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实践育人协同体系探索

2018-11-06 10:45王逸鸣石运佳蒋海涛
北京教育·高教版 2018年7期
关键词:实践育人北京大学研究生

王逸鸣 石运佳 蒋海涛

摘 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高校的重要任务,构建新型的多方共同参与的实践育人协同体系是高校思想工作创新,做好实践育人工作的必然要求和历史责任。以北京大学“研究生暑期专项实践活动”为典型案例,全面回顾和阐述了学校团委在高校实践育人协同体系开展过程中的经验,进一步探索和总结这种符合中国国情、紧扣时代特征、富有学校特色、符合青年特点的高校实践育人模式,为高校的实践育人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实践育人;协同体系;北京大学;研究生

实践育人是现代教育的内在要求和实现方式,是当今世界发展对大学教育和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也是理论联系实际、知行合一的主要手段。国外很多大学、特别是研究型大学,在阐述自己的办学理念时都加强了对实践、对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强调,如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等常青藤大学,都制定了实践教育计划(Practical Education Program)、学生科研计划(The Undergraduate Research Apprentice Program, URAP)等[1]。

实践育人也是我国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在实施科教兴国和科技创新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和关键作用。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在新问题和新挑战下,思维创新、方法创新,坚持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构建新型的多方共同参与的实践育人协同体系成为做好实践育人工作的必然要求。有关其重要性和迫切性,在相关文献中已经有较为详尽的论述[2],从微观层面探讨这种新型实践育人体系建立的机制,总结经验和教训,促进实践育人协同体系的本土建构。在协同体系构建中,如何在共青团改革的大背景下,充分发挥共青团组织的基础平台作用,提升实践育人效果,提高部门协同工作成效,对于新时期的高校共青团工作具有非常关键的作用。

北京大学研究生暑期专项实践活动概述

1983年夏,在时任北京大学(以下简称学校)团委书记李克强的指导下,学校学子走出校园,拉开了参与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序幕。学校团委积极发挥共青团组织在青年学生中的号召力和影响力,成功开展了一系列有意义、有价值的社会实践活动,积极探索实践育人的新模式。

2009年以前,学校主要以学院、社团等为活动主体,以政策调研、支教锻炼等为主要形式,对学校实践育人理念和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和积累。自2009年以来,学校团委不断提高实践基地的质量和数量,截至2016年,累计建立了九十余个基地,累计派出了三千余名学生。学校团委逐步形成了以“博士生服务团”“研究生挂职”“青年就业创业见习”等为主要品牌项目的北京大学“研究生暑期专项实践活动”,着手构建实践育人的协同体系,为学校学生增强实践能力、提高就业素质搭建了制度平台,也为地方政府及企事业单位引进人才提供了畅通渠道。

1.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学校“青年就业创业见习活动”是在团中央的指导下,学校团委针对时下青年最普遍、最迫切的需求—就业创业而组织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从服务国家战略的高度出发,将促进青年就业创业见习纳入工作全局。一方面,引导非毕业年级学生在见习中提高技能水平、增长阅历才干;另一方面,鼓励毕业年级学生到艰苦地区和国家需要的地区去建功立业。

2.博士生服务团。学校“博士生服务团”活动是学校团委开展研究生“第二课堂”教育、搭建高校与地方合作互动平台的一项重要举措。活动旨在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课题,有计划地选拔在读博士研究生及部分优秀硕士研究生,赴地方进行1周~1个月的调研,为地方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的政策制定和发展规划提供咨询,推动学校与地方、人才与项目的对接。

3.研究生挂职。学校“研究生挂职”项目主要是指以短期体验式挂职(1个月~2个月)为主,以攻坚课题或重点项目为依托,以地方引才工作和学校鼓励学生赴基层谋发展、回家乡作贡献为导向,有计划地选派政治素质高、知识技能好的在读研究生,以挂职锻炼的形式,为基层政府更好地解决发展中所面临的难题提供智力支持,作出理论和政策贡献。

以专项活动为抓手,构建实践育人协同体系

通过“研究生暑期专项实践活动”的开展,学校团委积极探索,以共青团组织为基础平台,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任务导向,育人为本,逐步构建起一个有效整合校内、校外资源,多部门沟通协作,合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育人协同体系,形成育人的合力,为学生成长成才以及思想意识的培養做好引导,为育人和引才做好无缝对接,促进人才全程培养和人才全面发展的落实和提升。

1.校内协同。在高校范围内,实践育人并不仅仅是专职思想政治教育人员承担的责任,而且需要“全员育人”[3]。学校团委不断加强和学校相关部门的沟通联系,一方面,充分发挥院系团组织在就业和创业方面的专业化优势,有针对性地探索实践基地由院系团组织属地化管理的模式,最大限度地调动院系团组织参与积极性,并动员各院系团组织积极配合宣传;另一方面,整合校内各职能部门资源,尤其加强与学校国内合作办公室、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的沟通协作,充分利用各部门的优势,形成全校推动实践工作的合理机制,使实践育人成为学校有关部门齐抓共管的一项整体性工程。

2.校外协同。实践育人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始终保持对外部环境的开放性,不断完善高校与政府、社会、企业的双向和多向合作交流机制,以协同模式充分利用各类校外资源达成育人目标[4-6]。一方面,加强传统“走出去”方式,即积极主动与各基地保持密切联系与沟通。学校团委着眼于青年在实践中对地域、岗位以及未来择业的实际需求,根据学校学生的学科背景特点,把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作为重点联系对象,利用其良好的社会形象和声誉以及充分的经费保障,建立长期有效的实践基地;另一方面,逐步加强“请进来”策略,学校团委组织一批实践基地进校园,以崭新的活动方式、丰富的活动内容吸引学生的关注,加深青年对地方、单位文化的了解,也帮助基地更好地贴近和对接学校学子。

