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学科的研究与发展探讨

2018-11-10 06:18张楠
神州·下旬刊 2018年10期
关键词:水土流失水土保持课程体系

张楠

摘要:随着我国水土流失引起的环境问题越发严重,人们对于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的学科建设更加重视。本篇文章基于此,首先介绍此学科课程体系以及专业内涵,然后再提出促进该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发展对策,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够为读者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水土保持;荒漠化防治;课程体系;水土流失

前言:

我国是水土流失问题较为严重的国家,人均水资源面积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人均可利用水资源量仅为900立方米,并且分布极不均衡。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学科是一门基于防治水土流失设立的学科,主要对我国水土流失问题进行技术以及解决方案的研究,在水利、农业、林业等方面进行规划与设计,确保资源合理利用,以及生态环境有效改善。这个学科专业性要求极高,并且与多个专业相交叉,随着科学技术以及环境保护要求升高,对于其提出了更高要求。

一、课程体系设置以及专业内涵

在1994年经有关部门研究讨论,确立了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学科九门重点课程,其中有土壤侵蚀学、流域水文学、水土保持工程学、水土保持林学、水土保持农学、水土保持规划学、水土保持经济植物栽培学、水土保持经济学和水土保持监督管理。基于以上课程的基础,各院校基于当地水土保持需求,设立针对当地环境问题的专业课程。并大致分类三个方向,以水利工程建设为主的治理措施,以农业建设为主的农地水土保持措施,以林业生态建设的强调林学规划治理措施[1]。

这个专业涉及的研究范围广,与多个专业交叉,對于其各专家和学者有不同的看法,同时不同地区的水土保持和荒漠化防治要求也不一样,因此对于培养的学生要求也不一样,存在培养标准不统一的情况,在课程体系上呈现多元化局面。

二、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学科实践教学改革发展对策

(一)改进专业实践教学管理

针对这一部分的改革,首先要明确当地或某一地区对于水土治理工作的需求,基于这个专业的特点,构建更专业、严谨的教学质量监测体系,使其得以在实践教学中有效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以校方、教育主管部门和用人单位组成该体系的监测主体,对实践教学中的教学质量、课程体系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监控。确保专业教学,要紧紧围绕着基础内容,各课程模块的设立能够实际解决水土问题。同时基于多元化培养的原则,细化专业领域,按照学生意愿以及社会需求,进行针对性、多方向的原则培养水土人才。基于水土专业的特点,尝试在三个方面进行改革,实验室、专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

(二)实验室模式改革

随着我国环境问题进一步恶化、复杂化,在水土流失问题上出现了一定的变化,为了得到更有效、成本更低的治理技术和解决方案,需要通过不断进行难题攻关和研究,才能找到有效解决方法。而实验室就是这样一种措施,它提供学生或教授带领的科研小组,就当前水土治理的问题进行研究,具有极强的实践性。

实践教学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水土专业又是专业性极强的综合性学科,需要其通过大量的练习,根据课堂所学进行验证,强化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并从中发现新的研究思路。并为今后参加实习、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鉴于此需要在专业教学中加大实验室操作在总体课程的比重,甚至将理论知识讲解与实践操作的课程相结合,让学生们带着问题进行操作,并在这一过程不断思考,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与同学、教授的交流过程中探索新的知识。加大实验室对学生的开放力度,在保证研究和学习工作有序、稳定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申请实验室使用的流程。

(三)实习方式改革

传统的水土专业实习,往往是导师带领学生到各个地区,接触和研究该地区的水土问题,并探讨治理措施和保护方案,这种实习模式被称为“游击式实习”。为了摆脱这种模式片面、浅层次的实践学习效果,需要将学生实习与具备产、学、研功能的实习基地相结合,按照学生专业课程学习进度,安排足够长的实习时间(10周)。具体内容包括两大部分,第一是首先认识实习基地各项示范工程,如农田防护林、工程治沙措施、水土保持措施;第二是基础技能培训,由导师带队,并进行分组学习水土治理的基本技能,如小流域规划设计、地表粗糙度测定等操作。

通过实习方式的改革,让学生基础技能得到锻炼,同时在实习过程中理论联系实际,更好地将专业知识运用到时间工作中,缩短毕业后正式工作的适应期。对于有继续深造意愿的学生,收获天然的研究课题和资料[2]。

(四)毕业论文(设计)改革

这一项改革针对于高年级的大三、四学生,通过安排其到实习基地,并要求在这过程中,根据实践所面临的问题撰写论文。同时学生能够充分利用实习基地的资源,邀请实习基地的负责人、专家为其提供论文指导,从而得到科研项目与实践的全面锻炼。

要求撰写的毕业论文(设计),通过文献综述、野外调查、数据分析等常规撰写环节,确保论文具有一定的科研价值和实用价值。近几年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学科的资金投入有突破性进展,使得相关研究课题得以展开,为与课题对应的实践提供坚实保障。

结论:

综合上述,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学科涉及的专业知识多、研究领域广,与多个专业交叉,又因为各地区对于水土问题的治理要求不一,呈现培养人才要求和标准也不一样。鉴于此,文章提出了在实验室模式、实习、毕业论文(设计)三个方面的实践教学改革,提高该学科科研性、实践性。通过以上措施确保水土问题基础研究得以科学、有序进行,保证该学科强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王鹏.如何以科学发展观引领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学科建设[J].南方农机,2018,49(05):75.

[2]庄家尧,张金池,胡海波,等.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教学的理论与实践创新[J].中国林业教育,2013,31(04):12-16.

猜你喜欢
水土流失水土保持课程体系
三维视角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艺养教育”凝练与艺美课程体系建设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水土保持工程质量控制措施解析
试论水土保持方案落实阶段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水土保持对防治水土流失的关键
吉林省土地整治规划效益分析与评价
北方农田土壤有机农药污染现状及修复技术综述
水土保持监测工作的重要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