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活动理论的成人移动学习设计研究

2018-11-06 10:45李甦皮赛奇田玲芳
成人教育 2018年8期
关键词:移动学习

李甦 皮赛奇 田玲芳

【摘 要】随着终身学习理念的深入人心,传统的课堂学习已越发满足不了成人的发展要求。移动学习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并成为成人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但目前针对移动学习活动的良好的学习情境的设计研究却并不多,通过对移动学习的本质特征进行分析和讨论,从第三代活动理论提出的分析人类活动模型理论维度出发,深入探讨移动学习设计的思想、组成要素、方法及其概念框架。

【关键词】移动学习;活动理论;移动学习框架;成人学习

【中图分类号】G7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794(2018)08-0001-04

随着无线移动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更好地满足成人自身发展的需求,人们对手机等移动网络设备的依赖日渐增加。移动学习作为一种非正式的学习方式已成为人们日常学习的重要方式,它的出现不仅为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也为身处异地的成人学习者提供了有效的服务。与传统有固定系统的正式学习对比而言,以手机、掌上电脑为代表的非正式移动学习是未经过组织的、不系统的,但同时又不是杂乱无章反系统的。[1]移动学习在生活工作中的广泛运用促进教育普遍化、大众化、公平化。总的来说,该学习方式将成为成人终身发展的重要学习方式。

一、以手机、掌上电脑为代表的移动学习的特征 关于移动学习的定义有很多,但大部分研究者更认同移动学习是指使用手持科技设备和在无线网络的帮助下能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发生的学习。[2]其具有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学习过程高度自我导向

在这个知识爆炸的信息时代,全方位促进自身发展已成为一种趋势。移动学习是一种非正式的、无规定的、不受限制的学习方式,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自身发展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学习或脱离教师进行完全独立的学习。概括来说,学习者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需要,不受他人影响和支配,由自己的信念自定学习目标、学习计划、学习内容,学习结果也由学习者自己决定。在移动学习中,学习者以移动学习资源为依托,凭借自身的自我意识,自我控制意识和自我实现意识,积极主动地探索问题,从而更好地实现自身的发展。

2.学习内容多样且碎片化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人们需要掌握和学习的知识不断丰富起来,碎片化学习已成为人们掌握知识的重要方式,对成人学习者而言,有效的学习方式无疑是将零碎的时间充分利用起来,自主把碎片化的知识体系化。 在知识内容碎片化后,学习者利用手机等随身携带的移动设备在日常生活中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进行短时间有针对性的学习,这些碎片化的知识可以是一个动画、一篇短文、一段视频、甚至是一张图片等,学习者通过内在信念和总体需要自主研习碎片化的学习组块并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同时,学习者通过移动智能设备所学的知识内容不再局限于教材和教师而是取材于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可以是生活中的某种现象,工作中的某种知识技巧、某种自然规律,甚至是工作生活的人际关系等等,都可以是学习内容的组成部分。

3.学习环境的可移动性

具有“移动思想”的成人移动学习不受时间、地点的影响,行驶的公交、地铁上,或者是电脑办公桌前都可进行阅读学习,除此之外,教师、学生、研究人员也是随着需要而动态移动变化的。

二、活动理论的内涵概述

活动理论起源于维果斯基的中介行动模式,而首次将“活动”概念引入心理学的则是鲁宾斯坦在1922年提出“将人类活动作为心理分析的基本单元”的观点,后经维果斯基、列昂杰夫等人的研究发展起来。活动理论的发展分为三代,第一代活动理论是整个活动理论体系的基础,其核心就是维果斯基的中介思想,他认为在刺激S和反应R之间有一个中介X,该模型用三角模式表示就是:

在人类行为活动中,S表示行为主体,R表示行为客体,X表示主体和客体的中介,即工具。列昂杰夫在维果斯基的基础上提出了第二代活动理论,他开始关注个体与集体之间的关系,并认为社会的劳动分工是影响集体和个体活动有所区别的主要因素。而我们目前所提到的活动理论则指的是第三代活动理论,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人类开始学会使用和制造工具,剩余产品的出现使得劳动分工更加明显,而为更好地分配这些产品就需要制定相应的规则。第三代活动理论沿袭了第一代活动理论的“三角模式”,由六个要素(工具、主体、规则、共同体、劳动分工、客体),四个子系统(生产、交换、消费、分配)组成。[3]主体是活动中的人员,客体是主体操作的对象,共同体由若干主体组成,工具是为人类活动支持的软硬件条件,规则是活动进行的有关规定,有效的规则能起到监督及管理的作用,劳动分工是对活动共同体进行具体的任务分配。[4]各要素之间关系如图2。

