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评刘天经撰黔灵山长联

2018-11-07 11:39李连昌
贵州文史丛刊 2018年3期
关键词:掌故长联灵山

李连昌

一、刘天经先生简介

刘天经于清光绪元年(1875)生,遵义人,字纬生,晚年自号“一园老叟”,清末岁贡生。工书法,四体皆精,尤长真篆,揉大小篆汉隶书法自成一体,古朴方健,尤擅书写匾额、榜书,其书刚劲挺拔,气势磅礴,纵横紧凑。中年时赴上海谋职,为商务印书馆书“商务世界第一,我书天下无双”楹联,路人交口称绝。商务印书馆经理王云五亲自接待,将其所书《陋室铭》影印出版,未予聘职,只获银圆百元回家。从此后身居独院,自号一园老叟,以鬻字为生,恃才自傲,孤身终老。权贵请其书写匾额、楹联,经常以汉字独特结构暗中嘲讽,如为遵义一酱园出身的师长家题匾为“出将之门”,寓将为酱,便是一例。刘天经于民国三十七年(1948)病逝,时年七十三岁。

刘天经的书法,师从遵义“八大书家”之首王藻章(字石珊,遵义人,同治十二年(1873)癸酉秋举人,官刑部,续任广东候补道,书法师从莫友芝)。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刘天经的书艺名重一时,登门请书匾和求字者络绎不绝,过去在遵义的一些风景名胜地及商家店铺,刘天经留下的墨迹随处可见,因世事变迁,今也难觅。但因其性格孤高,恃才自负,以己书睥睨天下,侧目世俗,故在遵义城中,乡人或远而鄙之谤之,或近而敬之赞之,大抵毁誉参半。

刘天经居住的小巷,原是老城南门边的僻径,名朝天街,他取刘禹锡《陋室铭》意,将朝天街改名为“仙龙巷”,并榜书于街头的灰墙上。他把自己的小院子取名“一园”即唯一之意,院门悬自书“书天草堂”匾,两侧题联为:“一支笔纵横宇宙;八合米终老林泉。”进入小院后,大门两侧挂的对联是:“一路疏离,频问过客夸风雅;几根傲骨,惹得乡人说短长。”以“我书天下第一”自誉,以一方名士自居,处世狂傲不羁,故被众多乡人视为异类。他曾在大门口贴出上联:“纬地经天,全凭真草隶篆”,求征下联。遵义乃文化之乡不乏联才,有对他不满的文人,撰出下联相对:“生前死后,难免寡独鳏孤。”所对下联虽刻薄,确符合他的生平,此事搞得刘十分难堪,引为笑闻流传至今。

刘天经晚年困顿潦倒,卖了朝天街的小院“一园”,在轿子街(今遵义老城大十字西侧)街面租了一间房子,仍以鬻字为生。他七十岁以后,知大限将至,便在东郊(今遵义内环路中段东侧)购地建冢,并自撰墓志刻于墓碑后,他去世后入葬于此。1952年因在此地建遵义百货公司仓库,刘天经无子嗣,其墓地被平毁,今已了无遗痕。

刘天经满腹经纶,学问渊博,尤以书法、对联擅长,一生留下的轶闻趣事甚多。其书法作品今民间和遵义市博物馆均有藏,出版的作品有《陋室铭》字帖和集子《成都竹枝词》。他的著名长联有:黔灵山联、 赠蒋丕绪之祖母百岁寿联、六十甲子自撰寿联等,皆因功力深厚、文采飞扬而流传于世,尤其是黔灵山长联,被贵州文化界一些人津津乐道。我认真读了刘天经这副对联,浅有认知,简评于下。

二、简评刘天经的黔灵山长联

刘天经撰的黔灵山长联,在多种书刊上有载,仅有些细微的差别,经核正后引录于下:

夜郎非自大,筑国久可称雄;文学创舍人,尔雅是训诂鼻祖;赋才素称盛览,咨访相如;经术聿肇尹珍,师承许慎。谪来新建长庚,愈开风化;继起柴翁弭叟,共仰名儒。周渔璜巡阅江左,黎纯斋持节海东;屈指数英雄豪杰,截止古越今。噫!定兴伯、果勇侯、状元赵夏、科甲仕宦、更无论矣,洵非地属边荒,徒说蛮苗仡僚。

黔山着神灵,禅林首开名胜;佛法传西域,白马号僧寺权舆;沙门辟于汉明,几回遗使;信教莫若梁武,三度舍身。话到东坡贾岛,雅好浮图;溯至康乐元公,结为莲社。刘舍人僧舍雕文,王右丞摩诘为字。论身证香火因缘,说生前后世。吁!洞中天、壶里月、囊内乾坤,怪诞神仙,姑妄存焉,应识行修净土,忘却富贵荣华。

这副对联上下联各120字,合计240字,称为长联名副其实。从形式上看符合对联规则,只是关于该联的联尾字韵上会产生歧义,需要加以说明。对联上联是仄声收尾,下联就应平声收尾,否则就违背了联律,俗称对不起。这副对联的下联是“华”字,属平声结尾,那么上联最末一个字应为仄声结尾,而该联用的是个“僚”字,僚字按当时通用的《平水韵》,属于下平声“二萧”里的字,这样就出现了上下联都是平声结尾,可能有人就会认为这副对联不合联律。

