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批评话语分析的网络语言暴力探究

2018-11-10 06:53许焰
北方文学 2018年17期
关键词:批评话语分析意识形态

许焰

摘要:网络语言暴力主要是指将网络文字作为媒介,利用暴力语言对其他群体做出身心伤害的行为,尽管它存在与虚拟的空间当中,可是其造成的伤害要远高于实际生活中的语言暴力。本文以批评话语分析理论视角,考察网络语言暴力文本构成以及话语实践,对网络语言暴力展开了深入分析。

关键词:批评话语分析;网络语言暴力;意识形态

批评话语分析能够为网络语言暴力提供更加强力的理论支撑。在此过程中,批评话语分析一般是基于某个社会问题,利用事件、话语的发生过程、现实困难以及社会原因展开分析。也就是话语理解者对于话语生成过程所进行的解读,将解决问题作为核心目标而事实的分析过程。批评话语分析的根本目标是分析权力、语言以及意识形态之间的联系,从而系统分析社会结构以及话语权对于话语的作用,同时也揭示出了话语对于二者的服务方式。所以,批评话语分析能够为我们提供方法,掌握网络语言暴力所隐藏的意识形态,也就是社会操纵过程与社会互动关系,便于更好的理解语言以及语言使用者微秒的联系。

一、网络语言暴力建构过程

(一)网络语言暴力中双重身份

网络语言暴力当中用户身份两种可能,一种是显性的,一种是隐性的。显性用户的身份信息一般包含了用户的兴趣爱好、个人资料、态度立场等。相关的信息会出现在用户个人简介以及用户名当中。这些信息是网络用户标明身份的手段,成为了用户在网络恐艾就那种构建群体认同感的重要基础。隐性用户通常没有主动表明个人的身份,可是按照网络用户所发布的各种信息,能够通过分析,确认其社会身份。网络语言暴力的作者通常都是社会自然人,其身份对其判断、立场、表达以及知识都会产生影响。这也导致了网络语言暴力形式多样性。即便是同一条语言暴力信息也会因为作者的身份不同而具备显著差异性。作者在语言暴力实施过程中,一般都会有自身的身份建构以及立场。身份立场和微博内容联系比较紧密的网络用户更加容易参与到网络语言暴力当中。

(二)网络语言暴力主题

首先,网络空间当中的信息都是经过选择以后才被呈现出来的。其次,信息呈现的过程中,微博作者对于信息已经进行了重点筛选,从标题设置当中可见一斑。矛盾以及冲突都被重点标记,微博评论者以及读者会顺从的接受引导,从而针对主题内容进行评论。标题在网络空间当中所获得关注度会比详细说明信息要高,其原因在于当前网络用户碎片化的阅读习惯。

在主题设置当中也会存在过度修饰的问题,通常认为弱势群体会被过度的修饰,而没有被过度修饰的群体则被认为是普通的。例如“女警察”和“男护士”,这种过度修饰本身就体现出了职业性别歧视,反之,如果是男警察、女护士则不会出现性别标注。在网络语言暴力建构过程中,过度修饰也被看做是矛盾主题的加强。通过这种形式,阅读者可以顺从的接受发布者的预先设定,对于重点内容以及正误的判断也会受此影响。过度修饰在构建差异性的时候,也会在某种程度上制造出群体矛盾,间接导致读者实现隐性身份的建构,使得语言暴力能哦故从事件本身提升到对于某个特定的群体,从而导致了网络语言暴力复杂化。

二、网络语言暴力传播过程

(一)网络语言暴力传播互文性

互文性指的是不同文本间或者是类型不同的文本之间交叉引用。在网络语境当中,我们能够从两个层面来阐述互文性。第一,引发网络语言暴力文本是否由多种文本相互融合而得到的。第二,网络语言暴力传播的过程中自身是否具备了互文属性。网络文本当中事实以及观点模糊,导致了网络用户深受潜在倾向性影响,把原文本当中的观点看做是正确的真理性的论断,按照原文本当中的观点发表自身的观点。对于那些质疑原文本内容的网友则进行批判,从而引发网络语言暴力的产生。

读者在对原文本转发评论的时候,也会将自身的观点融入其中,并进行传播。假如将原文本看做是初始论据,那么转发评论就会成为新论据。此后的读者,不单单会对原文本做出语言暴力行为,同时也能够对其他人所做的评论做出语言暴力行为。

(二)网络互动加剧语言暴力

首先,对话中话题的偏移。网络语言暴力的话题都是以事实为依据,一般是引起评论的原文本。不同用户按照自身的知识、立场以及身份對其中的内容展开评论。这些评论就会存在语言暴力。处在一个相对公开的环境当中,一条评论通常会引发多人的回复,从而成为对话起点,这种话题的便宜,会导致和原文本内容相差甚远,提升了网络语言暴力复杂性。其次,选择性回复导致沟通链断裂。网络空间中,对话双方存在着时空距离,使得他们无法按照传统对话原则,彼此之间也没有回答的义务,这会造成沟通链断裂,无法获得回复的一方,通常会表现出愤怒感。再次,话轮转换不规则影响了传播秩序。有些时候,网络语言暴力会出现一对多的形式,也许开始的时候会出现一对一的传统交谈形式,但是随着指责者的增多,这种传播秩序被打破。受话者在受到多个用户攻击的时候会保持沉默,导致了其他用户不单单在话语上施加暴力,贬损受话者,同时还提出了各种惩罚的措施,同时在传播方式上会使用围攻的形式,使得受话者无法回应,此时围攻者的观点也就占据了优势传播地位。

三、网络话语权的重建

在网络语言暴力话语实践过程中,人们在无意识的情形下被带着枷锁起舞。从本质上看依然是统治阶级掌控网络空间话语霸权,通过各种隐蔽性的手段,将矛盾重点突出,引诱人们注重事件某个层面。人们在有限话题当中,自觉发出声音,对于异见者则进行鞭笞,从本质上看,他们无非是受到了主流意识形态的再次洗礼,并主动对其进行传播。比如网络当中经常会看到的犯罪量刑以及医患矛盾等内容,这些都是媒体选择性的呈现到用户面前,按照不同群体特征对其进行过度的粉饰,就能够转移用户关注焦点。

此外,在网络空间中,人们需要利用话题来展开批评以及供给,保证传播的优势地位就可以了。持有相同观点的用户会聚集在一起,攻击异见者。网络语言暴力无法带来社会变革,可是人们利用这种方法能够表达自己的意识形态。持有相同意见的群体自发的使用网络传播功能,动员更多的持有相同观点的用户,有效整合传播的资源,保证自身意见的合法性,实现价值引导。

四、结语

通过对存在网络语言暴力诱导行为的内容展开文本分析,旨在说明网络语言暴力的产生并不是空穴来风。首先,网络语言暴力当中牵涉到的事实主要来源于社会现实,例如性别歧视以及医患关系,可是从另一方面来看,在网络内容当中,产生语言暴力的文本,通过有选择性的强调事实,有选择的解释背景,或者是对于特定的群体以及行为进行标签化的指称,也能够导致矛盾主题的产生。

猜你喜欢
批评话语分析意识形态
广告语的批评性话语分析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红色文化的价值诉求
伊格尔顿意识形态理论存在合理性解析
文化软实力发展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
批评性话语分析及其对英语阅读与写作教学的启示意义
新闻语篇批评话语分析视角下的意识形态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