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社交的爱与痛

2018-11-09 10:19本刊编辑部
婚姻与家庭·性情读本 2018年8期
关键词:爱玛安迪友谊

本刊编辑部

策划人小语

孩子成长的每一步,都会给父母带来惊喜和幸福,同时也伴随着焦虑和担心。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尤其是当他们背上书包去幼儿园时,因为和其他同龄人沟通、交友出现的问题也接踵而至:

“儿子又被欺负了,他说不想上幼儿园了,怎么办?”

“女儿给朋友准备了礼物,人家却没邀请她参加生日聚会,我真是快气死了!”

“我们家孩子人缘很好,可你知道吗?他完全是靠讨好别人换来的友谊!”

当孩子在同伴关系中遇到各种问题,父母都会焦虑、愤怒和不知所措。美国心理学家汤普森、科恩和凯瑟琳联合撰写的《儿童社交的爱与痛—朋友还是敌人》一书,或许能给出一些建议……

儿童社交的重要性

当孩子离开父母的怀抱,走出家门去公园,背起书包上幼儿园,他们会遇到邻居、熟人和同学,并且从这些人中选择朋友并与之“结盟”。从一开始,友谊的本性就对他们的生活产生重大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

但有些父母会觉得:孩子交朋友就是过家家的游戏,友情对小孩儿的好处或伤害,好像都不值得一提。

实际上,就像成人间的爱情一样,儿童的友谊对一个人的成长也至关重要。

女儿5岁那年,周涵涵举家从北京回到成都。

走的时候好好的,女儿小怡很开心地和幼儿园的朋友告别。但刚上飞机,她就哭闹:“我不要回成都!我喜欢北京,因为最好的朋友都在这里!”

回到成都,小怡第一件事就是给北京的朋友打电话。小孩儿哪有那么多说不完的话?而且,两个小屁孩儿竟然约定要见面!

看着女儿天天念叨北京的朋友,来成都后迟迟交不到新朋友,周涵涵焦心又烦躁。老公趁出差之际,把小怡带回了北京,专门安排一天时间陪她去见朋友。

老公发给她的照片和视频里,周涵涵看得眼眶湿润。回到成都整日闷闷不乐的女儿,重遇她的朋友后那么高兴!她精心给朋友准备了礼物,和对方见面后就一直拽着人家聊天,她们还你一口我一口地互喂冰淇淋!

回到成都后,小怡变得开朗了很多,很快就有了新的朋友,周涵涵终于踏实了,也感叹小孩子的友谊力量不可小觑。因为回北京见好友,让小怡顺利度过了搬家、转学后的不适和抗拒。尽管很快她就有了新的朋友并渐渐将老友遗忘。但无论如何,那段友谊温暖了小怡。

友谊能够弥补孩子生命、生活中的不足,这恰如爱情是一个生命能够健康美丽的营养剂一样。

因为受到霸凌,父母把7岁的小凯转到了另外一所小学。小凯性格内向,不擅表达,父母对他的最大期望是不再受到欺凌,有没有朋友根本不奢望。但两个月过后,小家伙带回来一个小姑娘并大声宣告“她是我最好的朋友!”小姑娘比小凯大了快一岁,个头儿很高,说话声音很大,在社交方面非常“老到”。她对初来乍到的小凯给予了无微不至的关怀,她主动跟他同桌,还警告试图欺负他的同学:“谁欺负他,我一定告诉老师甚至校长!”

连父母都觉得是怂包的小凯,有了人生中第一个朋友后彻底变了。他变得喜欢上学,变得愿意在课堂上积极举手,班上有活动时,他也报名了,因为“好朋友相信我很棒,能拿獎!”

小凯的父亲和小怡的母亲一样,看到了友谊对孩子的重要性,非常支持他们,而且为他们创造了让友谊之花盛放的机会。

是的,对大多数孩子及成人来说,“最好的朋友”一词包含着某种特别的亲密感和持久性。人们总是希望亲密的友谊可以长长久久,尽管实际上,童年的友谊也许只能持续一年甚至更短。但好朋友惦记对方,并相信对方也同样惦记自己,由此带来的安全感会让孩子在后来的成长过程中,敢于去尝试新事物和直面困境,当他们在爱情、婚姻上遭遇难题时,往往也能靠自己妥善解决。

有研究表明:那些认为友谊有支持作用的孩子更受欢迎,更容易擅长社交,也会更主动地争取成就,在学校的活动中更加活跃,这会造就孩子对未来的乐观态度,并且在今后的人际关系尤其是恋爱关系中更易成功。