学校团委探索高校实践育人协同体系的经验与不足

多年来,学校团委借助各方面资源优势,以完善发展学校“研究生暑期专项实践活动”为主要方式,尊重实践育人规律,深入探索协同体系,不断总结经验与不足,活动的影响力与日俱增,组织效能明显提升,育人效果得到了广大师生和社会各界的高度认可。

1.成功经验。一是整合利用校友资源,推动活动顺利开展。学校作为中国最高学府之一,在社会各界拥有大量杰出校友。在实践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学校团委高度重视整合校友资源,以举办主题校友联谊会、组建临时校友会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对接各地校友,各方校友在实践基地开拓、岗位征集、活动开展、社会调研以及实践保障等多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不仅促进了见习活动的顺利开展,而且也为今后的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二是完善沟通反馈机制,充分回应各方需求。为了确保实践育人的效果,学校团委在实践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充分考虑到了协同体系中各个利益相关方(校内部门、社会、地方、企业、学生等)的诉求,通过电话沟通、网络评价、访谈座谈、实地考察、调查问卷等多种形式,建立了针对各方、贯穿全程的沟通反馈机制,及时收集各方意见,使得各方能够共享育人成果,最终促使各方不断增加对于协同体系的投入和参与,使体系不断完善、自我进化、良性运转。三是把握基地特有资源,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脚点,也是高校育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学校团委“研究生暑期专项社会实践活动”,充分挖掘和把握地方特色资源在实践过程中有效融入爱国思想教育、革命历史教育等主题教育活动,在人生观和价值观确立方面发挥积极主动性。四是重视团队组织建设,加强育人过程管控。在团队的组织建设方面,实践活动充分发挥了临时团支部的作用。每个实践团队通过自荐、推荐、民主选举等方式选出一名临时团支部书记作为团队的总负责和协调联络人,由团支部书记根据需要选拔主持工作的团支部副书记,负责团队的日常管理、安全联络、团员沟通及组织等工作。五是立足岗位精耕细作,面向地方建言献策。实践团队以实践岗位为切入点、以社会实践形成工作面。团队成员不仅在各自岗位上认真、踏实地工作,而且还积极主动地开展同地方发展密切相关的各种活动,既锻炼了自己的就业创业能力,又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实实在在的贡献,受到了合作单位的普遍好评,实现了人才互动、信息交流、深入合作,探索出了一套可行的合作模式,在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建言献策的同时,加强了学校学子与地方各界的联系。六是强化系统宣传意识,提升活动品牌效应。暑期研究生专项实践活动不仅使参与者本身能得到切实的历练和成长,而且为其走入社会奠定好坚实的基础。同时,运用互联网和新媒体等传播渠道,通过新闻稿、实践日记、活动图片以及参与活动本人作为宣传载体,一方面,加强活动本身的系统宣传;另一方面,对其他未能参与活动的学生起到良好的影响和传播效应,扩大活动本身和活动内容的影响,推动高校育人目标的实现。

2.面临问题。近年来,学校的实践育人协同体系逐步完善。同时,也面临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从工作职属而言,其属于校内主管学生就业的相关部门;就工作维度而言,该工作有很强的“对外”成分,需要遵从一定的社会规律;从工作发展角度而言,需要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的力度。因此,协调学校各相关部门共同参与实践基地开拓以及与合作单位的联系,进一步提高工作的效率,使资源整合成助力是我们目前和今后重点解决的问题。在校外协同体系的建构过程中存在由于信息交流不畅或双方需求不够清晰所导致的拓展基地质量不高、吸引力不强、岗位对接率低、专业匹配度低、锻炼机会不足、基地对学生的保障政策落实不力等问题。学校团委今后将对地域分布和基地质量严格把关,认真做好调研反馈工作,从源头确保青年学生个人发展与地方单位用人需求之间的高度契合。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课题“以共青团组织为基础平台的高校实践育人协同体系探索”(项目批准号:15JDSZ200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胡和平. 深化实践育人 培养全面发展的拔尖创新人才[J]. 中国高等教育, 2010(13-14):13-15.

[2]滕利荣, 孟庆繁, 王贞佐,等. 构建高校与社会协同实践育人新模式[J]. 中国大学教学, 2012(7):74-75.

[3]桑玉成, 黄芳. 树立全员育人、环境育人、实践育人的新理念[J]. 复旦教育论坛, 2005(3):15-17.

[4]徐丽曼.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模式研究[D]. 大连:辽宁师范大学, 2009.

[5]黄蓉生, 孙楚杭. 构建高校实践育人长效机制的思考[J]. 中国高等教育, 2012(3-4):36-38.

[6]王晓勇. 高校实践育人体系的构建与研究[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07(6):9-11.

(作者单位:王逸鸣、石运佳,北京大学团委;蒋海涛,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

[责任编辑:翟 迪]

猜你喜欢
实践育人北京大学研究生
伍小东研究生作品选登
蔡智及其研究生作品选登
沈铭存研究生作品选
基于实践育人理念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路径探究
共青团在地方高校第二课堂建设中的作用分析
高校新生入学教育工作的改革与创新
《北京大学物理学丛书》书目
《北京大学物理学丛书》书目
北京大学建校110周年物理人物图书系列
《北京大学物理学丛书》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