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寄山乡守护者
——云南省贫困县乡村教师、乡村医生赴上海疗休养记事

2018-11-09 06:35何家票
时代风采 2018年9期
关键词:卫生室村民医生

何家票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医生是人类健康的“守护者”。来自贫困县的乡村教师和乡村医生,在大山深处默默地奉献自己的热血和青春。在他们的守护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走出了大山、走向世界!而他们始终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他们当中很多人没出过远门、没坐过飞机……远方在他们心里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

今年,云南省总工会首次组织贫困县乡村教师、乡村医生赴省外疗休养,在他们的身心得到放松的同时,也实现了他们到外面看看的梦想。

甘当一名“麦田守望者”

站在上海市陆家嘴金融中心的高楼下,农加贵老师一边抹脸上的汗水,一边乐呵呵地拍照。几天前,他还在家里忙活,现在脚踏在上海的土地上,亲眼目睹了上海的繁华。

第一次来到上海,当传说中的高楼出现在眼前时,农加贵显得兴奋不已。

与他一样兴奋的还有来自云南省贫困县的乡村教师和乡村医生。

他们从千里之外的贫困山村来到上海,源于云南省总工会举办的两场疗休养活动。

7月29日,首批100名乡村教师、乡村医生赴北京疗休养活动圆满结束。

8月1日至8月7日,第二批95名乡村教师、乡村医生开启了上海疗休养之行。

实际上,自从2003年开始,云南省总工会已经连续15年暑假期间组织一线教职工、医务人员、科研人员到云南省工人疗养院进行疗养,累计有2.5万人次参加疗休养活动。

此次组织贫困县的乡村教师和乡村医生到省外疗休养实属首次。

到上海的第二天,得知早上要去陆家嘴金融中心,农加贵早早就起床了。

“虽然原来从电视上看到过金融中心的画面,但真正看到实景时,还是非常震撼的。”农加贵说。

农加贵在云南也算是家喻户晓的“名人”,他是文山州广南县莲城镇落松地小学的一名教师,也是第六届全国道德模范。

落松地村,在上世纪50年代被人们称为“麻风村”,很多人一听到这个名字就唯恐避之不及。

32年前,19岁的农加贵面临一个艰难的选择。

当时,有人介绍他到落松地村去当老师,一听到这个地名,他就一口回绝了。

不仅农加贵坚决表示不去,而且父母也不同意他去。

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中,他遇到了落地松村皮肤病防治站的负责人,这名负责人告诉农加贵,这个村的孩子逐渐增多,现在到了该入学的年龄,外村的学校不收这个村的孩子,自己村里办学,又没有人敢来当老师,村民都快急死了。

听到这些话后农加贵心里五味杂陈。

后来,他了解到学校并不在麻风村,而是在距离村子3公里之外的皮肤病防治站,麻风村的孩子没有病,而且是每天从麻风村走出来读书,不用去到麻风村。

于是,农加贵接下了这个当时每月只有19元工资的“担子”,在这所学校里,全校就只有他一名教师,他既是校长又是老师。

没想到他在这个学校一呆就是32年。

他的第一批学生来了12人,大的有12岁,小的五六岁。第一次上课前,农加贵还是用酒精反复擦了几遍手,还喝了点兑水的酒精给自己壮胆。等见到孩子们,他们看上去和外面的孩子一样健康、可爱。

