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记忆建构视阈下社交媒体的档案信息传播初探

2018-11-08 06:01李琼
西部学刊 2018年10期
关键词:集体记忆社交媒体传播

摘要:档案的传播与接受是社会集体记忆建构的重要形式。当前,我国档案服务机构利用社交媒体进行档 案信息的公共传播成为大势所趋。本文在分析社交媒体特性、档案传播与社会记忆的基础上,认为推进社交媒 体档案传播创新,应基于社交媒体特性创新档案文本形态、传播及推广方式,促进传统档案信息与社交媒体传播 的深度融合,从而全方位实现档案社会价值,发挥档案建构真实的社会记忆并教育人民的功能。

关键词:集体记忆;社交媒体;档案;传播

中图分类号:G27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CN61-1487-(2018)10-0015-03

一、引语

大多数国家都重视保存和传承档案遗产。没有档案 遗产,文明就没有记忆,也就没有从成功和失败中吸取教 训的机制,对档案资料信息的利用度往往决定了历史事 件的当代价值实现。档案是第一手的历史,通过对档案 信息的利用与传播,能够帮助公众了解过去,从而服务当 下、展望未来。可以说,档案传播是社会记忆建构的重 要手段之一。新媒体兴起之后,档案信息能够以数字形 式快速传递,传统档案馆也由此从物理空间延伸到了线 上的赛博空间。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的报告显 示:截至 2017 年年底,我国网民的规模达到了 7.72 亿,

其中移动互联网用户,也就是手机网民规模达到了 7.53

亿,这个数字比 2016 年底增加了 5734 万人,增长速度 非常之快。[1] 在全体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由 2016 年的 95.1% 发展到 97.5%,可以说是人数持续攀升。

同时期微信朋友圈、QQ 空间用户使用率分别为 87.3% 和 64.4%。一些知名的社交网站如知乎、豆瓣、天涯使用 率均有所提升,分别达到了 14.6%、12.8% 和 8.8%。在 此背景下,顺应现代档案事业发展趋势,充分重视年轻一 代接受信息的全新模式,积极探索移动互联网背景下传 统档案管理与新兴媒介传播技术的融合成为新时代国家 对档案事业的新要求。

二、社会记忆视阈下的社交媒体与档案传播

(一)社交媒体

社交媒体是以计算机为媒介的媒体,它通过虚拟社 区和网络关系促进信息、思想、知识和其他表达形式的创 造和共享。通常而言,社交媒体上的内容是基于互动式 Web2.0 的互联网应用而由用户生成的,如文字帖子或评

论、数字照片或视频以及通过所有在线交互关系生成的 大量信息数据。社交媒体通过将用户的个人资料与其他 个体或群体的资料联系起来促进在线社交网络的发展。[2] 社交媒体的用户通常通过电脑和手机等终端访问社交媒 体服务器。在使用社交媒体时,用户可以创建高度互动的 平台。通过网络社交平台,个人、社区和组织可以共享、共 同创建、讨论和修改在线发布的用户生成的内容。[3]

社交媒体的出现改变了个人和大型组织之间的沟通 方式,给企业、政府、社区和个人之间的沟通带来了实质 性的普遍变化。社交媒体在许多方面有别于纸质媒体 及电视、广播等传统电子媒体,包括质量、覆盖面、频率、 互动性、可用性、即时性和持久性等。国内外最受欢迎 的社交媒体网站有百度贴吧、Facebook、谷歌、Twitter、 WeChat、微博、WhatsApp 和 Wikia 等。这些社交媒体成 为政府、企业、非营利组织和个人的有效沟通工具,是政 务信息传播的新兴平台和渠道。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 发布的统计信息显示,截至 2017 年底,我国在线政务服 务用户规模达到 4.85 亿,占网民总数的 62.9%。其中我 国各级政府微信公众号使用率为 23.1%,政府网站、微博 和手机客户端的使用率分别达到 18.6%、11.4% 及 9.0%。 统计数据显示,截至 2017 年底,我国经过认证的政务微

