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咏流传》的节目模式及观众心理接受机制

2018-11-09 07:00张永清
声屏世界 2018年6期
关键词:经典咏流传期待视野符号

张永清

摘要:《经典咏流传》的成功,得益于它自身的独特节目模式,通过将诗词和音乐符号的融合以及注重演唱者与诗词内涵的搭配等方式,呈现出新的文化类综艺节目的面貌。观众的特殊接受语境和期待视野也成为节目的助力因素。

关键词:符号 内涵选择 接受语境 期待视野

央视一套在春节期间推出的文化综艺节目《经典咏流传》很快在观众中掀起观看熱潮,豆瓣评分一度高达9.3,成为了2018开年的现象级电视节目。这一节目通过“和诗以歌”的主要表现形式,将古诗词和部分近代诗词配以现代流行音乐,带领观众在歌手的演绎中从另外一个接受维度重新领略诗词之美,发现传统文化的深层价值。节目同时也邀请了文化学者和专业音乐人坐镇点评,使中华文化的瑰宝——诗词以其美好的情感和主流价值观在当下社会背景中产生共鸣并再次流行,让流传千百年的诗词歌赋在音乐旋律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独特节目模式

一、诗词与音乐的符号整合。《经典咏流传》这档节目最大的创新之处在于完成了诗和歌的结合,这一结合让诗词回到了自己的起源,诗以怡情,词以咏志。这些诗词跨越时空到达现代,再次迸发出难以言表的美丽力量,呈现在舞台之上。这种传统文化创造性的转化和创新性的发展,都使以往的经典文本变成了无以复加的精神财富和文化遗产。

诗词和音乐是两种不同的形态,具有不同的符号系统,将两种形态跨界融合,是《经典咏流传》做出的勇敢尝试,也恰恰成为了其成功的要义。优秀的诗词,能给人巨大的想象空间。欣赏优秀诗词是一种具有创造力的活动,它所传达的实质上是语言本身以外的东西,诗词通过文字符号所传递出的信息包括多种变量,是多维的整体结构。比如第二期中胡德夫演唱的余光中的《乡愁四韵》——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酒一样的长江水,/醉酒的滋味,/是乡愁的滋味,/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血一样的海棠红,/沸血的烧痛,/是乡愁的烧痛,/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

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信一样的雪花白,/家信的等待,/是乡愁的等待,/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

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母亲一样的腊梅香,/母亲的芬芳,/是乡愁的芬芳,/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

第一章中,诗人选取“长江水”作为切入符号,将“长江”“酒”这些符号组接在一起,初步呈现出思乡的意象;第二章,诗人则选择了“海棠红”这一富有内涵的符号,引导读者进行联想和进一步的情感深化;第三章和第四章,他分别选取了“雪花白”和“腊梅香”这两个富有民族特色的意象,对前面两章的情感进行延展和升华,将“长江水”“海棠红”“雪花白”“腊梅香”这四组符号和意象有机地组织在一起,最大程度地将它们与“故乡”“祖国”“母亲”这些具有普世情感的符号进行对接,达到了符号使用的最大价值。

与此同时,它的符号也并不孤立。诗词在开始之初总是和音乐舞蹈相结合,词与曲,二者常同时附着在一种仪式之内,或用以祭祀,或用以驱魔等,及至《经典咏流传》节目之中,这些文字符号具有了更新的意义。音乐符号学家伦纳德·迈尔认为“不同时代的许多不同文化的音乐理论和实践表明,音乐可以而且的确传达参照的意义……这种意义以某种方式归之于音乐之外的概念、行动、感情状态和性格领域”,①音乐作品在置身于特定的文化阐释系统中的时候,与诗歌的文字符号产生了相得益彰的关系,诗歌的意义因为音乐符号的参与而得到了全面清晰的彰显。同时,音乐符号的意义和内涵也在这种与诗歌的关联中得到了充实和发展。胡德夫演绎的《乡愁四韵》,只用了最简单的钢琴伴奏,摒弃了和声和其他乐器的伴奏,而老人那淳朴又深情的声调,又恰如其分地演绎了诗歌里面承载的沉甸甸的思念家乡的情感。

二、演唱者与诗词内涵的对应选择。《苔》那首诗,或说是歌,是演唱者选择了古诗去演绎,还是古诗人跨越时空借他们之口来表达情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演唱者与诗词的内涵从本质上有着同样的品格、同样的特点,于是观众就看到了一次跨越历史,横贯时空的巧妙邂逅。它在纯粹中迸发了巨大的力量,不管是开头梁越群小姑娘的天籁童声,还是后面老师和孩子的合唱,都直击心灵深处。这种白日不到处的自来青春,这样敢于像牡丹一样怒放的勇敢苔花,诗词的意义与贵州山区小学里的师生完成了同步的契合。这一群质朴的师生,用《苔》最好地诠释了他们在不起眼的角落顽强地生长,他们也有对美丽的渴望。

演唱者在《经典咏流传》里承担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与诗词的原作者不同,演唱者能够直接面向观众进行二次创作。因此,在诗词风格和演唱者的统一配合上,节目下了大力气。

