够有效运转,必须在校级层面建立运行控制指挥协调系统,把思政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纳入整体体系考虑,实现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的:“整体推进高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思政课教师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和心理咨询教师等队伍建设,保证这支队伍后继有人、源源不断”。

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在工作角色上相互渗透与融合的具体形式可以结合不同学校特点来设置,具有多样性。而就院系层面的学生工作而言,还需实现辅导员与班主任的联动。因此,可以形成班主任、辅导员、思政课教师三者之间的互动结合。辅导员在这种互动结合中处于“枢纽”位置,也是班主任与思政课教师之间联动的重要中转环节。这是由辅导员作为“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的地位和一线专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身份所决定的,而班主任一般都是由专业教师兼任,思政课教师并不由专业院系管辖。因此,他们都难以承担作为“枢纽”的职能。

2.专业教育与思想教育的协同

一是专业教育融入思想引领。专业教育中本身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教育元素,但长期以来,专业教师中重智育、轻德育,重知识传授、轻思想引领的情形在一定程度上较为普遍存在。这也是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指出的地方之一。要实现每门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让专业课“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专业教育必须融入思想引领,体现和落实思想引领的内涵与要求。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的“四个坚持不懈”的具体要求,即“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不懈促进高校和谐稳定;坚持不懈培育优良校风和学风”,专业教育尤其可以在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培育优良学风上发挥作用、做好文章。通过专业教育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北京建筑大学在实践探索中,形成了运转良好、逐步完善的模式。分别是:专业教育课程内容融入与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具体为:专业教育融入“五个一”,即传递一个理念、讲好一个故事、探讨一个人物、介绍一位校友、提出一个问题;专业教育实践环节与大学生社会实践相结合;专业教育与大学生科技活动定向结合。

通过专业教育培育优良学风也是应有之义。这需要专业教师按照“四有好老师”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用严谨的治学态度、扎实的学识、严格的管理要求和教师的仁爱之心去影响和带动学生,用言传和身教去指导和督促学生。由专业教师兼任班主任,则更是专业教师直接发挥思想引领作用的渠道和路径。总之,专业教育融入思想引领,既需要纳入专业培养方案之中,在培养方案中得到体现,也需要纳入师德建设之中,在师德建设中予以包含。按照教育部党组颁布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充分挖掘和运用各门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作为教材讲义必要章节、课堂讲授重要内容和学生考核关键知识”“将课程育人作为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环节,作为教学督导和教师绩效考核的重要方面”,这是落实专业教育有机融入思想引领,即“课程育人”任务的必由之路。

二是思想引领对接专业教育。因为思想引领的对象总是不同专业的学生,所以从另一个维度来说,无论是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还是思政课也要主动与专业教育对接,与教育对象的专业相联结,方能增强思想引领的针对性、吸引力和实效性,如在思政课的内容安排上,突出“一渗透、一结合、一对接”。“一渗透”,即在思想教育内容选取上贴近专业、贴近学生;“一结合”,即将思想教育的实践环节与专业实践相结合;“一对接”,即以中央精神、时代主题、行业发展为指引,将学生思想教育与专业特点对接起来。实践证明,对接了专业教育的思想引领更具针对性和说服力,也更受学生欢迎。

结语

1.思想引领是协同性很强的系统工程

从全员育人的角度来说,学校的方方面面,以及學生所处的宏观环境,均对学生的思想发展、价值观的塑造具有影响作用。就校内而言,无论是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抑或学生的自我教育与服务,都是不容忽视的,当然也需要纳入协同的考虑范畴。《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明确指出了十个方面的育人质量提升体系,这为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提升指明了方向和遵循。但本文重点分析探讨了思政课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专业教育与思想教育的协同,所涉及的育人主体分别是思政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专业教师,这是由这些教育主体的地位所决定的—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班主任分别承担着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的组织者和实施者的重任,而专业教育则是学生在校期间接受教育的主体内容。当然,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等部分绝不可以忽视,必须纳入思想引领协同育人的整体体系之中。这一体系由学校实施顶层设计,统筹指挥协调。同时,笔者认为在院系层面的思想引领协同育人体系中,辅导员在院系党组织领导下始终发挥着不可替代的枢纽作用,因为辅导员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而且辅导员都隶属于某一院系与本院系学生同在一个行政单元之中,与学生有天然的密切联系。

2.思想引领协同育人的落脚点是成效协同

成效协同是构建协同育人的最终目标、最后归宿,这是“以学生为中心”的要求和体现。由于思想引领育人主体的多维性,显然仅靠自发性难以实现协同育人模式的构建与完善,必须从学校层面进行顶层设计、系统推动。需要科学设计思想引领的成效指标体系,明确责任单位,赋予不同队伍相应职责,并通过行之有效的激励和约束制度激发思政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专业教师等不同队伍在协同育人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例如:在按照思政课四门必修课划分教研室的横向分组基础上,每门课由思政课教师和对应院系的辅导员成立纵向的教研组,主要针对本院系学生的思想实际、专业特点设计教学方案和教学内容,定期进行集体备课和研讨交流,联合组织社会实践和成果凝练。学校需要分析和调研不同队伍在思想引领总体成效达成中分别发挥的作用,探索构建大学生思想引领“量化因子”模型。另外,还要注重利用“互联网+”提供的技术手段提升思想引领的时代性、时效性、协同性。总之,用成效协同来推动和检验思想引领的内容协同、队伍协同。

本文系北京高校党建研究会2017年度重点课题“对大学生进行思想引领的协同育人模式研究”部分成果

参考文献:

[1]刘社欣,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合力理论与实践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4): 100-103.

[2]秦淑娟,梁存宁.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辅导员合力育人机制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2010(21):84-88.

[3]丁云,钱伟量.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兼任政治辅导员的探索[J].北京教育(德育),2014(10):56-58.

[4]刘琳.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问题探讨—基于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的视角[J].理论观察,2015(10):128-129.

[5]李朝阳. 构建辅导员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分工合作组织实践教学的机制[J].思想教育研究,2015(10):49-53.

[6][德]赫尔曼·哈肯.协同学 大自然构成的奥秘[M].凌复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5.

[7]谭群英,何会宁.高校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队伍的融合建设探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34):76-78.

[8]陈晓晖. 加强辅导员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交流探讨[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10):129-131.

[9]朱立峰. 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与辅导员队伍交流机制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13):93-94.

(作者单位:北京建筑大学;张启鸿系学校党委副书记)

[责任编辑:翟 迪]

猜你喜欢
思政课协同思政
课程思政迈向高质量发展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开放大学交互式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应用
融合创新 协同发展
新时代军校思政课铸魂育人的新形势新挑战新路径探讨
寓庄于谐:高中思政课堂教学语言活力之彰显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
“小三明治式”议题中心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