三、基于活动理论的移动学习模式对成人学习的发展意义 基于活动理论的移动学习模式是指学习者在活动理论的指导下通过移动终端上安装的学习软件和网络媒体技术,从而实现移动学习。與全日制的本科学习者相比,成人学习者大多是社会在职人员,学习时间少,学习范围广,学习需求大是这类学习者的主要特点,因此,活动理论指导下的移动学习模式是适合成人教育发展的。

1.学习活动中的社交性作用得到加强

由于成人学习者多是社会在职人员,所以他们的社会交际比普通学生要多,现代活动理论认为,参与社会协商的过程就是意义形成的过程。在活动理论中,学习的主体按照活动交往的规则通过对学习的客体进行实践活动,从而实现意义建构获得知识。对成人学习者而言,任何职业或者工作都是处于社会这个体系当中,社会交往是其处理人际关系,获得观念,提升职业发展的必要条件。学习者之间通过社会交往,其价值观和信念都会或多或少的影响到学习共同体中的其他成员。在相互影响相互学习的活动环境下,学习者更容易获得意识观念。在移动学习活动中,成人学习者既可以通过移动设备提供的便捷性进行个体知识建构也可以通过移动网络进行协作性意义建构。也就是说, 一方面,成人学习者可以通过移动终端和原有的知识自己建构对新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成人学习者也可以通过网络建构参与到学习共同体中,通过交流、对话,锻炼思维表达能力和社交能力。

2.学习活动的完整性为成人学习者提供更开放的学习环境

许多成人高校在面临普通高校大规模扩招的情况下为保持自己的招生来源盲目照搬普通高校的培养计划、课程设置以及教学管理等,甚至是在教学过程中忽略了成人学习者的特殊情况,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无法满足成人学习者的实际发展需要。移动活动学习模式的出现为成人的学习、教师的教学提供了方便。通过多媒体移动设备和活动理论的教学思想,教师能根据成人学生的特殊需要在移动网络上开设相应的课程,制订适合的教学计划。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工作生活需要、时间安排在移动网络设备上选修或者必修某些课程,在空闲时间里自由完成学习任务。同时,在开放的网络环境中,教学资源的传播也使得成人教学资源的共享得以实现。

3.节约学习时间,解决了成人工作与学习之间的矛盾

成人学习者大多都已是社会在职人员,甚至有些都有自己的家庭,他们只能在完成工作、照顾家庭之外才有时间学习和提升自己。传统的学校教学模式已不适应成人学生的学习特点,容易造成严重的工作、学习之间的矛盾。基于移动活动理论学习模式的出现打破了傳统学习活动受时空限制的局限,学生可在自己任意的时空里通过移动网络和移动设备进行学习,并与同时在线的同学进行交流讨论。同时,在整个在线学习活动中,学习者都是通过自我调节机制来同化和顺应新的知识,因而学习者只有主动积极地参与活动建构,才能真正地满足自身的发展需求,这从一定程度上也锻炼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跨时空的学习不仅解决了学生在工作、学习边缘徘徊的困扰,也能帮助教师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提升教学效率。

四、活动理论支持下的成人移动学习系统设计 活动理论为分析和理解微型移动学习活动设计提供了一个完整的理论框架,能较好地解决教学过程中不同要素的关系。当然,在移动活动学习设计过程中同样也需要借助教学设计的基本思想和方法。

1.活动理论下成人移动学习系统设计结构

在活动理论(六要素四个子系统)的指导下,成人移动学习系统设计框架构成(如图3)要素有:

主体:在整个学习系统中,成人学习者作为学习的主体通常处于灵活状态,需要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安排自行学习,因此,成人学习者应具备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愿望。

客体:移动学习的客体是主体所要学习的对象和要达到的目标,成人学习者根据自己职业发展的需要和自身诉求有选择性的对客体进行学习,通过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实现一定的学习目标。

工具: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需要使用的学习工具有很多,移动电话、平板电脑以及帮助学生认知的纸、笔、模型等,这些工具都能促进其意义建构。