博高达 173569 个,政务微博的总粉丝量高达 24.6 亿。[1] 这当中,也包括各级各类档案部门和机构开通的微信、微 博等社交媒体平台。

利用社交媒体传播档案信息,实现档案的历史价值、 教育价值与文化价值,建构积极的社会记忆,是档案信息 社会效益实现的新目标。目前,我国档案服务机构在应 用社交媒体方面已初见效果。2011 年“福建档案”最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数字出版背景下的公有领域问题研究”(项目编号:16BXW032)的前期研究成果之一

早在新浪微博开通账号。嗣后几年间,我国各级各种类 型的档案服务机构纷纷开设了官方微博账号、微信公众 号,产生了档案信息传播的化学反应。社交媒体传播档 案信息拉近了档案与一般读者的距离,丰富了档案呈现 的形式,使档案摆脱了古板老旧的刻板印象,激活了档案 的当代历史价值。通过社交媒体平台传播档案信息,档 案服务机构与读者实现了常态化互动,档案服务机构可 举办在线活动、主题征文、在线问卷调查、征集意见,进 行数据挖掘与分析,提高档案服务水平与质量,从而不断 提升档案文化在公众中的影响力。根据笔者统计,截止 2017 年底,我国各级档案服务結机构开设的档案类微信

公众号共计 200 多个。档案类社交媒体的出现和运营, 对于提高公众档案意识、传播档案文化、建构社会记忆具 有重要的推动意义。

(二)档案传播与社会记忆

档案是历史记录的积累,是政治、经济、社会、文化、 科技等社会活动的产物,是人类社会活动“有机体的分 泌物”。档案由于其持久证据价值而被选择用于永久或 长期保存,档案记录几乎总是独一无二的,这一点也是有 别于有着许多相同复制品的书籍、杂志的。现代档案思想 源于法国大革命。法国国家档案馆拥有世界上最大的档 案收藏,在 1790 年法国大革命期间由革命者没收各种政 府、宗教和私人档案后创建。历史学家、宗谱家、律师、人 口学家、电影制作者、非虚构作家甚至小说家等对档案具 有浓厚的兴趣。最重要的档案类型是政府档案,其用户包 括记者、作家、历史学家、学生和寻求关于他们家庭或地区 历史信息的人。一般来说,政府的档案对公众开放。

在 19 世纪现代新闻业出现之后,传统新闻媒体一直 是塑造社会记忆的关键力量。传统新闻媒体影响了大多 数国家关于发展和历史的记忆及讨论。传统媒体作为 国家、民族、社会历史故事讲述者,一直保持着权威的形 象。大众传媒的记录风格、详细叙述成为公众记忆的主 要来源。在长达一个世纪的时间里,新闻媒体对重大事 件的社会记忆形成发挥着主导作用,也对公众如何认知 历史起着核心作用。然而到了今天,社交媒体的出现改 变了这一格局。 在全球范围内,Facebook、YouTube、 Twitter、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正在成为影响信息传播与 文化塑造的重要力量。社交媒体就是用户获得讯息的重 要来源。在我国,微博、微信、贴吧、知乎等社交网站成为 年轻一代的主要新闻信息来源,逐渐削弱了传统新闻媒 体的权威声音,分流了读者和观众。公众通过社交媒体 认知和理解各种社会和政治事件,社交媒体替代传统媒

体履行部分故事讲述的职能,由此塑造了社会记忆。 尤其对作为“网络原住民”的年轻一代来说,大多

数信息都来自于当前以社交媒体为代表的网络。社交媒 体成为他们生活的主流空间,是他們获取信息的主要渠 道,聚焦了年轻人的注意力。来自不同地区乃至不同国 家的人们可以在社交媒体上讨论社会记忆的各种议题。 有研究发现“:记忆通过社交网络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在群 体间共享”[4]。与传统媒体传播相比,社交媒体因为其 群体文化的特质更容易形成用户对社会、历史等问题的 认同。在网上虚假信息泛滥和“后真相”时代的背景下, 档案信息作为真实的历史,在构建主流的社会记忆方面 责无旁贷。