儿童社交的困境

就像成人恋爱、结婚一样,孩子们的社交生活,照样也是甜蜜中带着苦楚,温暖中包含着残酷。

1 交不到朋友,不知道交什么样的朋友

6岁的朵儿在妈妈眼里漂亮又可爱,小小年纪就很出色,获得过绘画和钢琴大奖,还经常上电视。但就是这样一个孩子,却没有一个朋友。

让朵儿妈不解又寒心的是,为了让别人跟她一块儿玩儿,朵儿常常会把好吃的零食、心爱的玩具拱手送人,有时候别人接受了礼物,但依然不搭理她,有的小朋友根本不要她的东西。有一次,有个同学把她书包上的一个小玩偶扯掉了,朵儿也不生气,反而还讨好地问人家要不要跟她一起玩儿。

5岁半的晓鸥,两岁时就遭遇父母离婚。他性格内向孤僻,总是一个人玩儿。妈妈积极给孩子创造机会,经常带着晓鸥和闺蜜林丹丹聚会,渐渐地,晓鸥和林丹丹的儿子程颢成了好朋友。“儿子把程颢当成最好的朋友,但人家对他很一般。”晓鸥妈说。有一次,晓鸥妈听见程颢对儿子说:“你爸爸不要你了!”晓鸥大哭,程颢继续说:“哭什么哭?你妈妈也会和别人结婚,到时会把你扔给你奶奶的!”晓鸥号啕大哭,晓鸥妈马上过去把他搂在怀里安慰,她心想:程颢这孩子怎么这么坏呀!何况他学习成绩不好,还爱撒谎。这种朋友,无论如何不能让儿子交了。

但妈妈征求晓鸥的意见,他却死活不干。为了和程颢重归于好,他甚至把自己最心爱的玩具送给了他,还主动说“对不起”。妈妈很纠结,因为晓鸥好像真不知道什么样的朋友值得交,也不知道如何交朋友。

孩子怎么会这样?

发现自己的孩子在交友中一味讨好、没原则,父母会生气、想替他出头,情有可原,但比这个更重要的是,父母应反思孩子在交友中的这个困境也与父母不无关系。如果孩子在3岁前缺少父母陪伴,生活在父母极其严格的压抑环境或父母本身就是讨好型人格的话,那么孩子在与人交往时表现出的一味讨好也就不意外了。

为了不让孩子在交友中一味讨好,父母可以这样做:

首先,给孩子的成长环境足够多的安全感。不要让孩子觉得,当他和父母意见不一致时,就会失去爱。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心声,在家庭和集体中都勇于表达自己。

其次,给孩子“做自己”提供强大的动力。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不管他变好还是变差,不管他有没有按照父母期望的方向成长,都始终给孩子无条件的爱和接纳。父母为孩子做自己提供动力后,那么他在社交中也会尝试做自己,而不是毫无原则地讨好和隐忍。

再次,父母做孩子最好的朋友。多花时间陪伴孩子,倾听他的心声,不要以忙为借口把孩子推给别人或朋友。当孩子没有朋友或不知道如何交友时,父母努力做孩子最好的知己。

最后,当孩子在社交中遇到困难时,不要急于帮他出气。所有的友谊都会起起落落,但最后它依然会回到正轨。或者,孩子会选择继续寻找其他朋友,把痛楚彻底翻篇。

其实,儿童社交充满着各种变数,他们对友谊的定义,没有成人世界里的那么多公平和公正,和谁在一起开心就够了。当然,万一孩子的朋友品行不端,故意刁难欺负孩子,父母应建议并帮助鼓励孩子勇敢去寻找真正让他感到开心的朋友。

2 朋友的数量和质量,哪个重要?

很多父母担心,孩子老跟一个人玩儿,而不去交往更多的朋友,会不会社交圈窄,是不是要鼓励他多交朋友呢?

7岁的飞宇已经上小学一年级了,但他的朋友依然还是两岁多时开始一起玩儿的贝多。飞宇和贝多是邻居,两人的父亲都在同一家银行工作,所以两个孩子

有很多一起玩儿的机会。两人上的同一所幼儿园,不在一个班,飞宇却只找贝多玩儿,课余时跑到他班上,害得老师到处找他,上课做游戏时不和其他同学合作,哭着喊着要找贝多。节假日在家,飞宇起床第一件事就是找贝多。

“他特别喜欢贝多,好吃的好玩儿的都给他。贝多却总跟他说:‘我最好的朋友不是你,而是某某!”飞宇的父亲说,他觉得儿子没头脑、没出息。其实小区里有好几个小孩儿都主动要跟飞宇玩儿,他却爱搭不理的。贝多除了飞宇,还有好几个朋友。

现在的飞宇上小学一年级了,和贝多不在一个学校,两人见面的时间也只有周末和节假日,飞宇的父母特希望儿子能再交几个朋友,至少班上要交一两个朋友才能融入集体吧。毕竟,哪有一个7岁小孩儿只有一个朋友的。

孩子怎么会这样?

