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风貌引导下的山地绿化模式研究

2018-11-06 10:46罗倩
安徽农学通报 2018年15期

罗倩

摘 要:新一轮大规模的国土绿化工作伊始,荒山绿化项目成为了林业及园林专业新的工作重点。该文从国家政策与全域旅游需求出发,分析了自然风貌引导下的山地绿化模式的研究背景,在此基础上介绍了以自然风貌为导向的山地绿化模式,最后就造林模式进行了探讨,以期为自然风貌引导下的山地绿化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自然风貌;绿化模式;荒山绿化

中图分类号 S7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8)15-0121-03

1 引言

1.1 国家政策引导 党的十九大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12次会议,在研究森林生态安全工作时提出“突出抓好四个着力,保障国家生态安全”,明确未来林业工作的4个着力点建设方向。对作为生态林业发展首个着力点——“大规模推进国土绿化”的重视,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随着全域旅游的继续火爆,如何更好更快更集约的进行大面积绿化覆盖乃至景观风貌营造,不仅是城市绿化美化的问题,更是关系着城市生态安全保障,居民生态福祉供给、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宗旨。

1.2 全域旅游需求 大美新疆,整个新疆地区已经迈入了全域旅游的发展阶段,阿勒泰作为北疆明珠,必然担负起全域旅游先行者的职责。而阿勒泰市作为阿勒泰地区千里旅游画廊的重要一环,区域旅游的集散中心。“景城合一”目标的提出,以旅游景区作为阿勒泰城市建设的目标,同时对于城市周边荒山绿化提出了更高要求。现有苗圃式、机械化、均一化的山地造林方式已无法满足城市对于山地景观美的需求,必然进行提升改造。

2 以自然风貌为导向的山地绿化模式

2.1 渐进式绿化模式的提出 阿勒泰地处北疆边陲,自然山水条件优越,自古就有“金山银水”之称。阿勒泰市地处阿勒泰地区中部,阿尔泰山南麓,低山丘陵地貌特征典型,克兰河穿城而过,山水条件绝佳。由山顶俯瞰,城市犹如生长于山谷之中,植物风貌也呈现向自然过渡的感觉。为塑造“山水相依,与自然融合”的山地绿化景观,采用渐进式(渐次变化)绿化模式(见图1),形成由城市绿地向风景林地、生态林地及原生山地过渡的绿地空间,不同类型的绿地与其所处山地特征相结合,选取相适应的林种类型,适地适树,既能形成山地自然独特的植物景观风貌,同时又能保证植物后续稳定的生长。这种模式分类细致,成景自然,成本节约。既满足荒山绿化的需求,降低后期维护成本;同时还能满足未来城市游憩功能,让城市和自然的界面过渡的更和谐,结合的更紧密,城市犹如在自然的包围之中。

2.2 展现自然特征的植物景观营造 通过对阿勒泰市自然山水特征进行梳理,作为3类绿地植物风貌定性的依据。结合现场踏查及GIS分析,确定了项目区15种立地类型,明确沟谷及阴面缓坡处区域,由于存在季节性径流,土层厚,肥力高,结合水利设施设置,易形成较为丰富植被层次,可作为风景林培育的重点区域;阳面及陡坡处,岩石裸露条件较差,则以生态林营建为主。同时在风景林地的范围内考虑其与城市用地、交通、旅游等功能的衔接,明确出城市绿地的范围。其中城市绿地占5.96%,风景林地占36.71%,生态林地占57.33%,3类绿地呈现出向周边自然逐步融合的空间形态(见图2)。

2.3 绿化模式的植物景观特征 以展现山水不同的自然特征为目标,打造不同层次的绿地景观、达到“统一中求变化,变化中求和谐”的山地植物景观风貌。首先,山地绿化景观要统一绿色基调。在营建环绕城市的森林环中,相互銜接的绿色片区内,风景林地的营建必须考虑林相结构的统一性,基调树种的连续性,植物色彩的的相似性,种植形式的一致性。在树种比例、树种类型、规格及物色调进行控制。其次,在树种选择,植物配置及种植密度要以体现各自片区的自然特征,凸显山地景观特点。要适地适树,便于后期养护管理。最后,生态林地、风景林地及城市绿地,依据其不同的规模,功能,景观层次,采用不同的绿化模式,在树种选择及规格,植物配置、种植密度及空间形态进行细致分类设计,营造城市向自然演变的过程。

