漠北汗国回鹘兴衰综述

2018-11-07 09:18李文彬
卷宗 2018年27期
关键词:回鹘

摘 要:回鹘起源于我国商周时期的狄人,公元8世纪称霸漠北草原。一个世纪以后回鹘亡国被迫西迁,相继建立了甘州回鹘、高昌回鹘、以及葱岭西回鹘,回鹘可汗权威的不断增强,对回鹘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尤其是对回鹘文的诞生产生了重大作用。

关键词:回鹘;狄人;回鹘文

唐代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鼎盛的王朝之一,版图辽阔、人口众多。在唐王朝的周围环绕有许多少数民族政权,构成了华夷四方的格局。其中最出名的便是西南的吐蕃与漠北的回鹘。回鹘汗国兴起于公元八世纪,经历一百多年的兴盛于九世纪中期在黠戛斯人的打击之下走向灭亡。回鹘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长期与中原王朝保持良好关系的少数民族政权。

1 回鹘族源与回鹘兴衰

关于回鹘的族源,一般认为是见于我国商周时期的狄人。狄人以游牧为生,一直没有文字。活动范围在今天内蒙古的鄂尔多斯及附近地区,后来范围不断扩张,夏商时遍布陕西、山西、河北部分地区。狄人与华夏人同祖同源,“黄帝之孙曰始均,始均生北狄”。[1]由此可见狄人与华夏人当有密切联系。到公元前11世纪,狄人一支北迁到达今天贝加尔湖与叶尼塞河中间地区,史书中称之为“丁零”。西汉初年,匈奴崛起于漠北草原,“后北服浑庾、屈射、丁零、鬲昆、薪犁之国”,[2]由此可见丁零在匈奴之北,为狄人一支北迁。公元3世纪左右,丁零在中国史书中称之为“敕勒”、“高车”或“铁勒”。6世纪以后突厥兴起,在蒙古草原上建立起强大的突厥汗国,铁勒各部均受其统治。回纥原称袁纥、韦纥,唐以后开始称回纥,后改名为

回鹘。

公元744年,回纥联合唐朝灭亡了突厥汗国,并得到唐朝的册封成为漠北霸主,建立起了回纥汗国。从此以后漠北草原所有的铁勒部落均以回纥自称。从怀仁可汗骨力裴罗马开始历代回鹘可汗均接受唐朝的册封,并多次帮助唐朝平定叛乱,与唐朝联合对抗吐蕃。回鹘汗国是漠北草原上罕见的长期与中原王朝保持良好关系的游牧政权。唐朝更是先后将宁国、咸安、太和三位公主下嫁回纥,可见回纥与唐朝关系之密切。到了唐文宗开成四年,公元839年时,漠北草原上“连年饥馑,羊马死者被地,又大雪为灾”,[3]导致回鹘(公元788年后改名回鹘,以下皆称回鹘)人“流亡遍于沙漠,缰仆被于草莽”。[4]这样的天灾在漠北草原上并不少见,东汉初北匈奴的衰亡便与此类天灾大有关联。公元840年,黠戛斯人发兵南下,衰弱不堪的回鹘汗国都城被毁,被迫走向灭亡。回鹘余众一部分继续留在漠北草原繁衍生息,另一部分要么南下融入中原,要么西迁寻求生机。

2 回鹘西迁与三大回鹘汗国

回鹘是回纥人改名而来,唐德宗贞元四年,回纥合骨咄禄可汗上表请改回纥为回鹘,德宗许之,自此以后称回鹘。840年回鹘汗国灭亡以后,回鹘势力西迁,相继建立了甘州回鹘、高昌回鹘以及葱岭西回鹘(即喀喇汗朝)等汗国。西迁的回鹘人一部分西迁至河西走廊后控制河西走廊及其北部荒漠,持续一百多年后覆亡;余部继续沿着传统的草原道路到达北庭,即今新疆吉木萨尔县及其周边定居下来,逐渐分散到焉耆以北天山山谷以及北庭周围,建立起来高昌回鹘汗国;又一部继续西迁进入葱岭西葛逻禄部居地,分布在伊塞克湖沿岸及伊犁河谷地,与葱岭西葛逻禄等部一起建立了喀喇汗朝。

2.1 甘州回鹘

回鹘汗国灭亡以后,其中一支迁徙至居延泽,又从居延泽沿弱水进入河西走廊各处,并推选甘州回鹘药逻葛氏为共同首领,由此得名甘州回鹘。到后梁开平五年,公元911年,甘州回鹘控制了整个河西走廊,建立起了为时一百多年的河西走廊霸主地位。甘州回鹘的统辖范围还包括河西走廊北侧的荒原和半沙漠地带,即今内蒙古的阿拉善盟和额济纳旗等地。[5]宋仁宗天圣六年,公元1028年,西夏军队攻破甘州城,回鹘可汗药逻葛通顺出逃,甘州回鹘统治河西百余年的历史到此结束。