三、社会记忆视阈下社交媒体的档案传播创新

(一)基于社交媒体的档案文本形态创新

要实现档案建构正确社会记忆的目标,就必须让公 众认识、了解档案,关注、热爱档案,就要让档案融入公众 生活。传统的档案知识传播与普及形式单一,传播范围 和影响力有限。正如麦克卢汉所言,新媒体把旧媒体作 为自己的内容。在媒体的迭代发展中,社交媒体是新媒 体的最新发展形态,它集合了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所 有优点。我国档案服务机构可以利用社交媒体推动档案 资源内容的创造性转化和内容再造,把古板的档案转化 为适合社交媒体传播的文化产品。而要实现档案信息的 传播效果与文化价值,需要对原始档案进行二次加工和 生产,以适合社交媒体和用户需求的形式把档案信息传 播分发出去。有调查显示,在社交媒体上,公众对档案信 息的类型喜好程度排序分别是图文、视频、MAKA 图片 文字、视频文字介绍、MAKA 文字介绍、音频、纯文字和 其他。上述丰富的档案信息文本形态为读者获取档案信 息提供了丰富的呈现形式,有助于丰富读者的档案阅听 体验,实现了档案信息的有效传播。

档案信息有效传播的前提是制作符合社交媒体传播 属性的各种档案文化内容形态,图文、视频、MAKA 图 片文字等都是最受用户欢迎的内容形态。在这方面,档 案服务机构进行了很多创新性的尝试。江苏档案微信公 众号推出《册封宴》《以笔为枪》《我的传奇》《过云楼》 等 20 多部视频专题片。江西档案微信公众号推出《新 闻速递》《档案解密》《老照片》《档案服务》等图片、视 频形式档案。《常州档案》微信公众平台通过文字、图片、 音频、视频等形式传播档案信息。《江苏档案》微信公众 号还在全国档案界率先推出《有声读档》内容,使用音 频手段传播档案信息,感染广大受众,受到了广泛的赞

誉。《成都档案》微信公众号推出了《成都解放日系列 故事》《成都解放日纪念专辑》等内容,受到社会广泛好 评。《读档》微信公众号通过社交媒体让档案融入公众 休闲生活。《吴江通》微信公众号展示了两三百年前地 方志书上同里、盛泽、黎里和震泽等镇古八景的图照,引 起了很多人的共鸣。

(二)基于社交媒体的档案信息传播方式创新

档案信息作为一种信息形式,和其它资讯传播一样 遵循传播规律。随着社交媒体在我国的发展,社交媒体 成为主要的媒介基础设施和生态系统。在此背景下,档 案服务机构纷纷采取行动,主动使用社交媒体来为用户 提供档案服务。档案服务机构使用社交媒体实现创作发 表、资源共享、协同编辑以及社交服务等不同类型的档案 互动形式。档案服务机构可以通过制作适合社交媒体传 播特性的各种档案产品。社交媒体具有碎片化、富媒体、 社交性等特性。档案服务机构可以着眼社交媒体的特性, 围绕特定时期的档案宣传主题,制作各种图文与视频结 合的档案传播内容。社交媒体的档案传播内容需要尊重 其媒体特性,主要体现为:第一,内容形式不合适长篇大 论,无论是文字、图片还是视频,都要考虑到屏幕阅读、碎 片化时间、流量费用等条件的限制,必须做到短小精悍。 第二,4G 时代的移动互联网可以支持文字、图片、动漫、 动图、视频、动画、语音等富媒体的档案传播形态。考虑 到社交媒体用户的年轻化特征,档案内容的呈现形态要 做到精心策划、精心设计、精心制作。如果没有融合传播 的精美呈现方式,再好的档案内容也可能无人问津。第 三,要注重策划社交媒体档案传播内容,要有话题性、热 点性、新闻性,如此才能引爆档案的传播效应,推动档案 内容的广泛传播,发挥档案的社会效益。档案服务机构 可通过建立在线社交媒体档案库以满足广大用户对保存 网络信息资源的需求,实现长效的档案信息传播。

