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大地震遗址

2018-11-07 10:13姜雄心
上海人大月刊 2018年8期
关键词:教学楼汶川遗址

姜雄心

即便是清风徐徐,即便是阳光温柔,但心情还是压抑的,步履还是沉重的。因为这里是汶川映秀镇,因为这里是地震遗址。今年是汶川特大地震十周年,六月份我因为参加在成都举行的基层人大代表培训班,有机会走进了位于汶川映秀镇的漩口中学地震遗址。

空旷、寂寥的广场台阶上,巨大的白色花岗岩时钟雕塑突兀于眼前。破碎、布满裂痕的钟面上,时间被永远地定格在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那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唐山大地震后伤亡人数最多的一次特大地震。到处都是残垣断壁——露着恐怖裂痕的宿舍楼,瞬间从五层“下降”为三层的教学楼,以及那些无序、杂乱倒塌的教室,都在无声地向人们诉说着震级里氏8级、烈度11级、地震波环绕地球6圈、波及大半个中国及亚洲多个国家和地区、造成死亡69227人受伤374643人失踪17923人的特大地震的猙狞与惨烈。

陈列于展示栏里的照片可以佐证,震前的映秀镇青山葱郁、绿水环绕、景色秀丽。可在顷刻之间,漫天尘埃、满眼废墟,满目疮痍。两者相较,简直是天堂与地狱之别。长期生于斯、长于斯的居民,就在那电光石火的瞬间,家破人亡、妻离子散,阴阳两隔。漩口中学原是一所重点中学,有学生1527名、教师133名。在惨绝人寰的大地震中,有43名学生、8名教师、2名职工和2名家属遇难。

大震中有大爱。就在学校最高的教学楼里,当地震来临之时,一位方姓老师用并不魁梧的身躯,撑起了摇摇欲坠的教室门,以自我牺牲的伟大义举换来了全班同学生还的希望,而自己却倒在本可以最先离开的门口。

大震中有真情。一位有孕在身的女教师被压在废墟中整整三天,与外界完全失去联系。远在都江堰的丈夫不顾余震的危险,不惧路途的艰辛,历经千难万险来到这里,他坚信妻子还在人世,在爱的驱使下,围着倒塌的宿舍楼,一边绕圈一边呼喊她的名字,终于得以与妻子重聚……

这样的行为,令人不由得感叹世间有大爱,人间有真情。虽然寻常之时并未能察觉,但在危难时刻却闪耀着人性的光芒,蕴含着道德的力量。耳闻之下,哪怕是七尺男儿,也已泪眼婆娑,心潮起伏,不再故作坚强了。清代的纳兰成德有首《点绛唇》:“一种峨眉,下弦不似初弦好。庾郎未老,何事伤心早?”词中感慨了岁月不居、人生苦短,极尽凄凉幽怨之情。我想,这首伤感词用在此处是再贴切不过了。

临出校门时,与站在门口的一位志愿者姑娘攀谈了几句。地震时小姑娘正在这里上课,亲历了炼狱般的苦难,班中也有同伴在大地震中遇难,为回报社会,就到这里做了志愿者以示感恩。大地震已过去了十年,她算是真正领悟了“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她既是志愿者,又是那些师生亡灵的忠实守望者。在征得她的同意后,我为她拍了一张照。原想再鼓励她几句,不料刚说到“生活的路很长,要坚强”时,已悲上心头,眼中已噙泪,声音已哽咽,竟说不下去了。相对两无言,唯有泪千行。其实,在此多说已无益,因为在这样的场景下,任何语言都是苍白无力的。

就在此时,我听到了连续不断的鞭炮声,不管是婚嫁,或者是建新房,抑或是店铺开张,都昭示着这里的人们已然掀开了生活的新篇章。十年生聚,十年重建,一座新映秀镇已拔地而起,震后映秀温情小镇的规划,也正在一步步地成为现实。

带着悲怆的心情,携着痛楚的情绪,缓缓离开了漩口中学地震遗址。返程的汽车越开越远,心有不甘地回头眺望,视线中依然能看见耸立于教学楼顶上的那面五星红旗。说也奇怪,特大地震中其他的建筑物都倒掉了,唯独校园屋顶上的这根旗杆没倒,红旗高扬。现在迎风飘扬的那面国旗,还是天安门国旗班的班长亲手挂上去的。这一抹鲜艳的红色,给了这被特大地震摧毁的空间以希望与生机!高高飘扬吧,五星红旗!

猜你喜欢
教学楼汶川遗址
大河村遗址仰韶文化房基保护加固修复
黑水城遗址出土F20:W63a文书研究
元上都遗址出土石刻的保护与研究
教学楼重建工程项目中的施工技术分析
教学楼重建工程项目中的施工技术分析
曲奏汶川情花开时代梦
寻找丝绸之路遗址
“5·12”汶川大地震10年记(上篇)
5S管理技术在教学楼中的创新及应用
高校教学楼空间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