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手到”与大学生活

2018-11-08 04:51马建红
方圆 2018年19期
关键词:空手治学新生

马建红

9月份,又有一批新生走进了大学校门。今年的新生大多出生于2000年前后,属于“00后”首批大学生。据报道,与以往报到时学生们提着大箱子小包裹不同,这些“00后”新生多选择“空手报到”。这倒不是说学校为他们提供了全部生活用品,而是他们的行李托运事宜已由快递公司代劳,学生们自然就可以轻松潇洒地“空手到”校了。学生们有的把包裹箱子等通过快递直接送到学校,有的干脆直接在网上下单,而快递的东西则五花八门,应有尽有,日常的生活用品自不可少,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居然还有快递冰箱、席梦思、洗衣机、扫地機器人、自行车甚至摩托车的,学生在开学一周内收30件包裹已不是什么稀奇事了。看到这种情景,许多年长者又是一通感慨,顺便地就会忆起自己的“峥嵘岁月”。比如那些八十年代的“60后”大学生,入学时的行李或者是柳条箱,或者是村里木匠给打的木头箱子,有家庭条件好一些的,提着皮箱来上学,则必定会招来同学羡慕的目光,当然,那时候的皮箱绝不可能有万向轮或亮皮的,手提肩扛那是必须的。

这样走进大学校门的长辈们,对“空手到”校的“00后”自是有诸多的看不惯和担忧。比如有的人就认为现在的孩子都太娇惯了,网购上学用品的方式虽给学生提供了方便,却也使他们丧失了一次锻炼的机会,连一点儿收拾自己行李的生活技能都没有,还能指望他们干什么大事呢。笔者倒是觉得没必要对此大张挞伐,任情指责。改革开放已三四十年,社会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的生活条件和需求也已有了很大的不同。曾经需要手工缝制的被褥衣服,如今随处可以买到;当时通过邮局的绿衣使者传递的信函,现在通过手机即可实现即时通,“天涯若比邻”的现实,使人连思念的滋味儿都快忘掉了;以往无处躲藏的酷暑与严寒,而今都消弭于空调与暖气营造的舒适氛围中;当下的学生去学校报到时,既可选择自驾,也可乘坐高铁和飞机,与20世纪80年代时有限的铁路公路及航空运力相比,其便捷程度早已提高了不知多少。其实,对于生活在网络时代的“00后”来说,学会利用便捷发达的网络,学会网购,或许正是他们所必须有的生活技能,所以,对“空手到”的学生们大可不必忧心,甚至上纲上线到没有动手能力、难以成才和担当大任的“高度”。社会发展了,“入学方式”也会随之改变,实在无须大惊小怪。

我们真正应该担心的是,学生们在治学方面是否有所准备,是否也是这样“空手”而来。因为刚从应试教育中走来的新生,即便是高中生时期的“学霸”,其着眼点也在于对知识点的记忆,还根本还谈不上“治学”这一说,所以让新生做好增进学识的准备,才是当务之急。前人对于治学已总结了诸多方法,而这些方法则无论对古人、“60后”还是“00后”,都是有益的。不同之处,只在于人们使用工具的差异而已。比如说到治学功力的提高,都须从读书搜集材料积累知识开始,这是治学的初始环节和基础,一个人在读书上所下功夫的多少和深浅,反映一个人最基本的学术素养,而这需要长时间的日积月累。以往的大学者,读书查资料做卡片是他们做学问的基本功,偷不得半点儿懒。在现代时期,网络的搜索功能为查找资料提供了极大的便利,电脑文件处理器的文字处理功能,也简化了人们摘抄卡片的烦琐工作,然而对书籍资料的扒梳整理和精研细究的功夫,则容不得偷工减料,那种利用现代研究工具进行的所谓“短平快”的研究,除了制造学术垃圾外,并不能产生什么优质的学术产品。所以学生要在大学里增进自己的学识,则必须有做笨功夫的思想准备,因为没有“学”也就没有“识”。我们现在喜谈培养“创新型人才”,而创新所需的洞察力、创造力及思维穿透力,均立基于由读书而养成的治学功力上,这也正是大学教育所应该教给学生的。

在社会的“变”中,坚守学校教育中的“不变”,也就无异于守住了我们的基业,至于说新生是否“空手到”校,则大可不必拘泥,由他去吧。

猜你喜欢
空手治学新生
萧公权的治学转向
“空手来空手走”成大学毕业新趋势
空手不让须眉
分期付款
给一个诗人
坚守,让百年非遗焕新生
教育家朱九思的治学观
班里的美食节
治学与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