飞宇的父母有点儿过度焦虑。因为对一个7岁的男孩来说,他无需掌握所有的社交技能,搞定所有人的友谊。因为,随着他的成长,他将会在接下来的学习生涯中,获得更出色的社交技能和更多友誼。而在他的童年时期,有一个真正的朋友或者足够好的同龄关系就足够了。

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每个孩子都需要有一个最好的朋友吗?答案是“要看情况”。这取决于孩子的性格、年龄及社交关系。有的孩子有一个亲密的朋友就觉得舒服满意(尽管父母可能担心这种排他性会让孩子失去与他人交往的机会),比如飞宇;有的孩子则会把一大群朋友都看作是亲密的关系,比如贝多。

其次,高质量的友谊比朋友的数量更重要。什么是高质量的友谊?首先是忠诚,其次是愿意在彼此面前坦露真实面目、想法和感受。亲密的朋友能接受、容忍甚至喜欢你身上那些父母不赞同的特点。

最后,友谊和受欢迎之间有差异。你无法确保孩子受人欢迎,这也不是父母该做和能做到的事。你能做的,是在孩子受伤时,保持信心相信他会好起来,因为他至少有一个支持他的朋友。

孩子需要友谊,需要来自群体最基本的接纳,但他不一定需要许多朋友甚至坚不可摧的友谊。无论是学龄前的孩子,还是上了中学甚至大学的孩子,他们也不一定非得成为班上最受欢迎的孩子,拥有足够好的同龄关系才最为重要。

3 无法面对也不会处理朋友间的矛盾冲突

安迪6岁时,随母亲从成都来到上海读小学,一家三口也终于团聚了。夫妻俩担心女儿来到新的环境没有朋友,于是去学校报名时,精心替她物色了一个朋友。那个姑娘叫爱玛,笑起来有两个可爱的小酒窝,和安迪分在了同一个班。两个姑娘都超级喜欢粉色,同样都是小猪佩奇迷。

离开学还有一段时间,两个家庭便相约一起去对方家里吃饭,周末一起去郊区爬山,两个小姑娘很快就打成一片,等到开学时,她们已经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了。

但问题很快就来了。安迪视爱玛为最好的朋友,为此她将其他孩子排除在外。但爱玛却交了一个新朋友。“爱玛变心了!她不喜欢我了!”安迪向妈妈抱怨。但是妈妈发现,两个小女孩在一起时,爱玛依然很照顾安迪,凡事都依着她,安迪却故意找茬儿。然后某天,两个孩子突然大吵起来,最后,安迪竟然把爱玛推倒在地。尽管她后来道歉了,但爱玛却坚持要回家,而且宣称:“你再也不是我的朋友了!”

爱玛的母亲很恼怒。她对安迪的妈妈说:“你们家这孩子,也就是爱玛愿意跟她做朋友!这脾气要不改,真没人愿意理她!”安迪妈妈气哼哼地反击:“你们家孩子太有心计,没有人会愿意跟她做真朋友的!”

看见妈妈们吵架,两个女孩却哭了,哭着哭着就拥抱在一起,又和好了!

但是和好后不久,因为都喜欢一个男生,想做对方的女朋友,这两个孩子又闹翻了。安迪很伤心,宁愿放弃“爱情”也要跟爱玛和好。但爱玛却彻底不搭理她了。

为安迪担心的妈妈找到了心理专家,得到的答案却令她意外。原来安迪依然喜欢小猪佩奇,但爱玛现在全身心投入民族舞。也就是说,即便不是因为“爱情”,越来越不同的她们自然都会渐行渐远,各自去寻找趣味相投的朋友了。

但这不足以安慰安迪妈妈,她想起自己上小学时,因为父母离婚,她最好的朋友竟然故意疏远她,甚至拉帮结伙欺负她的痛苦经历。她觉得这事对自己一生都产生了影响,现在,她更担心女儿在友谊路上的挫折,也会对她后来的成长产生莫大影响。

孩子怎么会这样?

