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对传统报纸新闻写作的思考

2018-11-07 03:27卢晓东
新闻世界 2018年11期
关键词:新闻写作新媒体

卢晓东

【摘 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网络、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日益活跃。新媒体时代,信息表达和传递便捷快速,对传统报纸媒体的新闻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能够快速把重要信息呈现出来,还要结合受众需求,写出具有吸引力、影响力的新闻报道,这同时也体现了新闻写作方式的重要性。本文以消息写作为例,分析了新媒体环境下消息写作的特点和要求。

【关键词】新媒体;传统报纸;新闻写作

新媒体时代,以网络、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对传统媒体形成了巨大的冲击。新媒体为受众提供了发布信息的平台,在这一平台上人人都是传播者,可以发布新闻、评论新闻。而传统媒体报纸由于受到排版、印刷等流程的限制,在新闻信息的及时性与互动性上不再具有优势,在应对一些突发事件时显得较为滞后,面临着发行量下滑、广告收入锐减的困境。

因此,传统报业在新媒体时代要想获得生存发展的空间,就要在新闻写作过程中注重提升信息获取的及时性、阅读的趣味性、内容的深度性,以最大程度地契合读者的阅读需求。具体来看,这就要求我们在新闻写作中,在标题的口语化制作、导语的精要化制作以及内容的深度化解释等多方面加强应用与探索,以重建纸媒优势。

一、标题制作口语化

海量繁杂的信息,使人们对信息的选择更具有自主权和倾向性,阅读也从以往被动单一的接收转变为积极主动的选取。这其中,标题作为一篇新闻报道的“眼睛”,对于吸引受众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我们却发现新闻标题制作出现了一种“标题党化”的趋势。不仅一些新媒体推送的“必点”“必看”“不转不是中国人”等烂了大街,更有一些报道为了赚取点击量和达到“吸睛”效果,往往会使用“真相竟然是”“惊人大发现”“99%人不知道”等字眼。如2017年7月28日,滁州市本地报纸的一则《闹市区占道贩鸡,鸡粪臭味难闻》的新闻报道了城市街头摊贩占道贩卖家禽的信息,然而这一信息在新媒体推送时,其标题被制作为《滁城闹市区竟有“鸡当道”!没人管得了吗?》,这样的新闻标题固然“吸睛”,却让人不得不怀疑其低俗化的价值导向。

在笔者看来,不管是新媒体还是传统报纸,一个好的新闻标题有三个原则是不变的:首先,要真实,要能够表达出文章的核心信息,而不是靠故意制造惊悚、重大的效果来吸引读者。如2017年8月31日,扬子晚报《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江苏13个设区市都可以实现了》,9月10日《手机尾号77777如何卖出20多万元?揭秘“靓号江湖”》,这样的标题简明扼要地陈述新闻事实,可以让读者一下就掌握核心信息要素。其次,要贴近读者,在语言表达上顺应受众的需求。如2017年9月8日,扬子晚报《凤凰台、赤石矶……有些老地名消失了;乌衣巷、朱雀桥……希望这些老地名永久流传——南京老地名要申请非遗了》《一起醉驾害了一个家,妻子当场身亡,他自己昏迷了21天》,通过标题中平实的叙述让读者感受这一新闻事件带来的触动。再次,要生动,运用口语化、文学化的表述娓娓道来。如2017年9月14日,扬子晚报《旋转、跳跃,风王拐个弯跑偏啦》、2017年9月18日新安晚报《八名“科技小能手”,拿下合肥市长奖》,还有诸如《迎财神鞭炮太集中,空气“受不了”》《老滁城的环城水系,能否成为新滁州的“小秦淮”》《开学啦!大学生活费多少才够用?——快报小调查,每月2000还有人不够花》《网络安全与你息息相关——朋友圈晒全家旅游照?这不是告诉小偷家里没人吗?》等诸多新闻标题,口语化的表达,让读者也能感受到写作者的匠心独运。因此,只有从真实、贴近与生动三方入手,才能制作出让人“眼前一亮”的好标题。

二、导语写作精要化

新媒体时代,扫描式阅读和检索式阅读成为重要的阅读方式。在这一背景下,导语应该是一篇新闻报道全部内容的精要,要用简洁的文字提纲挈领,概述全文,吸引受众。因此,在写作导语时不要拖沓、减少铺陈,要快速进入主题,用最简练最明快的语言把最重要的价值要素表述出来,用简短的话语吸引读者。

例如,2016年5月,诸多媒体刊发的《工信部紧急提醒!这29个APP尽快删除》的报道,其导语为,“工业和信息化部昨日发布通告,通报在2016年一季度发现不良软件29款,有的违规收集使用用户个人信息、有的强行捆绑其它无关APP,甚至有的恶意‘吸费。工信部提醒,手机中若有这些APP,应尽快卸载、删除。”这一导语,用严密的逻辑和高效的表达,让读者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想要掌握的信息,迅速又直接。