3 造林模式研究

3.1 风景林地 风景林地采用自然式种植模式,不成行列式,以反映自然群落之美。根据不同的立地条件,以孤植树、树丛、树林的形式栽植,没有统一的株距或行距。

3.1.1 山顶造林模式(见图3群落模式示意) (1)采用自然式种植模式,以灌木为主,在山顶立地条件较好的地块可加大灌丛种植的数量和密度,立地条件差的地块,可留作空地(自然恢复或人工播种,形成草原)或散点状的栽种少量抗性强的灌木。(2)种植密林时,株距根据不同树种成年后的冠幅大小确定株距,允许轻微重叠。为保证初期的效果,若株距过大,则调整初值株距为株距的1/2,后期株移除。注意,该处的株距为水平距离;种植疏林时,株距视具体情况而定。

3.1.2 阳坡造林模式(见图4群落模式示意) (1)群落以乔灌为主,灌木数量大于乔木。一般情况下,立地条件从山脚到山顶,由好变差,随之,所有乔木和灌木的数量和种类下降。阳坡的植物密度要远小于阴坡。(2)种植密林时,株距根据不同树种成年后的冠幅大小确定株距,允许轻微重叠。为保证初期的效果,若株距过大,则调整初值株距为株距的1/2,后期株移除,该处的株距为水平距离;种植疏林时,株距视具体情况而定。

3.1.3 阴坡造林模式(见图5群落模式示意) (1)群落以乔木为主,灌木为辅,形成密林。一般情况下,立地条件从山脚到山顶,由好变差,随之,所有种类的乔木和灌木的数量和种类下降。(2)种植密林时,株距根据不同树种成年后的冠幅大小确定株距,允许轻微重叠。为保证初期的效果,若株距过大,则调整初值株距为株距的1/2,后期株移除,该处的株距为水平距离;种植疏林时,株距视具体情况而定。

3.1.4 谷地造林模式(见图6群落模式示意) (1)群落以乔木为主,灌木为辅,形成密林。(2)种植密林时,株距根据不同树种成年后的冠幅大小确定株距,允许轻微重叠。为保证初期的效果,若株距过大,则调整初值株距为株距的1/2,后期株移除,该处的株距为水平距离;种植疏林时,株距视具体情况而定。

3.2 生态林地 生态林采用行列式的种植模式,基本保证每3排更换一次树种(见图7群落模式示意)。(1)株行距:3m×4m。根据不同树种成年后的冠幅大小确定株行距,允许轻微重叠。为保证初期的效果,若株行距过大,则株间加种灌木,或调整初值株距为成型株距的1/2,后期隔株移除。注意,该处的株行距为水平距离。(2)山顶:在立地条件较好的地块,每隔3~5行,栽种1种其他乔、灌木,以丰富植物种类。阳坡+阴坡:其他乔木替换时要注意根据阴坡、阳坡来确定具体树种。谷地:栽植的株行距可以适当缩小。

4 小结

以恢复地域自然风貌特征为导向,进行(造林规划)植物景观营建,是作为林业生态、园林规划、旅游规划、地理信息及水利工程多学科、综合性规划的有益尝试。

针对不同的绿地功能,进行细致科学的用地划分,明确城市绿地、风景林地及生态林地的具体范围、用地规模、造林方式、植物配置等内容,避免一刀切的绿化模式。倡导以“自然为本”的设计理念,减少人工干预,营建与山体地形地貌相吻合的近自然森林景观,有其典型性、独特性及示范性。

依据不同的立地条件,选取不同的树种,控制植物的规格及种植密度,以达到自然成景的效果。这种方式不仅在前期减少项目投资,在后期也减少运营管理成本,更利于植物群落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吴淑影.萧县石质山地绿化现状及发展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7(17):168-170.

[2]马宝川.山地城镇绿化模式的研究[J].农民致富之友,2017(02):110.

[3]高明书,向长.宜昌地区的边坡及山地绿化美化树种探讨[J].绿色科技,2015(12):112-113,115.

[4]王雅志,李俐,徐瑞峰,等.山地绿化苗木选择技术[J].吉林林业科技,2014,43(01):55-56.

(责编:张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