规则:任何一个组织或者任何一个系统都有其内部规则、约定和标准,移动活动学习中制定良好的规则不仅能保证学习任务恰当有序的完成,也能方便教学者的管理和评价。

共同体:移动学习中与学习主体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教师或同学是一个学习共同体,在学习活动中,学习共同体积极参与到学习中,并为主体提供学习所需要的资源和帮助,在帮助主体意义建构的过程中也促进自己的深度学习。

角色分工:在移动活动学习共同体中,每个参与者所扮演的角色都会有所不同,为更好地促进学习者的发展需要共同体之间进行有序的协作分工,只有在每个成员都相互配合相互协作的情况下,学习效率才会有所提高。

2.活动理论指导下的移动学习教学设计框架

通过活动理论的指导和参考教学设计的基本思路,移动活动的设计主要包括五个基本环节:前端分析、活动要素设计、活动媒介设计、活动过程设计、活动评价设计(图4)。

前端分析:移动学习属于一种非正式的学习方式,其授课对象来自社会的各行各业,因此,学生的学习需求、学习背景都会存在差异,教师在前端分析中要根据学生的需求、认知水平设计适合成人学生的移动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

移动学习活动要素设计:进行前端分析之后,紧接着是对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客体、共同体进行分析设计。主体是学习活动的执行者,而移动学习活动的主体主要是成人。因此,在对移动学习活动主体进行分析时应考虑成人学习者的智力水平、学习风格、学习动机等多方面因素,从而制订符合成人个性化学习的学习计划;客体是学习主体在活动中操作的对象和要实现的目标,与普通高校学生相比,成人学习者学习时间零散,学习需求较大,[5]因此,在对客体进行设计时应注重贴近生活和灵活多样;作为与主体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其他参与者是学习活动的共同体,在协作学习中每个成员都扮演不同角色,小组学习是否能有效促进学习需要每一个成员相互配合相互交流,因此,只有当每个学习小组都属于同质的情况下,小组间才能形成竞争力,协作学习才能发挥有效作用。

移动学习活动媒介设计:活动理论强调主体的行为活动通过工具作用于客体,在移动学环境中,媒介工具的设计既包括硬件工具如移动电话、掌上电脑等硬件设备的设计,也包括像活动规则、认知模型、活动分工、认知策略等支持性软件的设计。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移动学习的硬件设备已经足够满足成人学习者跨时空的学习。而一个强劲有力的活动规则、贴近实际的认知模型和清晰明确的活动分工却是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基础,也是活动取得成效的关键。

移动学习活动过程设计:移动学习活动中最关键的是活动过程的设计,而学习活动的过程就是师生交互的过程。由于学习活动中的学习主体是社会在职人员,因而教学设计者在设计活动过程时应充分结合学习者具体需要和实际情况设计教学情境和教学内容;在教学任务的设计中既要确保每个学习者都能参与进来,也要确保任务有一定的挑战性,从而激发学习者的求知欲。教学方法的设计也不应是一成不变的,而应根据学习者的学习方式变化而有所改变,形成动态的符合学生需要的教学方式。

移动学习活动评价设计:学习评价可反映学习者学习目标完成情况和学习状况,并使整个设计过程得到不断的修改和完善。移动学习活动的评价维度、评价方式、评价指标等方面应体现多元化,既要有小组自评、小组互评,也要有教师评价;既要有对作品完成情况的总结性评价,也要有学习活动过程的形成性评价;既要有小组内部协作情况的评价,也要有小组交流讨论情况的评价,多种评价方式结合起来更能全面的有效的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

【参考文献】

[1]方海光,刘敏,安素芳.移动学习的系统装备环境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1,21(2):22—27.

[2]邹颖佳,赖泽源.基于终身教育理念的成人教育模式转型[J].继续教育研究,2015(11):28—30.

[3]胡海明,何超.活动理论框架下的社会操作系统设计[J].现代远距离教育,2008(5):31—34.

[4]孟琦,丁琳琪.成人学习支持系统的比较与构建[J].现代远距离教育,2008(2):78—81.

[5]程志,龚朝花.活动理论观照下的微型移动学习活动的设计[J].中国电化教育,2011(4):21—26.

猜你喜欢
移动学习
基于云计算的大学生移动学习模型构建
高职院校普及移动学习的策略研究
试析融合移动学习下的大学英语教学新模式
大学生移动学习模式分析
基于智能手机的高职学生移动学习需求分析研究
基于SOA的在线学习资源集成模式的研究
智能手机APP支持下的大学英语听力教学
智能手机在大学生移动学习中的应用研究
基于云计算的移动学习平台的设计
基于移动学习的自动问答系统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