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黄昏的囚笼中
——周簌近期诗作解读

2018-11-12 18:24曾纪虎
延河(下半月) 2018年9期
关键词:囚笼写作者古典

曾纪虎

汉语现代白话诗歌是从对西方的学习开始的。在短短的时间里,我们经历了西方国家千年来的各种文学思潮和创作经验;网络的、出版物的、电子媒体等信息也在快速流通。这给数量众多的当代诗歌写作者大量的学习资料,当然也给了写作者更多的选择的困难。

从周簌的这组诗中,显然能看到某种摇摆的、困惑的东西。

《我从未……》这首诗,直白地写出了一个关于交际语言中沉默的效果。这首诗意图表达诗人发现的真相,“懂得沉默的意义”,在这个懂得之前,类似于“惶惑”、“结局”这样的词汇,作为诗人摇摆不定的前提,在这首诗中都消失不见。《沱江夜》的苦痛、《在黄昏的遗忘中》的难题、《大地苍茫如遗言》的猛虎、《野花》中的悲伤、《囚笼》里的孤独,它们作为诗人“惶惑”的对象来思考,通过沉默的神奇效果,周簌解决了这些问题。时间、渺小、羞愧、荒芜、苍茫这些词汇成为她体悟的场景,或者说是她自己在营造一个对比的场景,从而将沉默的效果确证下来。“我们用沉默代替了语言”、“大地苍茫如遗言,不着一字”、“时间沉淀”、“她深信这是时间所不能解决的”、“你们都渺小如尘/不要问我的来历/今夜我不会爱上任何一个”,可以看到沉默最终带来的是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即诗人试图完成个人转换的时空。

个人的时空通过“他者”产生;在这组诗中,除了“沉默”,另一词汇:“他者”也在出现。周簌是如何建立她自己感知的“他者”呢?她有些刻意,或许她对西方哲学史上的“他者”缺乏通盘的了解,因此,她走向日常化。她使作品中有意营造的时空同样变得具体。《遗落之诗》中的他是“有了猫一样的气息”,海上、小船、红树林、白鹳鸟、灰猫则为这个“他者”的形象做了诠释。对闲适生活的向往——“伊斯兰教渔农的盛情宴”也被拒绝,因而这个他者是个人生活的向往投射于诗人主体上。她也在慢慢地将“他者”幻化为历史感的东西。《暴雨过后的寂静》的他站在历史的情境中,“后花园”、“穷山恶水”、“进京路上”,将背景凝结在一个典型的环境当中,并放置一个相应的人物,“锄药工”、“土匪”、“书生,儒士”,这就将他者放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下——这个时间的历程,将“我的心在他暴雨过后的静寂中/获得安宁”的情感表现得丰满而具有了历史时间与历史空间的向度。

她习惯的还是东方的古典美学范式。如《古风帖》中的“李白”、“李清照”、“八大山人”,这些诗、词、画三个领域的代表人物,其本身就蕴含了古典的韵味;“皓月”、“树篱”构造了一个外部的场景,“床榻”、“屏风”、“梅瓶”则呈现了系列古典器物。在场景的构造与人物内在的构造下,我们都能看到诗人对古典生活情趣的喜爱,对于爱情的幻想。“我仍在等待这些嫁妆:床榻、古屏风、案几、樟木箱……”在《信》中,我同样看到了这种期待:对信的期待,对“银沙”、“骒马”、“明月”的这些古典美学元素的幻想——她似乎想进入慢节奏的生活方式以及由于时间的延缓或者说是信息传递方式的缓慢所造成的心理感受的过程。

艾略特在《磐石》中写道:“无数的发明,无数的实验,带来运动着的,却不静止的知识,急于表达,却非沉默寡言的知识,用词语构成的知识,以及对词语的漠视。”工具所带来的非传统的时空体验,将人带入一种虚幻不够真实的幻境当中,在这样一个当代社会的背景下,中国大陆的大多数诗人都将以自己的肉身进入带有各自特点的某种疲惫感和虚无感。

在周簌的近期写作中,她似乎是试图以上述的对立的方式进行纾解。

猜你喜欢
囚笼写作者古典
《新蝙蝠侠》谁在囚笼之中
白马
大破囚笼展笑颜
论写作(创作谈)
古典名画神配文,第一幅就笑了,哈哈
写作
是“囚笼”,还是“缰绳”?
抛开
文学的可能性(散文观)
轻古典风