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基斯坦民族语言运动历史形态及其成因考察

2018-11-09 10:27谭蓉蓉舒美拉·费尔多斯
历史教学·高校版 2018年8期
关键词:民族主义巴基斯坦

谭蓉蓉 舒美拉·费尔多斯

摘 要 1947年随着印巴分治方案的实施,巴基斯坦独立并建立自治领。然而,巴基斯坦甫一建立就面临国内民族主义运动的问题,这一问题最终导致东巴基斯坦和西巴基斯坦的分裂,并在1971年东巴独立建立孟加拉国后继续影响西巴基斯坦的稳定与统一。其中,巴基斯坦民族语言运动是巴基斯坦民族主义运动的重要内容,厘清巴基斯坦民族语言运动的历史形态及其成因有助于解读自独立以来一直影响巴基斯坦的民族问题。

关键词 巴基斯坦,语言运动,民族主义

中图分类号 K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457-6241(2018)16-0066-05

1947年由东巴基斯坦和西巴基斯坦共同组成的巴基斯坦自治领成立。然而,一年时间不到,东巴基斯坦就于当年爆发了孟加拉语运动,这是新成立的巴基斯坦面对的首次国内民族运动。虽然在印度独立运动中,孟加拉的穆斯林全力支持巴基斯坦独立建国,然而在独立后,他们却首先提出了自己的民族身份问题。巴基斯坦是在“穆斯林民族”的旗号下,通过穆斯林民族主义运动而创建起来的国家。然而,在“穆斯林”这一普世宗教的教徒身份下,巴基斯坦各族民众依然存在另一个民族身份。对民族身份的认同促使巴基斯坦各族都走上了以民族语言运动为重要内容的民族主义运动之路。

一、语言问题的由来

1947年印巴分治前巴基斯坦是英属印度殖民地的一部分。南亚次大陆在英印时期就已经出现了由穆斯林精英群体领导的穆斯林民族主义运动,成立于1906年的全印穆斯林联盟提出了“穆斯林民族”的概念,①并在次大陆穆斯林群体中得到广泛认同,穆斯林民族主义在政治上的诉求即是为次大陆全体穆斯林创建一个属于他们自己的国家。②然而,穆斯林散居在次大陆的各个地区,属于不同的部落和族群,说不同的母语,遵从不同的原生民族的风俗文化习惯,在穆斯林群体中的社会、政治、经济地位的不同致使他们各自的政治诉求也不尽相同,因此,这种基于共同的宗教信仰而形成的穆斯林统一体并不是同质体。英印时期,伊斯兰认同和穆斯林整体利益超越了各民族对本族身份的认同,其内部的异质性也暂时被共同的斗争目标而抑制。但在巴基斯坦独立后,无论是来自英国统治者还是印度教徒的威胁都已退居次要位置,穆斯林内部的差异和矛盾凸显出来,①引发了一场又一场的地方性民族主义运动,而巴基斯坦国内的民族主义运动的重要内容即是各民族的语言运动。

独立后的巴基斯坦主要由五个民族构成:孟加拉族、旁遮普族、信德族、帕坦族和俾路支族。巴基斯坦的行政区划大致是依据各民族的聚居地而划分成五个省:东孟加拉省、旁遮普省、信德省、西北边境省和俾路支省。但是,巴基斯坦的国语却不是这五个民族语言中的任何一种,而是作为母语使用人口最少的乌尔都语。在巴基斯坦,语言历来与意识形态和政治权利紧密关联。乌尔都语自莫卧儿时代起就与穆斯林政体密不可分,而作为南亚次大陆穆斯林的家园,巴基斯坦自独立起就把乌尔都语视为国语。英语作为第二官方语言是英国殖民统治的结果。由于英语作为其行政用语,主要用于政府部门和教育部门,因此使用英语成为精英特权阶层的象征。

布拉斯在解释乌尔都语与印地语之争时使用了工具主义理论。②该理论认为在人与人的交往中产生了人的身份感,而人的交流主要是通过语言进行的,因此语言是继宗教之后的第二大决定人的身份的重要因素。③现代社会中民族国家的统治阶层往往将他们的语言视为该民族身份的标志。他们利用以语言为标志的民族特性来引导民众的民族主義运动,而这样的民族运动往往能够帮助该民族的统治阶层获取更多的政治权利和利益。④巴基斯坦独立后的民族语言运动基本符合该理论的论述。乌尔都语作为巴基斯坦的国语,是“穆斯林民族”身份的象征。从穆斯林精英统治阶层的角度来看,乌尔都语是作为超越各民族语言的一种穆斯林民族语言的存在,具有民族凝聚力,能够将讲不同母语的各省各民族紧密结合在一起,使巴基斯坦成为一个统一团结的国家。但是,从各民族的角度而言,乌尔都语的推广正如过去英印时期英国人对英语的普及一样,亦是对各民族土著语言的变相文化殖民,实质就是对各民族权利的侵夺。因此,巴基斯坦各民族掀起的民族语言复兴运动,既是对自身民族身份的认同又为了争取更广泛的民族政治权利。