(三)基于社交媒体的档案信息推广创新

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决定了档案资源的丰富性,很 多档案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散失在民间和不同的单 位和个人手里。在传统媒体时代,档案服务机构发布相 关征集信息代价庞大而且收效甚微。社交媒体兴起之 后,档案服务机构拥有自媒体,相关信息可以传播到各种 社交网络当中,有助于提高征集档案信息的效率。要发 挥档案的信息价值和社会功效,档案服务机构就必须具 备一定的推广意识和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说,档案信息 以及基于原始档案信息制作的档案作品无疑是一种知识 产品和服务。在社交媒体环境中,档案服务机构应当强

化读者对象意识,充分分析档案内容的目标传播对象,对 其活动的网络社区、论坛、兴趣圈进行精准锁定,有针对 性地进行定向推广。档案服务机构要广泛利用各种社交 平台,除了微博、微信之外,还可以广泛利用头条号、百家 号、企鹅号、大鱼号、知乎等社交平台进行全网社交媒体 传播,以实现档案信息传播的最大覆盖面与最大传播效 果。特别是要高度重视社会媒体中关键意见领袖(KOL) 的作用,利用他们的影响力实现自动传播。社交媒体的 用户喜欢分享和评论,在对档案信息内容的社交讨论中, 集体记忆会更加巩固,档案信息通過人际互动实现最强 的固化。档案服务机构还可以利用大数据、用户画像等 技术手段实现对档案信息受众的精准推送。

四、结论

档案工作具有记录历史、传承文明、服务社会、造福 人民的基本使命。新媒体兴起之后的“后真相时代”,社 交媒体上的传播内容泥沙俱下、良莠不齐。特别是在一 些历史问题上,由于缺乏真实可靠的内容,由此造成集体 记忆的扭曲。我国档案服务机构要利用社交媒体传播历 史真相,在新一代年轻群体中建立真实集体记忆,构建广 泛的历史认同与社会认同。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发 展理念的指引下,把社交媒体手段应用到档案传播工作 中去,在集体记忆、历史记忆、文化记忆等社会记忆场域 激浊扬清、正本清源,建构正确的社会记忆,是我国档案 服务机构的使命。要实现上述使命,档案服务机构就必 须高度重视社交媒体的传播价值,了解社会媒体的传播 属性和规律,通过社交媒体平台构建客观、真实的社会记 忆,如此才能发挥我国档案事业的社会价值。

参考文献:

[1] 新浪科技 .CNNIC 报告:我国网民达 7.72 亿 人工智能取得 重要进展 [EB/OL].

http://tech.sina.com.cn/i/2018-01-31/doc-ifyrcsrw0194913. shtml.

[2] Obar Jonathan A.,Wildman Steve.Social media definition and the governance challenge:An introduction to the special issue[J].Telecommunications policy,2015(9).

[3] Kietzmann Jan H.,Kristopher Hermkens.Social media?Get serious!Understanding the functional building blocks of social media[J].Business Horizons,2011(3).

[4] 社交媒体在多大程度上扭曲我们的记忆? [N]. 新京报 ,

2014-4-1.

作者简介:李琼,单位为中陕核工业集团公司。

(责任编辑:朱希良)

猜你喜欢
集体记忆社交媒体传播
民族传统体育仪式的文化解读
“网红”微博广告研究
知识零售变现模式的问题与思考
基于社交媒体的广告学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
大学生社交媒体的使用特征、传播趋向及其对高校传播生态的挑战
“双微时代”的危机传播趋势和影响因素研究
浅论吕剧艺术的传承与传播
当代传播视野下的昆曲现象
新闻社群的“情怀”策略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