脸皮真的那么重要吗?
——“IT生存法则” 之人脸识别技术应用

2018-11-07 02:47高洪福
网络安全和信息化 2018年8期
关键词:身份证人脸人脸识别

高洪福,清华大学研究生,具有二十多年甲、乙方企业信息建设、管理与服务跨界实践,擅长IT治理、服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等,其倡导的金阳光ICT服务、嵌入式服务模式、主动式服务产品、基于客户感知的服务理念使之成为影响国内IT服务实践发展进程的重要推手。

个人邮件:gaohfd@126.com

“老董,你看现在这手机人脸识别了,支付人脸识别了,看来技术已经成熟了,你尽快琢磨下怎么用到咱们的业务上,再不跟上就落伍了!”

主管领导饭局中不经意的一句话,却让某保险集团数据中心董主任心里泛起了涟漪:看来,领导又要搞事情了,可得尽快补一补人脸识别方面的知识了。

……

其实,不只是手机登录、刷脸支付,人脸识别做为一个重要的生物识别技术分支,可以应用的领域是多方面的:

一是用于身份鉴别方面。即确认“你是不是你”的应用,如个人终端的登录(注 :手机、Pad、电脑等)、考勤机、门禁、旅店住宿的身份证比对、公共场所(机场、车站、景点)的身份证比对、涉密单位进出登记的身份证比对等,其原理是事先采集比对人的身份证或面部其本信息,存入基准数据库,待需要时,把现场采集的面部特征与基准数据库比对,如果符合关键要素则通过。此类应用因场景相对固定(注:用户配合、采集条件比较理想),技术最为成熟,识别率在可接受范围内,故应用最为广泛。

二是用于城市安全方面。即辨别“你是谁,有没有危险”的应用,如安全防范、罪犯监控、罪犯抓捕等方面。在危险事件发生前与发生中,当公共场合的监控摄像头出现可疑的人员时,通过预设的人脸采集与分析比对模块,可以迅速定位疑犯,以便及时布控警力,进行追踪、抓捕。在危险事件发生后,也可以通过调取现场的监控录像,通过对现场每个人员的比对、排查,找到案件线索,提高破案效率。此类应用因要对移动中的人脸进行采集,由于可能存在遮挡情况,既要解决识别出人而不是物的问题,又要识别出谁是疑犯的问题,所以技术要求高、识别率相对较低,仍需不断提高实用性。

三是用于情绪分析方面。即分析“你处于什么状态”的应用,这类应用需要与生理学、心理学、医学等其他学科结合,如做为中医门诊的辅助(注:解决“望”的问题)、做为心理辅导的辅助工具(注:关注求助人员的情绪变化)、做为课堂教学效果的评估(注:根据学生的表情判断理解程度)、群体事件的预测(注:通过监控分析群体人员的表情,及时发现冲突苗头)、员工关怀(注:通过门禁提取分析当天上门员工的状态,及时疏导)、家庭安全(注:通过门禁分析陌生人的表情,及时预警不轨企图)等等。目前,这类技术处于探索期,只要技术成熟,将迎来爆发期。

当然,鉴于目前的人脸识别技术都是基于传统的比对技术,自然存在一些局限性,主要是下述几个方面:

一是识别准确率仍未达100%。光照、外型、装饰、姿态等,对机器识别人脸都有影响。例如光线太暗或太亮、剃了或蓄了胡子、换了发型、戴或不戴眼镜、化没化妆、表情多变等都有可能引起比对失败。也就是说,被识别人如果在上述方面发生变化,系统可能就会识别失败。

二是识别的速度问题。如果用在实时场合,基准数据库的规模又比较大,那么就可能因遍历数据库比对耗时较长而达不到实时的要求。比如,在一些公共场合,需要尽快让人群通过时,通常就会临时恢复人工查验的方式,以提高速度,就是不得已而为之的应急措施。

三是隐私的安全保护问题。这涉及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会不会泄露个人的隐私,在不知情或未征得同意的情况下,把个人的面部特征泄露给第三方,给个人带来困扰;另一方面是会不会被人利用,通过模仿从而骗过各类身份识别系统,进而盗取个人财务,甚至威胁人身安全。

正因为还存在这些局限性,所以在安全性要求较高的应用中,通常都会把人脸、指纹、虹膜等生物识别技术进行组合,再辅以传统的密码、验证码、令牌、Ukey等技术手段,以满足业务需要。

可以预见,由于人脸识别的采集便利性(注:非强制、非接触、隐蔽性强、可并发等特性),随着技术的持续迭代升级,其应用前景会越来越广泛。

——IT语录:刷脸时代,“脸皮”真的挺重要!

“爸爸,我们学校旁边开了个无人便利店,刷脸就可进出,全程购物无店员,可方便了!”

呦,说“曹 操”,“曹操”到,正想感受下人脸识别技术的适用性呢,周末去瞅瞅,说不定会有新的启发呢!

董主任暗忖到。

下期预告:“互联网+”不等于“+互联网”

猜你喜欢
身份证人脸人脸识别
都有身份证
人脸识别 等
有特点的人脸
一起学画人脸
揭开人脸识别的神秘面纱
辣椒也有身份证
人脸识别技术的基本原理与应用
三国漫——人脸解锁
趣说古人的“身份证”
人脸识别在高校安全防范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