二、语言运动与民族身份

巴基斯坦民族语言运动首先爆发在东巴基斯坦,这场运动最终以1971年孟加拉国的成立而结束。随后俾路支省的部落于1958年发起民族运动,但却招致了政府军事力量的干涉。其后,民族语言运动几乎席卷巴基斯坦每一个省,包括信德省、西北边境省和旁遮普省。巴基斯坦的民族语言运动不仅是巴基斯坦各族民众对自己民族身份的一种认同和肯定,更是巴基斯坦各地下层民众对讲英语和乌尔都语的社会精英阶层的一种挑战和反抗。他们通过民族语言运动寻求自己的民族身份和社会地位,实质上是一种政治愿望的表达。

1.东巴基斯坦孟加拉语运动

1947年巴基斯坦独立后的孟加拉语运动是在巴基斯坦爆发的第一场语言及民族运动,其影响十分深远,直接导致东巴基斯坦和西巴基斯坦的分裂。孟加拉民族主义的兴起是东巴基斯坦独立并建立孟加拉国的历史背景。

早在英国人统治次大陆之前,即莫卧儿王朝统治时期,处于统治阶层的穆斯林上层精英⑤使用的是乌尔都语,他们鄙视讲各种土著语言的下层民众。孟加拉地区的穆斯林统治阶层和次大陆其他地区的穆斯林上层社会一样,他们只讲乌尔都语,抗拒孟加拉语以及孟加拉本土文化。在他们眼中,讲孟加拉语的人都是信仰印度教的异教徒,而那些只会讲孟加拉语的穆斯林下层民众也同样被他们所鄙视。然而,这样的社会结构在英国人到来之后就彻底改变了。英印时期,莫卧儿王朝彻底崩溃,穆斯林贵族不再处于统治地位,他们跟讲土著语言的印度教徒和穆斯林下层民众一样处于被统治的地位。这就使得这一曾经的既得利益集团极其不满,于是他们以伊斯兰认同为旗号建立穆斯林团体,表面看似是与印度教徒的宗教斗争,实则是向英国统治集团施压以期获得更多政治权利。穆斯林政治集团依然使用乌尔都语作为他们唯一正统的语言,因为乌尔都语是穆斯林贵族曾经的统治象征。而在英印时期,由于穆斯林政治集团的大力推广,乌尔都语已经成为当时整个印度北部地区全体穆斯林的语言了。①然而,也正是语言问题成为了这个以伊斯兰认同为基础的穆斯林共同体产生裂隙的直接导火索,因为在英印时期的孟加拉地区,一批曾经的下层穆斯林晋升到中产阶级,而其母语是孟加拉语,因此他们对于穆斯林集团推行乌尔都语的做法并不是十分赞同。1937年,在印度北部城市勒克瑙举行的全印穆斯林联盟会议上,与会的孟加拉人就提出了反对乌尔都语成为全印穆斯林唯一通用语的意见。②1947年,当阿里格尔穆斯林大学的校长齐亚丁·阿哈默德宣布乌尔都语将成为新成立的巴基斯坦的国语时,孟加拉语言学家夏希杜拉就抗议说这一行为无异于政治奴役。③

1947年巴基斯坦独立之前,各地穆斯林在穆斯林集团的号召下能够为了统一的建国目标而团结在一起,暂时搁置穆斯林内部的异质性矛盾。然而,1947年后,巴基斯坦已经独立,全体穆斯林曾经所面临的生存危机已经解除,穆斯林民族的理想已然达成。外部的矛盾解决后,穆斯林内部的矛盾就凸现出来了。巴基斯坦独立仅仅两个月的时间,东巴基斯坦即东孟加拉地区就爆发了公开激烈的反对乌尔都语的运动,主要由母语为孟加拉语的穆斯林中产精英领导了这场抗议活动,抗议新成立的巴基斯坦没有给予孟加拉语应有的重视。1947年12月5日爆发了第一次示威游行,反对将乌尔都语设为巴基斯坦唯一的国语。但是这场孟加拉语运动最后还是被镇压了,一方面由于东巴基斯坦的统治阶层是英印时代之前的穆斯林贵族阶层,他们的母语本就是乌尔都语;另一方面在西巴基斯坦处于统治地位的穆斯林联盟将乌尔都语定为国语且视其为国家团结的象征,而东巴基斯坦完全处于西巴基斯坦的控制下。1952年2月21日,孟加拉语运动的四名积极活动分子在达卡被警察杀害,这一天因此而成为了东孟加拉地区反抗以旁遮普人为主流的西巴基斯坦精英统治阶层的重要纪念日。此后,孟加拉民族主义运动在整个东巴基斯坦兴起,尽管都认同伊斯兰信仰,但是讲孟加拉语的穆斯林依然将以乌尔都语为国语的西巴基斯坦对他们的统治视为某种意义上的殖民主义。孟加拉语运动及其孟加拉民族主义运动最终致使东巴基斯坦于1971年脱离巴基斯坦,宣布独立并建立了孟加拉国。

