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赴葡交换生的跨文化交际案例研究

2018-11-10 06:53齐素业
北方文学 2018年17期
关键词:葡萄牙跨文化交际矛盾

齐素业

摘要:近年来,“出国留学”成为了当下的热门话题。中国各大高校也纷纷寻求国外院校合作,由此“国际交换生”便应用而生。相比起普通“留学生”而言,“国际交换生”的留学时间要短促一些,这就意味着“国际交换生”要在很短时间内尽快熟悉并且适应另一个国家的文化。但随着适应过程的开展,不免与他国文化会有很多冲突与矛盾,这在无形中给“国际交换生”增添了很多生活中的困扰:如生活的焦虑。本文运用价值观念、民族性格等相关跨文化交际理论,着重分析中国部分高校奔赴葡萄牙交换的学生在进行跨文化交际的时候经历的一些问题及其原因,并提出相对应的解决方案,从而帮助奔赴葡萄牙交换的中国学生快速适应全新的学习和生活,顺利地完成“交换”角色。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国际交换生;葡萄牙;矛盾;措施

随着国际化程度不断加深,越来越多的中国学生选择了出国深造,形式也多变:如公派留学、自费留学、高校合作、联合培养等项目。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报告,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两个国家一一中国和印度出国留学的人数最多。而中国又遥遥领先,出国留学人数在700,000人左右。在留学意向国家的选择上,已经不仅仅局限于美国、英国等国家,而是出现了很多小众国家,如:葡萄牙。根据我们的研究调查,很多葡萄牙大学都有专门针对中国留学生的官网页面,全部为中文翻译,如葡萄牙科英布拉大学(Universidade de Coimbra)。由此说明,中国留学生在世界各地不可否认地成为了海外跨文化交际中极具代表性的群体。

一、中国赴葡交换生在跨文化交际中的案例分析及应对措施

中国学生长期以来受到长辈的关注较多,独立性相对欧美学生较为差一些,当只身一个人提着行李箱远赴大洋彼岸时,不少问题也就随之而来。

(一)语言交际方面

案例(1)“赞美”

*婉儿在采访中提到:

第一次来到葡萄牙里斯本时候,一出机场就看到了写着我名字的牌子,里斯本大学派了专车来接机。接机的是一个看起来体态丰满的太太,她们非常热情,一见面就给我来了一个拥抱,在出发之前就知道葡国人行贴面礼,我就深深地记在心里,很顺利地进行贴面打招呼。紧接着,那位太太就用蹩脚的英文说了一句:“you are a sobeautiful girl!”我很开心,但是出于礼貌羞涩的低了一下头。过了一分多钟才意识到,葡国太太眼神有点奇怪甚至有些不高兴,才忽然反应过来要说“谢谢”,于是猝不及防地说了一声葡语“Obrigada(谢谢)”,但是明显感觉出来,气氛有些凌乱,导致一路上不知道怎么掩饰自己的尴尬之情。

问题透析:通过该案例,我们发现一个问题,中国交换生比较内敛含蓄,当收到他人表扬时候,我们往往第一反应是委婉的推辞,即便我们知道欧美人喜欢表扬完他人时收到回复“谢谢”,但是在真实交际场景之下,还是没办法很好的适应并运用。

原因分析:“赞美”是我们日常跨文化交际必不可少的可以获得他人好感的途径,但是由于民族性格的不同,不同国家的人在面对他人表扬赞美时往往表现不同。我们中国人内敛含蓄,接受表扬时较为羞涩,而且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深深的影响,我们说话的方式就更为谦逊委婉,如果别人直接称赞我们的外貌,往往被认为有意的恭维。但是葡国人奔放开朗,他们很乐于接受或是给予别人赞美与夸奖,这是他们达到良好社交的手段和技巧。

应对措施:当我们中国交换生走出国门时,我们要勇于大胆的接受别人的赞美,并自信的回答“谢谢”,凸显我们的从容与大方,并善于观察交际者的情绪,针对对方的情绪作出有效的反应,减少交际障碍。

(二)人际关系方面

案例(2)“讨价还价”

在访谈中,*群建提到:

当时是开学的第一个星期,我选修了葡语课程《葡萄牙历史》这门课,第一次上这门课,早上把相关的笔记本和课程资料准备好,在门外等候教授的到来。讲授这门课的是一个年轻女教授,有着一头红的卷发。她抱着一本厚厚的Hist6ria de Portugal,嘴里咀嚼着蛋糕就进来了。上课时间到了,学生们来的差不多,就进入了正式的学习。在第一节课程里,教授讲到本门课程的考核方式是要提交三篇15页的论文,她问了大家一句,觉得可以吗?此刻一名葡国学生站起来就否定了她的考核方式,并和教授讨价还价:“就写一篇”,教授说:“不行,三篇,”学生答:“那两篇吧”,教授答:“成交!”接着教授又问我是否可以,慌忙之中赶快回答了可以。当时我被惊到了:原来连考核方式都可以随意和教授商量吗?心里一阵阵惊讶默默地飘过。

问题透析:在采访时,当*群建提到葡国女教授咀嚼着蛋糕就进入教室的时候,表示很惊讶,到了后来学生与教授对作业量讨价还价时候,就更是惊讶。通过这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到葡国师生的平等共处的一面,老师和学生之间几乎没有等级关系,学生可以完全否定老师的问题,二者可以始终保持商量状态,没有绝对命令。这与我们中国的秩序完全不同。在中国校园里很少看见有学生敢于反驳老师的课程设置,尤其中国高校的课程都是统一规定,没有和老师商量的余地。