一般来说,最容易干扰父母做出理智判断,往往是他们自己童年的痛苦经历,父母都希望孩子免于同样的痛苦,但同时对自己过去遭遇的记忆并不准确。很多早该被遗忘的痛苦遭遇依然储存在潜意识里,而当孩子被排挤或攻击时,自己就会突然感受到强烈的悲伤。

其实,孩子出于对自己利益的维护,有时候也会“谎报军情”,夸大他的无辜和不幸,将责任一股脑儿推到别人身上。“是他先不理我的!”“妈妈,他故意捉弄我!”如果可能的话,父母应通过其他人,如孩子的老师、其他孩子的父母了解一下真实情况,然后再为孩子如何处理冲突提供建议。

当然,一般情况下,如果冲突仅仅是朋友不得不经历的误会、抱怨,父母也大可不必提出建议甚至插手其中。让孩子自己面对和解决,因为他原本就有那样的欲望和能力。

还有一点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有时候孩子和朋友发生冲突甚至失去朋友,是因为她的社交行为发生了改变。比如原来的安迪和爱玛都喜欢小猪佩奇,他们有共同语言,但现在,两人的爱好有了变化,所以社交方向自然也就不一样了。

成年人的友谊尚且充满变数,会在不同阶段因为不同的爱好甚至利益去交不同的朋友,儿童的友谊更是如此。所以很多时候,不必太为孩子在交朋友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揪心、愤怒,甚至急于插手。请相信,孩子们能应付大多的变数,而这些变数也是他们成长路上不得不遇到的风暴与风景。

面对儿童社交困境,父母应该如何应对?

儿童社交的困境,远不止以上3种,它复杂、易变幻、处理不好会影响一生。而如下5个原则也许能帮助父母处理孩子的大部分社交难题。

1.不要过度担心。大多数孩子都能处理好友谊和群体生活,即便有伤痕,也会在成长过程中,随着他们不断发现新的友谊以及被群体接受而愈合。而即使父母曾有过与同龄交往相关的孤独和痛苦的童年记忆,只要是充满关爱,不焦虑恐惧,依然能培养出快乐、有社交能力的孩子。

2.支持孩子的友誼。父母能为孩子的友谊提供很多鼓励、指导、示范和支持。比如说刚搬家到一个新小区,带着孩子去到处走走,如果他不愿意去,你仍然应该去,然后把所见所闻尤其是有几个和他年龄相仿孩子的信息告诉他,然后,你可以试着邀请对方来家里做客。

父母应该让孩子感受到,你希望他追求友谊,也愿意为他提供一个可以培养友谊的环境。尽可能多带孩子参加家族和朋友聚会,这会让他们获得更好的个人技能,比如尊重他人、照顾老幼和更有责任心。

3.同情孩子的社交痛苦,但也要保持理智判断。儿童的情绪变化很快,能从令人十分气恼的社交情境中迅速恢复。所以不要把成年人对“公平正义”的标准强加给孩子,而忘记了他们自身拥有宽容和释怀的能力。

4.为友谊做好榜样和好老师。尽管父母能为孩子交友树立榜样,但孩子学到的关于友谊的大多数知识,未必都是父母教的。他们会追随自己的社交本能,读懂其他孩子的暗示,模仿大一些的孩子;他们也会观察父母和父母的朋友。当孩子说朋友的坏话时要制止;朋友难过时他却没有安慰,建议他打个电话或准备一份小礼物等。

5.了解孩子在群体中所处的位置。密切关注孩子,如果他很孤独,请帮助他,让他能够有更多机会和同伴在一起,并且花时间教他如何做一个好朋友;如果他在社交方面相当自信,那就以他为主导;如果他渴望与同伴在一起,那就不要强迫他每个周末都与家人一起度过;如果他有社交困难,请伸出援手,必要时求助心理机构。

如果他属于受欢迎被接纳的类型,试着帮他成为一个积极的道德领袖。

本刊观点

父母对社交的关注度,决定了孩子真正的心理安全和幸福。

如果父母能认识到社交关系给孩子的生活带来的力量与痛楚,并且能做到不大惊小怪,而是以冷静的心态分享你的看法,孩子定会受益匪浅。当孩子遇到社交问题时,父母的过度介入只会推波助澜,所以要努力打破偏见,全方位看待问题中的孩子,了解其行为背后的原因,与老师、其他父母保持良性互动,共同帮助孩子们彼此接纳,学习换位思考和同理心,并鼓励他们自己解决问题。当然,当孩子寻求介入时,父母更应积极给予支持。

孩子的成长道路上,一定不会事事都如父母所愿。父母唯一能做的,是尽力确保每个孩子出发时都有一艘坚固的船,当他们返航时,有一个可以安全倚靠的港湾!

猜你喜欢
爱玛安迪友谊
爱玛20周年:是跨越,更是起点
友谊的重量
保险起见
珍贵的友谊
自我反省与救赎成长
什么才是真友谊
机器人安迪
看电影
手机不通
兔兔自杀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