2.信德省语言运动

巴基斯坦信德省的情况与东孟加拉地区十分相似。受到东孟加拉民族运动的影响,信德民族主义运动的领导人赛义德也主张信德建立独立的国家。在信德民族主义运动中,信德语运动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信德语是政府公立学校中的教学用语,同时也是基层司法部门和行政部门的工作用语。和孟加拉语在东孟加拉地区的地位一样,信德语是信德人的母语,而在信德省,信德人处于社会的中下阶层。使用信德语的民众十分反感精英统治阶层所推行的以乌尔都语为国语的政策,因为这些以乌尔都语为母语的穆哈吉人过去是生活在印度的,是在印度独立并实行印巴分治时才从印度迁移到信德来的。讲乌尔都语的穆哈吉人是莫卧儿文化的代表,他们大量迁移到信德后,在信德人的眼中,他们是外族人,来到信德瓜分本属于信德人的土地,占据了发达的省府卡拉奇,垄断了全省的工商业,把持着国家的行政和军事大权,剥夺了信德人的权利。1954年11月22日,巴基斯坦政府推出“一单位方案”,即把西巴基斯坦的四个省份合并成一个行政单位,统称为西巴基斯坦省。④这一方案遭到信德人的强烈抵制,他们认为这一政策为讲乌尔都语的穆哈吉人创造了进一步控制信德的有利条件。次年,信德人提出了信德民族主义的口号,要求信德自治。由于信德民族主义主要就是针对生活在信德的穆哈吉人的,因此,至70年代信德民族主义势头发展得更加猛烈时,信德人和穆哈吉人之间的矛盾也更加尖锐。1970年,信德大学和信德的中小学教育委员会将信德语设为必修课程,但是此举立即招致穆哈吉人的反对,为此,信德的各大城市均发生了暴力冲突。①1972年,信德省巴基斯坦人民党试图通过一项旨在提升信德语地位的法案时,信德再度发生了暴乱,因为该法案希望能够提升信德语在穆哈吉人中的普及度。②至80年代,在信德省长期的民族冲突中,穆哈吉人对自己的民族身份的认同愈加强烈,他们也要求拥有作为一个独立民族应有的权利。可以说,信德人与穆哈吉人之间关于民族语言的矛盾归根结底是关于信德省的统治地位掌握在哪个民族手中的问题,是民族与政治问题。

3.西北边境省与俾路支省语言运动

从地理位置而言,西北边境省和俾路支省都与阿富汗接壤,因此这两个省在语言和文化上受阿富汗的影响较大,其中西北边境省主要居住着普什图人,俾路支省也生活着大量的普什图人。普什图人主要居住在阿富汗和巴基斯坦西部,他们的语言是普什图语,而在巴基斯坦他们也被称为帕坦族。在帕坦人的反英民族运动领导人阿卜杜勒·加法尔·汗的努力下,普什图语成为西北边境省和俾路支省的民族语言标志。普什图语在这两个省的地位的树立在当时政治斗争的背景下是带有其政治目的的。1972年帕坦民族主义政党民族人民党(NAP)在西北边境省组成联合政府,在其短暂的执政时期将乌尔都语提升到西北边境省的官方语言的地位,③但是,这样的语言政策并未赢得讲乌尔都语的巴基斯坦的精英统治阶层对讲普什图语的帕坦人的信任,因为普什图语在邻国阿富汗处于国家官方语言的地位,这使得讲乌尔都语的巴基斯坦统治精英阶层对帕坦人的普什图语始终持有不信任和戒备的心理。随着巴基斯坦统治阶层与帕坦族精英阶层交流合作的加强,这种不信任和互相戒备的心理逐渐消弭,巴基斯坦曾经面临的西北边境省的脱离威胁亦随之逐渐消失了,但是民族人民党的继任者人民民族党(ANP)依然将普什图语视为帕坦族民族身份的标志和民族主义运动的内容,因此普什图语运动对巴基斯坦中央政府而言依然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挑战。