原因分析:我们中国的传统社会奉行等级有序,长期以来我们被培养的模式是要服从长辈和权威,在一个家中,父母有绝对权威,在一个学校里,老师有绝对的权威。在一个公司里,上司有绝对权威。我们要根据不同地位身份的人进行判断,作出合适的行为,听从绝对权威的安排和指示。而在葡萄牙,学生们并不服从权威,老师和学生始终处于同级关系。老师可以上课前几分钟在学生面前吃东西,不必要在乎等级秩序,学生也可以反驳老师的观点,进行平等交流。

应对措施:我们中国交换生走出国门后要改变以往的遵循等级的观念模式,把教授当成自己的朋友而不是自己服从的对象,在平等基础上和平沟通,要勇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觀点。

(三)心理环境方面

案例(3)“隐私”

在访谈中,srdra Gil提到:

在上课时,中国学生不怎么喜欢表现自己,提问一些问题时候,总是很沉默。当自己有疑问的时候,会悄悄记下来,总是喜欢在下课去到我的办公室问问题。这让我觉得不是很舒服,办公室是我比较私人的场所,我不太理解为什么中国学生不可以课上问我呢?

问题透析:国际学生混迹在同一节课时,中国交换生往往会比较沉闷,不愿意在课堂上大胆提出自己的问题,总喜欢下课后去私自与老师交流。但是恰恰相反的是,葡国老师认为私下去办公室侵犯了自己的隐私,心理特别不舒服这样的做法。

原因分析:西方人一般崇尚个人空间,特别看重个人隐私观,当他们走进自己办公室的时候,就走进了个人的领地,不愿意被打扰。如果此刻依旧有学生问问题,他们会感觉自己的隐私暴露,不愿意去解答问题,从而产生心理上的隔阂,让整个跨文化交际显得生硬。我们中国民族崇尚的是群体隐私观,是一种“家”文化的体现,不会过分在意个人的领域,由此与西方人截然相反,于是产生了上述矛盾。

应对措施:中国交换生在海外要时刻注意个人领域和群体领域的区分,有问题尽量留到课堂上解决,课后可以通过发邮件的形式向教授请教,避免直接干扰到他们的私人领地,如:办公室、家等极具私人特色的地方。有问题也可以相约去图书馆等地方。这样就不会讓海外交换的生活处处碰壁了。

二、中国高校赴葡交换生在跨文化交际中障碍的形成原因

综合以上案例分析,造成中国高校赴葡交换生在跨文化交际中的障碍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价值观念

一个文化的核心就是价值观念,价值观的不同是导致很多矛盾冲突的根源所在。中国社会历史及其悠久,在这样的积淀下,我们形成了“群体取向”,奉行国家、社会、家庭的利益放在首要位置的原则,个人的利益其次。此外,我们长期以来都是农耕文化,养成了循规蹈矩,内敛含蓄的中庸的思想,依旧有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这样的“群体取向”让我们谦虚谨慎、追求与别人的和谐共处。同时,这样的取向观又培养了我们“求稳、不求变”的心态,我们更倾向于安分守己、更注重顺其自然的相处模式,注重全体,注重大局。这样的价值观在跨文化交际中,我们就显得较为委婉含蓄。

(二)民族性格

民族性格可以算作一种文化的外在表现,中国的民族性格普遍表现为和平中庸的,我们注重人际中的人情世故,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崇尚权威,特别在意人文情怀,无一不体现着中华民族的“以和为贵”的思想。我们是渴望“入世”的而葡国人是坦诚率真,不拘一格的,有着敢于“创世”的一面。

(三)自然环境因素

我们中国位于亚洲东部地带,古代的交通条件没那么便利,但是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有充足的黄河水源、有富饶肥沃的土地、有舒适的温带季风气候,等等一系列造就了我们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这样的稳定的繁衍,为礼仪化、等级化社会奠定了基础。

而葡萄牙面临一望无际的大西洋,国土面积小又没有丰富的资源,他们不得不征服大海寻找生存的机会,由此在航海过程中形成了敢于冒险、平等共处的契约精神。更为复杂的自然环境条件磨练了他们的意志,由此造就了葡萄牙人这样豁达奔放热情的民族性格。

三、总结

影响跨文化交际效果好坏的因素诸多,本文根据跨文化交际基本理论,找出了“价值观念”、“民族性格”、“自然环境”等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而中国交换生要紧密结合这几方面,作出合适且舒适的应对措施。为了更好的增加我们中国交换生的适应能力,有几点建议:

1.交换前进行跨文化交际培训,可以是自己找资料也可以参加校方组织的培训。并打好坚实的语言基础。

2.交换中要多与当地人沟通,多沟通才能尽可能减少矛盾冲突,不产生心理隔阂。

3.交换后要及时记录自己学习生活的感想,为下一次的应该跨文化交际做好准备。

猜你喜欢
葡萄牙跨文化交际矛盾
几类树的无矛盾点连通数
再婚后出现矛盾,我该怎么办?
葡萄牙KOI餐厅
The Hardest Language
矛盾的我
对矛盾说不
葡萄牙Tua Valley解说中心
葡萄牙睡眠医学会
跨文化交际中的“入乡随俗”
中西方价值观差异与跨文化交际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