其实上联联尾的“僚”字是个多音字,《辞海》里的读音有两种,其中的解释是,当“僚”字读作“老”字音时,为“魏晋以来对分布于今川、陕、黔、滇、桂、湘、粤等省(区)部分少数民族的泛称,唐以后又有“葛僚”或“仡僚”之称”。1刘先生这副联中,下联结尾的僚字,是与“蛮苗仡僚”合用的复合名词,明显是对贵州少数民族的表述,就应读作今仡佬族里的“佬”字音,故他的上联结尾的“僚”字,并未犯对联所禁忌的低级错误。

对黔灵山对联的选材,可以选风景、历史、佛教文化、人文景观等诸多方面进行创作,但刘先生不落俗套,把黔灵山作为贵州文化的象征,站在全省的高度,用贵州历史上的汉文化人物、事迹和历史掌故作上联,用黔灵山的佛教文化、佛教的传入和中国佛教文化名人的事迹和掌故作下联,他是文化型学人,以文化对文化而不犯“合掌”联病,而且站得很高,选材全面,立意高远,思虑精密,取舍得当,在立意选材方面已高人一筹,故非学者型联家所不能为,仅凭这点也不愧为黔中联界大才。

该联在内容方面,上下联遣词造句十分老到,可谓精雕细琢,用语精当,气势恢弘。不仅词藻华丽,文采飞扬,撷句炼字,及长短句之间的组合搭配和谋篇布局等诸方面,都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故字里行间其腹中经纶和笔底功力交织辉映,宛如瀚海文涛,此起彼伏,耐人寻味。而且从中可以看到,刘天经极为熟悉贵州地方文化和历史掌故,对儒学和佛学也颇有研究,其中的经典、人物和故事,撰联时可信手拈来,运用得娴熟自然,毫无生搬硬套和矫揉造作的痕迹。

在对仗方面,此联上联写贵州的汉学名人及文化成就,下聯写中国的佛教文化及修行的境界,上下联在行文方面各循其道,循序渐进,抑扬顿挫,内容上彼此独立,互不干扰。上下联虽自成体系,但两联相对应的字、词、句、人物、典故互相照应,相对称的音韵互换,要求也比较严格、准确(对联在音韵方面较格律诗词宽松),使上下联之间不仅形式一致,内容方面又能互相呼应,最终合二为一汇成整体。

综合以上对这副长联的简单评述,可以认为此联是刘先生平生的得意之作,为晚清贵州文苑的佳构,故被黔中各地历代人士赞赏有加,得以流传下来。

三、对刘天经黔灵山长联的思考

刘天经为一代才人,一生撰佳联、妙联无数,笔者曾反复学习、研究过他的这副长联,经过认真思考,总觉得有点疑虑可以探讨。这副长联,上联写的贵州汉文化名人和成就,赞颂了贵州文化的光辉灿烂;下联从黔灵山的禅林引申出佛教的传入,以及中国历史上的名人对佛教文化修行及所引发的故事,从而进入了人生境界的升华。把这两方面对应写成对联,好像选材角度、立意都没有瑕庛,但我对该联总有一个解不开的结。

我认为,刘先生这副对联,上联涉及的是贵州名儒和汉文化,涉及的地方人物有从汉代至清代的尹珍、舍人、盛览、周渔璜、郑子尹、莫友芝、黎庶昌、何腾蛟、杨芳、赵以炯、夏同龢等,典故有尹珍师从许慎,盛览学赋于司马相如,李白流放夜郎;下联从贵州著名丛林黔灵山入手,引申中国文化名人苏东坡、贾岛、王维、刘勰等,相关的佛教典故有梁武帝和白马寺的掌故,两方面选材对应很好。下联上部分用佛教传入对应贵州西汉时的文化影响没有问题,结尾用贵州灿烂的文化对应佛教文化的境界也很得体,唯独中间部分用贵州文化名人成就和掌故,去对应全国佛教文化名人及掌故,从对联角度讲没有什么不妥,但采用那些远离贵州的佛教文化,是否不太切题?如果用贵州佛教文化中的人物和掌故,去对应贵州汉文化中的人物和掌故,这样就会使这副对联上下联都植根于贵州,颂扬的都是贵州文化,就更具有针对性和地域性,从儒释两个方面,全面凸显出贵州特有的人文风采,岂不更加完美?基于此,我才鼓足勇气写了这篇文章,并仿刘先生的黔灵山长联,用紧贴贵州佛教文化的手法,妄撰下联以续貂:

弥陀说悠迢,盛唐始传黔壤,法界宗临济,弘福谓魁首丛林;赤松师从白云,廿年剃度;修行犹似嵩岳,三载显身。佛偕语嵩丈雪,精绘伽蓝;溯至慧览破山,起于燕赵。钱中丞祝发雕文,陈都察杜门施教。探源论古刹高僧,觅乌江两岸。吁,释中人,钵内事,雾里莲花,虚渺梵烟,姑妄言之,如悟尘嚣俗世,觉还灿烂光明。

(责任编辑:厐思纯)

猜你喜欢
掌故长联灵山
灵山胜景
山川锦绣,赞以长联
书法作品
文坛三掌故
叫响灵山湾
灵山道中即景(外四首)
东莞长联
“掌故”原本是古代官职
作品望江楼长联、桃花源长联、甲秀楼长联
“掌故”的掌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