恐惧心理随着时间推移渐渐散去。

通常,农加贵一个人每天要同时教2个班,用的是复式教学法,动静搭配,10分钟在这个班上课,另10分钟又到另外一个班上课。

就算只上语文、数学、思想品德和科学这几门课,农加贵一周也要上70多节课,为了有效管理孩子,他通过培养班干部、小助手的方式,搞“学生自治”。

几年过去了,农加贵并没有被传染上麻风病,他也渐渐舍不得离开那些可爱的学生。

落松地村村民深知农加贵的不易,每月自发集资35元钱给农加贵作为额外补助。

为了打消农加贵的顾虑,村民还用蒸锅高温消毒后才让医生转交给农加贵。

每次收到这笔补贴,农加贵都觉得心里热乎乎的。

每月35元的补贴,一直发放到1998年。这一年,农加贵由民办教师转为公办教师,待遇也随之有了提升。

时隔25年,农加贵说起1992年夏天的一顿晚餐,依旧记忆犹新。

1992年,他教10名学生参加升学考试,当时,小学升初中的难度还是非常大。当考试成绩出来的时候,他教的这10名学生全部考上了中学。

得知消息后,落松地村村民非常高兴,这是这个村自1957年建立以来,第一次有孩子小学毕业并且取得这么好的成绩。

村民决定请农加贵吃一顿晚餐。

这是一顿农加贵无法拒绝的晚餐,也正是这顿饭,拆除了村民和外部世界之间的心理篱笆。

这顿饭后,“阻挡外人进入、阻止山里村民外出”的竹竿被拆除,落松地村迎来了新生。

30多年来,农加贵先后共培育9个教学班92名学生,送走小学毕业生6届62人,这些学生中,有的当上了警察、有的成为了医生,还有的像他一样成为了一名教师。

现在,国家实施免费午餐后,学校建起来食堂,上午完成课程后,农加贵就带着学生一起洗菜、切菜、淘米、做饭……

在他的带领下,学生不但学到了书本上的知识,而且也掌握了必要的生存能力。

“我们就像一家人一样。”采访中,农加贵微笑着说。

像农加贵一样,此次参加疗休养活动的还有几位“一师一校”的教师。

凤庆县郭大寨乡藤篾河小学的彭绍贵老师也是在一个麻风村教学点。

他在的教学点是一个有230人的村庄,其中麻风病人有28位。

“我就想让孩子们走出山村,看看外面的世界。”彭绍贵说。

但这样简单的愿望也不一定能实现,他教的学生进入初中后成绩很好,有几个考上了高中。但由于父母的身体状况,不能外出打工,导致家庭非常困难,有的学生进入高中后就面临辍学的困境。

每一个来自贫困县乡村教师的背后,都有着不一样的故事,但他们都表示:自己愿意当一名“麦田守望者”,直到干不动为止。

为他们实现了五个第一次

“终于睡了一个囫囵觉了,刚到上海疗休养的前几天,我一直还没缓过神来。”吃过早餐后,临沧市凤庆县大寺乡平河分院卫生室的李宏春医生脸上出现了憨厚的笑容。

在村卫生室工作多年的时间里,半夜起床为村民就诊成了乡村医生的家常便饭。

2012年12月的一个夜晚,已经是凌晨两点多了,李宏春接到了大寺乡甲山村民小组陈正龙的电话,陈正龙在电话里说,他父亲患病严重,躺在家里,而且不能排尿,请李宏春上门看病。

甲山村民和中寨村民小组是过去麻风病人聚居的寨子,很少有人敢去,但李宏春接完电话后二话没说就骑上摩托车连夜出诊。到了患者家里,他认真地为患者看病,并帮助患者导了尿,天都亮了才赶回卫生室。

早饭后,李宏春又骑上摩托车去为患者输液治疗、导尿。此后天天如是,一直到老人痊愈。

2013年,大年初二,在家休息的李宏春还在睡梦中就被一阵电话铃声吵醒,患者说要到卫生室就诊。

李宏春接完电话后,连脸都顾不上洗就赶往卫生室。到了卫生室,看到前来就诊的是一个头部受了外伤的中年男子,满头血迹,而且这个患者李宏春非常熟悉。

因为除了给村民看病,村里有几个艾滋病患者也是李宏春的主要服务对象,这个就诊的患者刚好是一个艾滋病毒携带者。

李宏春到卫生室后,马上就准备清创缝合手术,由于病人是头后部受伤,只能趴在手术床上,就在李宏春将要开始清洗创口时,病人忽然回头说:“李医生,你的手套戴好了吗?”病人的温馨提醒,让早已戴好手套准备手术的李宏春非常感动。

手术结束后,李宏春亲自骑摩托车将病人送回家中,并嘱咐了注意事项。

小湾水电站是国家西部大开发的重点水利建设工程,此项工程建设,涉及移民搬迁众多,其中就涉及到大寺乡平河村。

由于受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移民工作难以启动。

2008年5月,乡政府要求李宏春参加移民工作队,李宏春本身也是移民动迁的对象,面对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李宏春舍小家,顾大家,加入到了移民工作队中。

他借来设备为移民区的老人做健康体检,面对亲戚和乡亲们的指责,还要耐心细致地做思想工作……坡陡坎深的雨季山路,一步一爬,两腿磨破了上点药接着干。经过一个星期的努力, 5个小组172户106位老人的健康材料全部完成统计。

2009年7月李宏春被大寺乡委员会授予“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2010年12月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授予“全国优秀乡村医生”荣誉称号。