几十年后,宋代史书中又出现了一个盘踞于河西的“黄头回鹘”部。学术界一般认为黄头回鹘是甘州回鹘的余部,也有一部分学者认为黄头回鹘应当是高昌回鹘的一部分。

2.2 高昌回鹘

高昌回鹘汗国面积辽阔而又人口稀少,作为统治阶层的回鹘人在总人口中数量更少。因此其治下各绿洲及城邦自主性也比较强。龟兹经常越过高昌回鹘汗国去中原朝贡,伊州长官位置则由汉人世袭,而高昌回鹘对此均采取默认态度。高昌回鹘汗国有一明显特征便是农牧结合,东西混合。一方面继承了当地原有的农业文化,另一方面又保留了本民族的游牧特色,形成独具特色的高昌回鹘文化,至今仍在学术界有较大影响。12世纪中叶,高昌回鹘汗国和喀喇汗朝相继成为西辽的属国。到13世纪初,高昌回鹘汗国又归附了成吉思汗,以后,它就归入了元朝的版图。[6]

2.3 喀喇汗朝

唐文宗开成五年,公元840年,西迁至准噶尔盆地以及葱岭西的回鹘人联合当地部众建立了喀喇汗朝。喀喇汗朝控制了阿姆河与锡尔河之间的农业区域以及锡尔河以北至巴尔喀什湖一线的游牧区。向东毗邻高昌回鹘汗国和于阗国。喀喇汗朝的统治者虽然以回鹘贵族及其后代为主,但回鹘人本身在汗国内比例很小。在与其他部落及民族融合的过程中回鹘人本民族的意识慢慢淡薄。这一时期喀喇汗朝的统治者已不再自称回鹘,而仅仅认为自己是铁勒人。

3 摩尼教与回鹘文字的形成

著名考古学家夏鼐先生认为青铜器、农业、文字以及城市的出现是文明的四大标志。由此可见文字的创制与使用对于一种文明是多么重要。回鹘文字在中西亚文字演进序列里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八世纪中传入回鹘汗国的粟特文字,被回鹘文化吸收以后创立了独具特色的回鹘文。在回鹘文字创立之前,回鹘民众使用过突厥文、粟特文、摩尼文等多种文字。回鹘文字的诞生不是不是偶然发生的,以上多种文字的优点与长处被回鹘人所继承。回鹘文在发展过程中又出现了各式各样的字体,应当是受到了书写工具和材料的影响。

回鹘文字的创造是漠北汗国时期的事情,但真正得到推行是回鹘西迁以后的事情。并且在以后不久就走向了消亡,现在一般认为契丹小字的创立与回鹘文有莫大关系。回鹘文字的出现加强了回鹘汗国的独立性,强化了回鹘的社会组织结构,对于回鹘其后數百年的发展意义重大。

4 结语

回鹘是在我国漠北草原上发挥过重大作用的一个少数民族。回鹘可汗权威的不断加强,加快了回鹘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发展,推动了回鹘社会进一步走向半定居生活,保障了回鹘境内商路的畅通,维持了回鹘汗国及其后裔数个世纪的鼎盛,影响了回鹘文字的诞生。

参考文献

[1]《山海经·大荒西经》,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2][汉]司马迁:《史记·匈奴列传》,岳麓书社,2011年

[3][北宋]王溥:《唐会要》,中华书局,1955年

[4][唐]李德裕:《李文饶文集》,商务印书馆,1929年

[5]杨圣敏:《沙洲政权与回鹘扩张》,《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85年第3期

[6]魏良韬:《哈喇汗王朝史稿》,新疆人民出版社,1986年

作者简介

李文彬(1994-),男,汉族,陕西咸阳人,宁夏大学中国近现代史在读研究生。

猜你喜欢
回鹘
浅析回鹘与契丹的关系
俄藏回鹘文《玄奘传》第六卷七叶释读
小议回鹘文《玄奘传》第六卷所见之Ögä一词
回鹘文《玄奘传》国内外研究情况综述
回鹘文《慈悲道场忏法》动词的式范畴
回鹘文藏密经典《观世音本尊修法》残卷研究
回鹘文《金光明经》增删改写现象举隅——以第九卷二十五品《长者子流水品》为例
回鹘文《金光明经》中的汉语借词对音研究∗
回鹘文刻本圣救度母二十一种礼赞经进一步研究
关于回鹘文书中几个词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