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经历的皖南小三线的接收、利用和改造

2018-11-07 11:33黄岳忠徐京杨蓓
党史纵览 2018年10期
关键词:民品军品皖南

黄岳忠 徐京 杨蓓

我是1987年7月份接手上海皖南小三线交接工作的,当时任省经委副主任兼军工局局长。上海的皖南小三线调整时省里成立了调整接收领导小组,龙念同志任组长,他任副省长后,就把这个组长之职交给我了。我接手的时候,皖南小三线整体交接工作已基本告一段落,主要任务是搞改造利用。

了解三线的调整工作,首先要了解三线建设的时代背景。20世纪60年代,毛主席提出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战略方针,要准备打仗,而且毛主席说仗打起来不要指望着问中央要武器,全民皆兵。国家在津浦线以西建设了大三线,各省特别是东部地区的省市建设了小三线。上海是大城市,它就把后方基地建设选择在安徽,人称皖南小三线,一共建了81个单位,在皖南地区有80个,还有一个建在浙江临安县。皖西大别山区建的小三线没有上海的规模大,有19个厂,加上2个医院、计量所、干校、轉运站等20多个单位,共计2万多职工。上海皖南小三线除了制造常规兵器外,还包括冶金、化工、轻工、电子、机电等行业,实际上是上海的后方基地,分布在我省的池州、宣城和当时的徽州3个地区。它的总部是在屯溪,下面的公司分别在县。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工作重点转移,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国防工业贯彻“军民结合、平战结合、以军为主、以民养军”16字方针。20世纪80年代初,国家对小三线建设的投入基本告一段落,而且当时出现一个大的背景是军品任务锐减,许多厂一下子没有军品订货,转民品生产又不是简单的事情,每个厂职工、家属都有几千人,找饭吃很难,面临生存危机。

当时,三线建设的“山散洞”环境对民品生产的制约作用更加凸显出来。以前搞军品生产,“山散洞”的影响还不十分突出,还能生存下去。原因是什么呢?一是军品是整体规划配套生产,产业链是完整的,分散就分散,影响不是很大。二是军品定价机制是成本加百分之五。运输线长也好,短也好,价格不受这方面的限制,所以大家也能过得去。但是,搞民品生产,“山散洞”的问题就凸显了。一是没有产业链,二是运输战线长,三是地理位置很分散,厂房小展不开。特别是有些要批量生产的民品,像过去在大别山生产的兰花牌自行车,在大河沿皖东厂要达到年产10万辆就很难。随着批量增长,运输战线长这些矛盾就凸显出来。三是军工企业职工的生活困难问题更加凸显。没有任务,入不敷出,欠费停电的事经常发生,电一停,水就停,生活就受到影响。小三线是小而全,除了火葬场外,企业什么都要办。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孩子的教育问题也进一步突出出来。四是改革开放以后,城市和沿海地区对技术工人的需求日益突出,对职工的吸引力增强。

这4个因素使小三线的问题成为影响稳定的一个重要方面。小三线尽管是国家战略的一个组成部分,但是从体制上来说是省里负责的。上海小三线的调整改造,在全国小三线搞得最早。为什么呢?主要源自大城市的吸引力和经济实力。改革开放以后,上海发展的速度很快,它需要人才,它有实力,只需中央点个头,它就能把这5万多人安置回去。所以上海从80年代初,从没有军品任务后,就开始酝酿调整搬迁了。开始是在内部,然后因为涉及安徽,这不是一家能做主的,需要两省市协商。所以在1984年,先是汪道涵同志在个别会上交换意见,后来上海的党政代表团到安徽调研皖南小三线,提出搬迁回上海,以后经过协商,形成了1985年的《上海市人民政府与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上海在皖南小三线调整和交接的商定协议》。我当时还在国防工办任副主任,总工程师陈兰志参加了这项工作,牵头负责是当时的经委副主任陆庭植。当年4月份,国务院办公厅批准同意了这个协议。总的原则是:上海的职工回去,设备厂房、流动资金都留给安徽。后来在执行过程中,又加上一条,有一部分职工和安徽当地人结婚成家了,不愿意回去的就留下来。但要给接收的企业2000多块钱用于安置,算在流动资金里一起结。

其实有一些关键设备,在没有签协议之前,上海就调整走了,留下来的就是一些通用的和一般的设备,但就是这样,也是一件不简单的事情。上海人开玩笑说,我们是穿裤头、汗衫回上海的。

省、市两级都有领导小组和办公室,但接收调整改造是以县为主的体制,属地接收。我们省里主要是给政策,协调省市之间的关系。后来地区、县同上海有关方面都比较熟悉了,不需要绕道合肥,而是直接与上海联系了。总的来说,这样一个大的调整布局实施是比较顺利的,效果也是好的,影响也是大的。

第一,通过皖南小三线的接收、利用、改造,充分调动了当地发展经济的积极性。一批热心改造利用小三线的人物应运而生。像当时的宁国县县长胡紫来、副县长胡晓华,贵池县副县长钱世途、钱让友等。我印象很深的是,宁国县争着三线厂的接收改造。有个叫谢长伟的宁国县原财政局长,为调整改造利用做了大量的工作。一个叫王春榴的供销社副主任,是个女同志,为了改造利用小三线,跑上跑下积极争取。宁国县陈忠明、潘水江通过改造利用小三线做大了企业,被老百姓戏称为宁国县的“几大名旦”。还有夏鼎湖,搞密封件的,后来创立中鼎集团,现在市值100多个亿,雄踞国内同行业首位。所以说三线厂的改造利用助推了乡镇企业比较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涌现出一批民营企业家。