从传播心理学的角度看,受众阅读除了获取信息层面的需求外,还有消遣和娱乐的需求。因此,在扫描式阅读和检索式阅读的时代,一篇新闻能否吸引受众,除了要突出核心信息要素外,导语写作也需设置能引起受众阅读兴趣的点。在这一方面,新闻界常用的“华尔街日报体”仍为一个不错的选择。或是以故事化的叙述,将枯燥的新闻写得生动;或是从贴近性入手,找到新闻报道与受众在时间、地点、心理上的接近点;或是通过场景化的描绘,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这些个性化的导语写作,也可激起受众的阅读兴趣,让人们在轻松的阅读状态中获得丰富的信息。

举例来看,凤凰网转载了人民日报2016年6月的一篇文章,标题为《有领导换届前有点“蔫”,怕干得太猛丢选票》,其导语为,“有个县领导过去做事风风火火,经常自我加压,高标准、严要求,最近却有点‘蔫。原来今年是换届年,他心情复杂,干多了怕出错,这个节骨眼上输不起,因此想缓缓气、歇歇脚。”又如,2017年9月12日,扬子晚报《律师在诉状中骂法官,被罚款5万元》一文,其导语为“垃圾法官、垃圾法院,法官一年判了三百多个冤假错案,你人品真垃圾……这是南京市民封先生在一起名誉侵权案件的上诉状中所使用的激烈言辞。而封先生还有一个与众不同的身份——律师,他也因此付出代价,被法院罚款5万元。”

这两则导语,或是运用对比,或是设置矛盾,从而讓表述有了不一样的力量、不一样的吸引力。综合来看,新媒体时代下,报纸新闻的导语,我们可以尝试更为多样、更加个性化的写作方式,以此来吸引读者的关注。

三、内容写作深度化

在信息呈现井喷式增长的新媒体时代,传统报纸是否会被取代?在笔者看来,并不会。从传统媒体到新媒体,这其中有渠道和平台的变化,但获得新知、产生共鸣,这是人类需求中最核心且不变的东西。

现阶段,少了渠道与平台的优势,传统媒体日益被“唱衰”。但同样,没有内容支撑、一篇以扩大反常性和煽动情绪性作为手段的新闻报道,或许可以提升媒体的短期影响力,却会削弱媒体的公信力。人们需要的,是真实的信息、理性的思考。

一直以来,南方周末以社会问题深度报道见长,21世纪经济报道以财经新闻深度报道见长,如今,这些坚持以深度报道作为主打产品的媒体并没有在新媒体的冲击下显示出明显的疲态,且在读者中口碑不减。同样,以“专注时政与思想的互联网平台”为口号的澎湃新闻,在新媒体的助力下发展得风生水起,但其在深度新闻、调查性新闻报道上力度并未减弱。

因此,不论对于新媒体或是传统媒体来说,内容永远是根本,是决定一个媒体生存与发展的关键。当读者发现新媒体中传播的虚假新闻越来越多,噱头越来越多,情绪化的东西越来越多以后,如何更有效地获取真实信息,人们也会有自己的思考与判断,而这也正是传统媒体的优势所在。

具体来看,报纸可以组建自己的深度报道团队,推出自己的深度报道栏目,通过提前策划,推出一些包括政策解读、新闻故事、权威发布、深度调查以及新闻评论等形式的报道,让读者对新闻事件“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以2018年7月席卷全国的问题疫苗事件为例,在各网站、自媒体、公众号等广泛传播涉事问题疫苗流入省份的汹涌舆论之后,人们深刻意识到这是事关群众生命健康的焦点问题。问题疫苗的流向、后续处理措施、问题疫苗产生原因的反思、相关企业和部门的问责与监督……对于传统媒体来说,这一系列的关注点,都可以通过深度采访与调查,通过与政府部门的密切联系,积极跟进事态进展,做出权威解释与发布,满足广大群众的信息需求。

再比如,针对重要的时政新闻,如每年的全国“两会”和地方“两会”,历年来都是社会和媒体关注的焦点,也是新聞人的“主战场”。面对这一新闻热点,传统媒体在“规定动作”的基础上,可以推出自己的“自选动作”栏目,加快速度,第一时间报道会议方方面面信息;强化深度,推出系列权威解释性报道;拓宽广度,全面延伸、链接各类新闻信息;增强温度,采写贴近市民生活、反映民生需求的热点、焦点,发挥传统报纸的优势,烹制出一道全面、立体、多样,更具时效性、贴近性与生动性的新闻“大餐”。

(作者单位:滁州日报社)

责编:周蕾

猜你喜欢
新闻写作新媒体
论梁衡新闻写作的致胜“三招”
新闻写作的叙事视角探讨
新闻专业实际应用课程《新闻写作学》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探索
简析新闻采访写作能力的培养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全媒体时代地市党报媒体融合的四个着力点
新招数化解新难题:新媒体环境下防止报道差错路径探析
新闻写作对古典文学的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