俾路支省由于与伊朗和阿富汗都接壤,受到伊朗和阿富汗的影响,因此是一个多语言多文化的省份。省内除了有讲普什图语的帕坦人之外,还居住着讲俾路支语的俾路支人和讲布拉维语的布拉维人。虽然俾路支语和布拉维语有所区别,但是这两个部落有着共同的民族起源,因此他们都将俾路支视为自己的民族身份象征。自从1951年以来,俾路支省的语言运动一直致力于维护俾路支独特的文化身份。尽管没有来自于政府的官方资助,俾路支人依然通过使用俾路支语口语及书面语来表达自己的俾路支民族身份。④俾路支省的部落从1958年不断发起民族运动,但却招致了政府军事力量的干涉。

4.旁遮普省语言运动

旁遮普省在巴基斯坦的地位较为特殊,是巴基斯坦经济最发达的省,也是人口最多的省,主要生活着旁遮普人,且旁遮普人也是巴基斯坦人口最多的民族,约占巴基斯坦总人口的60%以上。旁遮普人把持着国家机器中绝大部分的领导职位,但是这些处于国家精英阶层的官员们,无论是政府官员还是军队长官,都反对使用旁遮普语。一方面由于旁遮普精英阶层一直以来接受的都是乌尔都语教育和英语教育,因此他们认为旁遮普语作为一种民族土著语言并不适合用于全国性的官方语言也不适合在政府机构和教育机构中推广。另一方面,作为巴基斯坦的统治阶层,旁遮普精英认为乌尔都语作为全体穆斯林的共同宗教语言具有团结各民族的凝聚力,而旁遮普语作为一个地方性民族语言则不具备这样的功能,且旁遮普语地位的提升势必导致其他各省民族语言运动的高涨,这将会刺激各省的民族主义运动且进一步削弱旁遮普统治阶层的力量。但是,与占据巴基斯坦统治地位的旁遮普精英阶层的态度不一样,旁遮普的中下阶层却认为旁遮普精英以牺牲旁遮普族的民族身份换取了他们自身的统治利益。在他们眼中,旁遮普精英阶层只肯接受英语和乌尔都语的行为是对旁遮普语和旁遮普民族文化的压迫。①事实上,这种以语言作为本民族内部阶级划分的做法,从其本质上看依然是出于政治权利和经济利益的考量。在旁遮普省,只有精英阶层才能够负担得起昂贵的以英语和乌尔都语为教学用语的学校,而下层民众是负担不起这种贵族式的私立学校的,而根据政府的规定,要想进入国家政府部门工作必须要会使用英语和乌尔都语,这就几乎剥夺了下层民众进入国家部门的机会,剥夺了他们往中上层流动和发展的可能性,使得阶级完全固化,阶级间的流动几乎成为不可能。因此,自70年代以来,以旁遮普语为母语的旁遮普广大中下层民众要求振兴旁遮普语文化,从本质上讲,他们是要求得到更多的政治经济权利。

三、结语

巴基斯坦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虽然各民族有着共同的宗教信仰并在伊斯兰认同的基础上建立国家,但是各民族依然将本民族语言视为自身民族身份认同的标志,并将之与民族意识形态与民族权利紧密相连。②乌尔都语作为巴基斯坦的国语,是巴基斯坦国家身份和伊斯兰民族凝聚力的象征;英語作为巴基斯坦的官方语言,是区分巴基斯坦不同社会经济阶层的标志;而巴基斯坦各民族语言作为地方性的下层民众的语言,是各民族对抗乌尔都语和英语垄断的斗争工具,是民族身份和民族文化认同的象征。自从1947年巴基斯坦独立以来,巴基斯坦国内的每一个省份每一个民族几乎都兴起过或激烈或缓和的民族语言运动。东巴基斯坦掀起孟加拉语运动并于1971年从巴基斯坦独立出去建立孟加拉国。此后,西巴基斯坦的四个省虽然继续维持着一个完整的巴基斯坦伊斯兰共和国,但是各省各民族接连不断爆发民族语言运动且有分离独立的倾向。在这些以民族语言运动为表征的民族主义运动中,各民族的诉求几乎都是一致的,即通过对民族文化及其身份的认同对以乌尔都语文化和英语文化为特征的巴基斯坦精英统治阶层进行施压,以期为本民族获得更多的政治地位和经济权利。

【作者简介】谭蓉蓉,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研究生,南京农业大学工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英国及英联邦史。

舒美拉·费尔多斯,巴基斯坦人,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殖民地时期次大陆穆斯林史学和英国史。

【责任编辑:杜敬红】

猜你喜欢
民族主义巴基斯坦
3300万巴基斯坦人受灾
从震旦到复旦:清末的外语教学与民族主义
论王船山民族主义思想的近代嬗变
韩国历史编纂学中的民族主义
中国在巴基斯坦海外利益的维护与拓展
三民主义之民族主义浅析
巴基斯坦下调风电价格
民族精神与民族主义辨析——兼论对待当代中国民族主义话语的态度
煽动民族主义情绪 被疑与政府演双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