王力宏的前半段《三字经》是柔和的、温柔的,就像是给孩子唱的温柔的摇篮曲,轻柔的抚慰着你的心灵。但当后面rap《三字经》一唱起,就惊艳了观众,三字成句的魅力,也在此展露无疑。王力宏作为一个优秀的音乐人,他用他独特的视角和音乐习惯,对《三字经》重新进行了演绎,恰到好处的现代感赋予了这个古老的文学作品新的内涵。这个时候观众会无比感叹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传统也能和现代如此完美的结合,经典也能如此得到传唱。

选择王俊凯演绎《明日歌》,也有着不一样的用意。这首经典,教会人们惜时如金。而王俊凯在这里不仅仅是代表自己和作为一个演唱者出现,他也代表着新生代的国家的力量和面貌,通过这首经典和王俊凯的结合,观众更能够发现时间的可贵,也对未来的时间和时代有了更美好的期待。尤其是舞台表演中的现代化机器人设计,通过高度现代化的产品去和跨越千年而来的古诗相碰撞,突出了时间和时代的演变。文化不分时代,音乐也没有界限。

观众心理接受机制

一、接受语境。《经典咏流传》节目的主要表现内容和呈现出来的载体,是古代及近代的优秀诗词,而诗词的传递本身是一个传播的过程。一首诗词在进入传播过程以后,其意义会超出原来作者想传达的消息,另外被传播者、解说者和接受者赋予新的意义,因此,节目的成功因素,也需要看接受者即观众的心理接受机制。节目中诗词的选取其实是具有时代性的,都对当下的中国社会有普世的观照感,比如经典中有关“惜时”“励志”“亲情友情爱情”“家国”等主题的诗词。只有这些普世的情感可以穿越时空,被当下的接受者读懂。社会是一个有许多群体构成的大系统,不断地发生变化,在某方面还会有突变。因此群体中的接受者本体的认识格式也会有变化,就造成了诗词所用的艺术语言会逐渐带有时代性,或者说是产生新的信息,获得新的意义。接受是整个艺术创作的暗示性结构。当舞台上被重新演绎的诗词出现,就已经突破了孤立存在的局面,立即与观众构成了对象性关系。此时它成为了有鉴赏能力的观众和作者共同创造出的软性载体,而不再是原来仅仅以文字符号形式存在的硬载体。正因为如此,这些被传诵千年的经典名篇,也会受接受主体各方面的影响。它们不能脱离观众的接受以及阐释的语境而存在,不同文化、时代背景下的观众,会对同一个作品做出不同的解释。接受理论学家巴赫金认为“艺术也同样内在地具有社会性:艺术之外的社会环境在从外部作用艺术的同时,在艺术内部也找到了间接的内在回声”,②经典名篇就是如此,新时代的观众用自己新的认知体系和感受习惯去重新解读这些篇章,必然会有新的收获,名篇也由此重新迸发新的生命力。

二、期待视野。德国接受理论学家姚斯提出了“期待视野”的概念,他认为“作品的历史性并不取决于对过去神圣文学事实的组织整理,而是取决于读者原先对作品的经验……对过去作品的再欣赏是过去艺术与现在艺术之间,传统评价与当前的文学尝试之间进行着的不间断的调节同时发生的”。③

在《经典咏流传》中,观众的接受并不是被动的,接受者几乎已经全部都知晓节目中出现的名篇。也正因此,观众在观看之前并不是完全空白的,当他们面对这些被重新演绎的篇章时,之前生成的阅读经验和存留在脑海中对于作品的记忆会立刻参与到对名篇的欣赏体验中,自身沉浸入一种特定的情感状态,并同时产生观看期待。

前文提到过的《乡愁四韵》,是著名诗人、散文家余光中先生的名篇,大家早已耳熟能详。然而,为什么在听完胡德夫先生演唱之后,会有那么多观众流下泪水。原因正在于接受者对于这篇作品如此熟悉,在内心情感中早已生成作品和乡愁乃至忧伤之间的固定认知,在旋律响起之前,已经产生了浓烈的期待并投入了大量的情感,才会在之后和新的演绎诗篇形成情感共振。

《经典咏流传》是央视再一次在文化类综艺节目上做出的尝试,这个尝试较好地找到了文化定位与娱乐大众之间的平衡点,说明了娱乐节目不是无节制的娱乐至上的代名词,而文化节目也不代表着刻板和枯燥无味,二者是可以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

(作者单位:山东传媒职业学院)

栏目责编:吉 庆

注释:①[美]伦纳德·迈尔:《音乐的情感与意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版,第16页。

②巴赫金:《巴赫金全集》(中文版第二卷),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版,第92页。

③姚 斯:《文学史作为文学理论的挑战》,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版,第25页。

猜你喜欢
经典咏流传期待视野符号
学符号,比多少
“+”“-”符号的由来
《经典咏流传》:文以载道,歌以咏志
《经典咏流传》:歌以咏志,乐以抒怀
《经典咏流传》
传承诗词之美 《经典咏流传》“和诗以歌”
变符号
接受美学视野下鲍勃?迪伦歌词试译
从接受理论看中国高校简介英译
探究如何培养学生语文阅读兴趣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