那些交通比较方便的、县城附近的一些厂房和设备,很快得到了利用,为当地特色产业发展提供了基础条件,变财产为财富。像绩溪的丝绸厂、木材加工厂,还有旌德县城边的麻纺厂,都很快通过改造利用皖南小三线迅速得到了发展。还有一些民品的生产厂,像祁门的朝阳电机厂,小黄山市的小家用机床厂,贵池的八五钢厂、325电厂,休宁的不锈钢厂,都是动态交接,没有停产。通过接收改造利用,调动了当地发展经济的积极性。

第二,通过小三线的调整改造,加强了安徽与上海的合作与联系。这个联系不仅仅是省级层面,各个县、各个地市通过皖南小三线的交接,结了一批对子。这对于上海、安徽之间的合作,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贵池有个题为《贵申情》的纪录片,反映了双方合作与交流促进联合的情况。同时,通过省里组织的对口支援,加强了大企业同地方的合作,比如马钢帮扶贵池八五钢厂;合钢帮扶休宁的不锈钢厂;淮化与东至的化工基地结对。这些事,现在看起来很平常,但在当时来说,事情就不那么简单了。这对于推动改革开放,对于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对于推动联合,都起到了一个很大的促进作用。

第三,对安徽本身在大别山区小三线的调整、搬迁、改造,也起了促进作用。因为同在一个省,上海的皖南小三线搬回去了,我们的怎么办?逼着我们也要想办法,进行调整搬迁。省情不同,我省不可能像上海那样财政拿钱调整搬迁,但是事情总是要做的。1986年省政府下了一个文件,免除安徽小三线厂3年的利税,鼓励三线厂自力更生,挣钱吃饭,赚钱搬家,同时调动各市积极性,下放、调整、搬迁,我们在全国也是做得比较好的,1992年基本完成调整搬迁。从历史角度来讲,我们当初建三线厂的时候,职工们都是按照“政治上可靠,业务上拔尖”的标准,点兵点将选出来的,应该也是人才难得。通过调整搬迁,也发挥了他们的作用,同时稳定了山区。三线建设本身对山区的交通、水电等基础设施建设也起了促进的作用。

第四,对当地农村居民生活条件的改善也提供了机会。尽管三线建设给当地群众的交通带来了方便,但毕竟城乡、工厂是隔断的,皖南小三线调整给安徽以后,大量的闲空职工住房和工廠供电供水基础设施经利用改造后,改善了附近农民的居住生活条件,也有利于当地乡镇的统一规划和发展。皖南小三线有几个工厂群,像绩溪县,有5个弹厂连在一起;在贵池县,也有四五个炮厂连在一起,这都为乡镇的基础建设带来了好的条件。

对于安徽和上海两个省市来讲,这是阶段性的一个大事,几万人的动迁调整没有发生打砸抢事件,体现了小三线调整搬迁顺应改革开放潮流、合民心,也是两省市各级领导高度重视、认真负责的结果。在国务院的领导下,双方都成立了领导小组,及时处理搬迁中遇到的一些事情,总体来说是顺利的,体现了双方老百姓的大局意识、责任意识。

皖南小三线的交接利用改造,体现了以市场为导向、发挥企业的主导作用。那么多资产,那么多厂房,全靠原来的计划经济体制是没法完成接收利用改造的。像在宁国县,有一批人争着抢着,找县政府要三线厂的厂房设备利用改造。也体现了统筹规划,分类指导。当时在接收利用改造时,有些机关就就近划分了。像宁国二轻公司的办公大楼就给县政府了;像863车队,也就近利用了。实现了分类指导,没有一刀切。在整个接收利用改造中,坚持解放思想,从实际出发。因为虽然资产是国家的,但毕竟是分给我们了,从账户上来说是多出来的一块,如果是自己投入自己搞,那就更会受到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大的方面,是坚持集中建立生产基地。有的厂房后来也化整为零,用于发展乡镇企业和个体户。龙念同志在这个方面是代表省政府具体负责的,他操了很多的心。1988年春节大年初一下大雪,他要张平和我陪他去八五钢厂看望职工,体现了省委省政府对皖南小三线的关怀。现在看来,这些对于皖南地区的发展,包括皖南旅游的发展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其道路建设、水电建设,对当地老百姓开阔眼界,都带来了好处。三线建设,我们付出了代价。三线职工当初都是国家建设的栋梁,他们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付出了青春和热血,我们应该记住他们所做的一切。

(责任编辑:胡北)

猜你喜欢
民品军品皖南
豫西集团江河公司:民品铜型材一季度收入同比增长36.99%
小议国内军品市场特点与营销策略
普京军转民战略能成功吗?
到皖南
MES信息化管理系统在军品生产中的应用
新安画派风格的发展论析
浅析国有科研企业的民品国际化营销策略
黄山石潭现唯美壮观云海
皖南山水田园诗初探
浅析军工科研单位的成本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