在这批疗休养的乡村医生中,这样感人的事迹数不胜数。

楚雄州南华县沙桥镇大冲村的庄从志也是一名卫生室的村医,由于当地经济条件不好,庄从志便利用自己学中医的专长,在卫生室附近开辟一块地,专门种植各种药材。

村里人来看病,他尽量用中药为村民看病,这样一来,村民就能省下不少药钱。

作为一名村卫生室的医生,原本为病人看病、打针是他的主要收入,但为了让乡亲们减轻负担,庄从志宁愿自己少赚一点。

威信县罗布镇新庄村卫生室医生杨章琼也一样,她家里的负担很重,她一个月平均下来就只有2000余元的收入,丈夫没有工作,现在3个孩子在上高中,家里的油盐柴米,孩子的学费就从这2000余元中来开支,平时工资发下来,每一分钱都要精打细算,恨不得一个掰成两个用。

虽然日子过得艰苦,但她却是一个热心人,她为村里的留守老人理发、洗衣服,为留守儿童组织各种各样的活动。

在她的手机相册里,一大群留守儿童围绕在她身边,脸上都露出了开心的笑容。

“如果不是省总工会组织这次活动,我做梦也不敢想能到上海来疗休养。”杨章琼说。

有几次,杨章琼也产生了外出打工的念头,但看看村里的留守老人、留守儿童,她又放弃了这种想法。

实际上,在参加这次疗休养的乡村医生中,大部分收入均在2000元左右。没钱、没时间是造成他们没出过远门的主要因素。

在疗休养过程中,很多乡村医生都说,这是他们第一次出远门、第一次坐飞机、第一次到上海、第一次坐地铁、第一次看到大海。

一定要守好自己的“责任田”

在这次疗休养活动中,来自昭通永善县的刘佳银和吴纯成这对师徒特别引人注目。

“我不知道我的老师也参加这次疗休养,直到上海之后才遇到老师。”吴纯成说。

刘佳银是吴纯成的中学老师,每参观完一个地方他就会写一首诗歌发到微信群里,是大家公认的才子,在疗休养期间,这位师徒形影不离。

刘佳银1997年参加工作,他教出来的学生遍布全国各地,有几个甚至出国留学。

心思缜密是刘佳银最大的特点,这也许是他写诗歌最能触动人心的地方。

他曾经中途接手过一个班,他通过上学期的花名册发现,上学期的花名册中还有王清这个名字出现,但在这个学期的花名册中王清的名字却不见了。

刘佳银通过其他同学了解到,这名学生因家庭困难,已经辍学了。

听到这个情况后,刘佳银找到王清,在他的帮助下,学校减免了王清的学费。高考时,王清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一所重点大学。

在7天的行程中,惊叹与感动同行。

25岁的叶白乐是普洱市孟连县公信乡班文村天岩卫生室的一名医生。8月2日是她的生日,在这次疗休养活动中,还有另外3名教师、医生的生日都在8月份,得知这一消息后,上海总工会精心准备了生日蛋糕,为他们过了一个集体生日。

当蜡烛点亮时,叶白乐的眼里闪动着晶莹的泪珠。

“第一次有这么多人为我过生日,远方我到了,梦想实现了。今后,我要走好脚下的每一步路。”几分钟后,叶白乐在微信里写下了感言。

在疗休养活动期间,乡村教师、乡村医生参观了中共一大会址、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南京路、奥特莱斯商城、枫泾古镇、洋山深水巷等地。

他们在感受大上海的繁华时,也体验到了枫泾古镇江南水乡的韵味。在参观洋山深水港,当他们知道这个港口从卸货到运输全是自动化模式操作,全都惊叹不已。

“百闻不如一见,今天算是开眼界了。”西畴县兴街镇第二小学的姚绍兵老师兴奋地说。

这些来自贫困县的乡村教师、乡村医生纷纷表示:一定要把这次看到的、学到的东西带回家乡,为家乡的建设尽一份心、出一份力。

疗休养活动圆满结束后,云南省总工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孔贵华与参加疗休养的10名代表进行座谈。他对乡村教师、乡村医生扎根基层的工作作风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说,组织一线职工参加疗休养活动,是各级工会向一线职工群众传递党和政府关怀的具体行动,是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具体体现,也是工会助力教育扶贫、健康扶贫、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实际行动。同时,他希望此次参加疗休养的乡村教师、乡村医生扎根新农村,建功新时代,在各自的岗位上再创佳绩。

猜你喜欢
卫生室村民医生
最美医生
定点帮扶让村民过上美好生活
张存海:带领村民过上好日子
能人选出来 村民富起来
医生
望着路,不想走
蒋虚村村民为何没有获益感
村卫生室设备“一配了之”可不行
资金落地 村卫生室脱胎换骨
强行合并村卫生室带来诸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